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的世博宣传模式创新——《欢聚世博·全家都来赛》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我应邀与来自新闻界的诸位专家和学者就如何将上海世博会完美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为拥有今年全国第四张选秀通行证和首个短信投票权的电视节目,《欢聚世博·全家都来赛》10月20号将正式启动全国海选。
日前,节目已获得广电总局相关批文,除了歌唱等技艺展现,还包括对世界博览会的知识问答,特别是对“我们的生活、未来我们城市的梦想”等等内容。节目从立意到内容,从型态到前景,都对现有的电视选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固有模式和思路的一种突围与重塑。
《欢聚世博 全家都来赛》自08年10月在上海地面频道播出以来,迅速在申城掀起一股“平民”之风。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益临近,节目顺势改版,除了将“海宝”等世博宣传物植入节目,力图展现全国人民喜迎世博的齐乐场面外,登陆东方卫视后的《全家都来赛》再度升级,于周一至周三每晚21点大板块播出。这种常规的综艺节目采用日播和直播的方式,在东方卫视历史上尚属首次。
在本次研讨会上,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特别是对主持人提出了一些要求,下面是人民网直播时我的发言实录:
[《传媒》杂志社常务副社长 周志懿]:非常感谢!限于时间关系,我就点一下题,我只讲5分钟。《全家都来赛》这个节目我们接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看的新闻报道很多。用十六个字形容就是:使命光荣、责任神圣,雅俗共享,寓教于乐。这是我对这个节目的总体感觉。当然也可以从四个方面概括这个栏目的一些特点。 [17:00]
[《传媒》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周志懿]:一、它是上海的,更加是中国的、是世界的。是上海的,是因为我觉得上海电视台应该信心百倍在说《全家都来赛》是我们非常创新的一档节目,更是中国,是世界的,这里就不多解释,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大家庭,世博则是世界大家庭的聚会;第二句话:是娱乐的,更是文化的,是情感的,是有价值观的。这个节目与一般的综艺节目最大的区别就是通俗而不低俗,推出了价值观,我想核心是和谐。第三句话它是电视的,但是更是网络的,是全媒体的的。我上网用百度搜了一下《全家都来赛》,网页有99900多条,贴吧也火。 [17:01]
[《传媒》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周志懿]:第四句话是主动的,但是更加是互动的,是多向的,是符合三贴近的。是符合中央对宣传工作的要求的 [17:01]
[《传媒》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周志懿]:当然我现在也提出几点个人建议,第一个就是形式可以更加创新。只要内容定了,我想应该追求它的厚度,比如说规则是否可以调整,形式是否可以更加灵活,应该多征求受众的意见,让百姓成为创意的源泉。 [17:01]
[《传媒》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周志懿]:第二个建议就是内涵是否可以更加拓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文化这个词它的范围很宽,如果仅仅通过唱歌跳舞这样的方式来体现,当然它是一种主要的符合电视表现形式的方式。但是文化包括剪纸、插花、收藏、书法等等,甚至曾有报道说七岁的孩子就能背整部《论语》,这算不算家庭文化。在坚持我们目前主要的节目情况之下能不能加入这些内容,丰富它的内容。 [17:01]
[《传媒》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周志懿]:第三个建议议程设置要策划。我们作为一个节目方,或者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我们不要一味的去回避有争议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东西。我看快女节目时经常就是因为一些有争议的东西才去关注的。第四个建议就是要将线下的工作做足。就是将台下的东西真正的放到老百姓当中去,放到社区去。 [17:02]
[《传媒》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周志懿]:第五句话就是主持人要加强。主持人是我们的门帘,我看了一期也是非常好的一期,但其中女主持人在台上哭得非常投入,这是不合适的,这与赵普播汶川大地震时候的哭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倒相信主持人的真实,但主持人在这种时候的情绪应该是进得出,也出得来。我认为这样一个赋予文化价值观的栏目,主持人对家庭与文化应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不能纯粹的简单的以娱乐发展的方式或者年轻的主持。比如说,我看到了他们在比赛的时候说,你怎么把这个敌人打下去,还是坚持与营造友谊高于比赛的氛围。主持人在这个方面观念要培训加强一些。 [17:02]
[《传媒》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周志懿]:第六个观点我认为品牌要加强。《全家都来赛》就是我们的一个品牌栏目。如何让全家都来赛这个栏目在现有的情况下更加创新。这里再举一个小例子,我记得在奥运会的时候,当时我的车在路上有人给我发帖,就是说通行无阻,上面实际上是宣传奥运会,叫平安交通。这样一个节目能不能也印显这个呢,但是上面的主体是全家都来赛,是世博会的文化主题。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