借助危机背景,在不对称的资源、政策推动下和在非完全市场竞争下形成的“国进民退”,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和打压了市场活力和效率
“地王效应”催生泡沫
央企在政治及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作为救市敢死队带头入市拿地,打破了冻结近一年的土地市场。“面粉贵于面包”的地王效应,成功改变了人们对未来房价的预期.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却量价齐升,销量及涨幅甚至超过2007年的历史纪录。
本轮的“地王”现象,是央企及上市公司,追逐政策套利及资本市场套利下的产物。“地王”高价拍地的重置成本,面粉高于周边房价即面包的价格,周边楼盘乘机哄抬房价,更使人们相信未来的房价肯定会更贵。然而建立在虚高重置成本预期上的房价预期缺乏真实市场的支撑,超出市场供需博弈及购买能力上的房价是泡沫。地王扭曲了土地市场的价格,人为推高了房价预期,虚高的房价必将回归理性。2008年泡沫崩溃的场景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
然而央企的抱负绝不仅仅在救市,他们抓住当前国家救市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自身资金及垄断资源的独特优势,大肆圈地圈钱,以实现其政策变现、低价融资、追逐暴利、抵御通胀、保值增值、树立品牌、国庆献礼、做大以抢占央企重组有利形势等各自目标,在全球经济危机,政府救市中上演了中国所独有的“国进民退,追涨地王”的大戏。
借助危机背景,在不对称的资源、政策推动下和在非完全市场竞争下形成的“国进民退”,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打压了市场活力和效率。伴随“国进民退”的是民间投资的大量萎缩,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是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倒退。国企高价拿地变相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热情,因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实体资本大量进入股市和楼市炒作。这同国家救市,经济转型,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拉动内需,解决就业的目标也是相悖的。
我们应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认真审视“国进民退”现象,使国家资本投入在更多关系国计民生基础,能够激发民间投资乘数效应,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提升就业上,而不是借助危机,依靠国企优势“与民争利”。
在年初成功启动救市后,当下愈演愈烈的“地王”和大举“国进民退”显然已严重偏离了救市的轨道,成为投机和泡沫的最大推手,加强监管已迫在眉睫。
推动经济转型是关键
美国泡沫消费破灭导致中国泡沫出口的终结,产能过剩、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这些只是外因。中国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投资出口为导向的、畸形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终结,才是中国本次危机内在的根本原因。本次全球危机之所以被称之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不是会有大饥荒,而是过去的游戏规则已被改变。它不是系统的修复和升级,而是系统的崩溃和更替。我们不要幻想美国经济复苏泡沫消费再起,我们的泡沫出口会再度繁荣。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借助资本市场繁荣股市、楼市,只是在中国经济急剧下滑的险境中的强力抢救,是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重振市场信心的应急举措。今天救市,货币的增长不等于实体经济的增长,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上涨并不代表着真正市场的繁荣,如果没有最终消费,过剩的产能就是包袱,如果没有创新效率的提升,收入和就业的增加,过度扩张的投资和政策将堆积更多的泡沫。为经济复苏而催生泡沫,会为日后埋下更大的隐患,只顾眼前利益,短视的政策将无法启动未来持续健康的发展。
经济转型是痛苦的,为保眼前利益,GDP保八、保救业固然重要,但若以牺牲未来为代价,以一时的表面繁荣经济复苏,而放弃结构改革,会错失良机,会断送之前所有的救市努力,堆积更大的危机。
输血不仅要挽救生命,更要恢复造血功能。救市是为了中国经济能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有效启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中国才能走向真正持久的复苏之路。
(原题:“国进民退”偏离了救市轨道 刊于《地产》杂志2009年9月号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