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温家宝谈在中学听课感受 强调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有感
新华社十月十一日发布了温家宝总理2009年9月4日在北京第三十五中学的讲话。他表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目前教育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他指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温家宝总理讲了四点要求:第一,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第三,教育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 第四,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最后对老师提了三点要求: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 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
根据以上报道,我把自己《读书明理,用心领悟》文章的第六部分摘其如下,也算是自己一些感受,供大家审阅。
六、教育部门和教学单位的责任及任务
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与教学单位应该给予积极配合,保证教师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有效运用,真正使大学生能够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素质能力,为中华民族造就一大批真正的天之骄子。在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1、改革招生考试科目
招生考试科目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选拔人才质量优劣的关键。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唐至明清,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各朝科举考试科目在不断变化,考试形式也有所不同,考试等级繁多。考试的文体从汉代的文章,唐代的诗歌,到明清固定为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科目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才有考生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的说法。尽管这种考试科目设置的不是十分科学,它还是为国家选拔出众多杰出的栋梁之才。到我国近代废除科举制度后,考试科目设置在民国时期,各高校多数时候单独招考,不同高校的考试科目略有不同,或者文理兼考,或文、法、商院系与理、工、医、农院系对史地、理化的考试要求难易和范围不同。新中国成立后,自1952年建立统一高考制度后,按照文理分科考试。如1953-1954年,报考理、工、卫生、农、林学科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政治常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7门,报考文、政法、财经、体育、艺术学科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政治常识、历史、地理、外语5门。千百年来,考试内容总是由执政者的爱好取向决定的,也是随着考试科目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而考试作为选拔优秀人才的本质是不变的。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科学、规范、多元、多轨、弹性、开放、领悟的原则,设置知识性科目与能力性科目,让考生任选其中2-3门内容参加考试,为了纠正全民学外语的状况,最好把外语不作为必考成绩来对待。当然,这是一场任重道远的改革,需要国家教育部重视这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科学而全方位满意的方案将指日可待。
2、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涉及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大事。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隋朝起源——唐朝完备——宋朝改革——明朝鼎盛——清代灭亡。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建国后,尤其是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尽管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一考定终身、考试科目单一化、测试内容缺乏综合素质评价、重点高校招生本地化、高校自主招生权较小等。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决定着大学生录取的质量。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统一规范保障教育公平,改变以考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采取考试与选拔的多样化,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重视考生的选择权,促进高考多元化发展。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主要应在如下一些方面进行:①改革一考定终身的制度。②考试科目应该区分学校与专业的多轨化。③考试内容要充分考虑综合素质能力的测试。④根据综合因素均衡各地招生名额的差异。⑤改变重点高校招生本地化。⑥减少甚至废除某些特殊照顾政策。⑦扩大高校的招生录取自主权。⑧尊重考生自愿选择高校的权力。⑨实行高考社会化多次不重复考试。按照如上设想进行改革,可以使得考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与素质拓展训练中去,真正有效改变应试教育,释放学生的专业潜质,节约考生时间,减轻考生负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提升整个民族素质。
3、实施真正的学分制
学分制与学年制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管理制度,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他们在教育理念上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学年制建立在以管理为本的基础之上,统一化的设计学生、要求学生、管理学生,以批量培养为主要模式的教育。学分制则是以学生为本,努力向个性化的教育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合适自己的教育空间。面对当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要求,培养实用型、复合型、通用型的人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具备更好适应市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学分制是最适应这一潮流的教学管理机制。
学分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学计划的完整性、系统性不易保证,学生学习的计划性也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质量不容易保证;有的学生在选课上可能就易避难,形成“凑学分”现象,这样势必降低学习质量,影响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的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很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全靠自觉,纪律无法保证;由于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缺乏统要求,导致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学校间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术水平差别较大;由于学生自由度大,容易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未实行真正的学分制,而是学年学分制,或称为计划学分制,即在教学计划执行中按学时计算学分,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实验课。根据学分制类型分为: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绩点学分制、加权学分制、附加学分制五种。高校要真正实施完全学分制,确实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就主要与关键问题,还是要抛弃了管理者本位的行政权力模式,真正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高校走出计划经济的阴影。按照社会需要人才多样化的客观要求,专业设置成为一种“学科群”知识模块,重构完备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方案。回归完全学分制这种比较完备自由的选课制度,有利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前毕业,从而可以缩短在大学校园的修业年限,使弹性学制成为现实。实施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减少本科生学习的盲目性,根据学生的志趣和特长及发展方向,指导学生科学、合理、有效选课。实行分大类招生、二次选择专业制度,积极探索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机制,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是建设一流大学关键。学术氛围也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与精神命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大学的品格、成就与声誉。毫无疑问,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浓郁学术氛围。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求真、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多元、高端的学术路径;科学氛围与人文氛围相得益彰。
尽管我们所有大学不可能都成为一流大学,但大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学术交流和探讨。首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激发他们对学术前沿问题讨论与研究的积极性,身先士卒站在创新的前沿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其次崇尚科学,学术自由,密集举办各种类型与层次的学术报告,教授专家学者博士学科带头人等,都可以成为学术报告人,创新思维,传播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阔学生眼界,激发研究灵感与兴趣,培养学生对学术积极认真的态度。再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一大学的知识殿堂,构建学术交流的平台,鼓励图书馆员进行各类学术研究,让师生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的各种文献资源。最后挖掘本科生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潜力,设立其科研学分,鼓励他们做学术报告,从事理论问题的讨论辩论,发挥学生自身对学术探讨的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这样营造大学的学术氛围,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拓展学生创新的制度环境
大学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单位,还应该配套制定一些鼓励学生创新的制度。首先要克服传统形式主义,即口头上高谈教改课改,实际上狠抓应试成绩,把公开课或研讨课只是作为形式,蒙骗自己与他人。其次要鼓励学生理论创新,以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设立各种形式与类型的校内竞赛奖励制度,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再次是提倡学生实践创新,学校给予物质上少量补助与专业上指导,使得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实验室资源,结合部门、单位、企业等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开辟学生就业创新,建立健全大学生见习制度,构建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支持在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与社会所需单位的实际要求,提前联系,有目的学习,拓宽就业渠道。面对社会和经济建设新形势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创新的制度环境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第六》
2、(美)朗曼,阿特金森,夏慧言 等译,《大学生学习方法十二讲》,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孙昌龄著,《大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学漫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
4、(美)梅厄拉纳,约克著 胡幸幸,胡修浩编译,《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海文汇出版社,1987年版
5、高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8期
6、边洁,张刚,陈传忠主编,《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7、张铃,王惠连主编,《大学生学习方法概论》,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年版
8、周弘,《周弘老师教你赏识孩子:赏识教育实操方法》,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年9月版
9、谭建立,大学生与研究生学习思路及方法训练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3期
2009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