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旅游教育的开拓者


 

丽江旅游教育的开拓

——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何守伦教授侧记

潘宏义/文

云南省2008年高校教学名师的评选中一位来自云南丽江的教授,经过网络评审、会议评审、专家表决的方式,脱颖而出,成为29名省级教学名师中唯一一位地方高职高专院校中的佼佼者,当选为“云南省等学校教学名师他就是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的何守伦教授。从教四十年的何教授,是丽江师专一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师生们对他的印象是博学谦虚,求真务实,德业双馨。

投身教育 矢志不移

何守伦教授出生于1950年8月,1969年2月投身教育工作,1984年6月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调入高校任教,2004年晋升为教授,并担任着丽江师专导游教研室主任职务。在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把上好每一门课程视为履行好自己神圣的职责,并为之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

他曾主编学报,把当时的《丽江教育学院学报》办成了丽江学术气氛浓厚的园地。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创新,是他不断的追求。多年来,他所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导游基础知识》、《丽江旅游风情》、《现场模拟导游》、《导游业务》、《云南民俗风情》、《大学语文》等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何守伦教授专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总是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他把课堂延伸到了丽江古城木府、黑龙潭公园、玉水寨、东巴谷等丽江各大景区景点,让学生的实训实习更加丰富多彩。他还参与了丽江的旅游行业上岗培训和国家导游资格证书考试培训,为丽江培养了大量的旅游行业实用人才,为丽江旅游发展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常说,站在大学的讲台上,看到学生们那种专注的神情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总会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当自己的目光和学生那种听懂后满足、喜悦、敬佩的目光相撞时,讲课的情绪会为之振奋,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6年,他所讲授的《现场模拟导游》课程被授予“云南省精品课程”称号。这门课程是旅游类导游、旅游管理、旅游英语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实践课,是一门涉及内容跨文、理的综合性新学科、新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导游职业专门人才为目标,立足为旅游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来确定课程定位。课程阐述导游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导游服务工作的基本程序,以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展示及不同景区景点的讲解训练,培养学生在现场模拟导游中的讲解技能和艺术。

何守伦教授长期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国家导游资格证书考试范围不断整合完善,教材及其辅导材料、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均由主讲教师组织编写、制作,教学方式突出实训、实习,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注重互动、情景、讨论,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参考书、习题上网并定期更新,极大地补充和丰富了现场模拟导游的知识信息,使其具有基础性强、技术性强、形象化和知识更新快等特点。为此,他积极研制并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现场模拟导游》、《导游基础知识》、《丽江旅游风情》等课程均使用多媒体授课,直观明了的课件设计和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教书育人是何守伦教授的追求,也是他快乐的源泉。他说,看到一个个学生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以健康的思想和强健的体魄走进社会,这是他最大的欣慰。何教授丰富广博的学识,儒雅谦逊的谈吐,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渴求的目光;他活跃的课堂,生动有趣的讲解,巧妙自然的示范,常常让人过目难忘。

教研结合 服务地方

在教学的同时,何守伦教授注重教学与科研的互相结合,良性互动,产出成果,并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自1992年丽江开办旅游教育以来,他曾给4443名全日制学生上过课,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毕业生上百人。其中,他指导的学生王新丽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怒江州旅游资源分析》,并云南省首届大学生“挑战杯”学术科技节上获三等奖。他长期指导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到丽江老君山生态旅游景区、黎明丹霞地貌景区、玉水寨、东巴谷、博物馆、丽江古城木府、黑龙潭公园等景区景点顶岗实训实习,这虽然增加了许多的工作量和难度,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增强了技能,有利于培养他们成长为“实用性”、“创新型”的管理人才,使他们真正具备“双证”资格和能力,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

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何教授立足教学,结合丽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深入研究,先后出版著作《丽江旅游风情》、《永胜方言志》、《华坪方言志》、《云南旅游风情》、《丽江导游辞》,主编《丽江导游读本》、《丽江旅游教育》、《导游考试习题》,参编《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云南》、《丽江名胜》等,发表《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同源共祖》、《试论大学语文课的人文素质教育》等论文数十篇。他主持完成了中国高教学会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丽江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并获云南省教育科研课题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 “现场模拟导游”课程教学改革,并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正在负责主持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丽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以及云南省精品课程“现场模拟导游”和高职高专示范专业“导游专业”的建设工作。

此外,他自编的《丽江旅游风情》教材中的“丽江概览”、“风景名胜”、“民族风情”三章全部文字及部分图片已在新华网云南频道上使用,收到较好社会效益。

他用自己的教育教学成绩实现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更以一名学者的研究和著述,服务地方,为丽江培养了大量的旅游实用人才,为丽江旅游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如中共丽江市委书记和自兴在《丽江导游辞》序言中强调的那样,针对丽江缺乏系统、实用的导游培训地方教材的现状,何守伦教授主持编著的《丽江导游辞》多次修订再版,“既对地方旅游教材建设及丽江导游讲解的规范作了积极探索,也为宣传丽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德业双馨  不断求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何守伦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把三尺讲台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丽江乃至云南旅游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正如他自己常说的那样,教师不一定像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己,教师应该像一盏油灯,师生共同添油,使灯火辉煌。

在2006年12月13日举办的丽江市首届东巴文化保护知识竞赛中,一支由三位身着纳西服装的女同学组成的代表队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由何守伦教授指导的丽江师专代表队。这支由旅游系学生谢莲、刘江、郑清月三位同学组成的队伍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比赛的场景。在比赛之前,何守伦教授就一直担任他们的现场导游指导老师,并且在国庆“黄金周”期间,还为他们在东巴谷和玉水寨争取到了顶岗实习的机会。为了准备这次比赛,何教授把他们召集在了一起,由于时间紧迫,知道比赛消息的时间比较晚,年近花甲的何教授放弃了和老伴家人欢聚的时间,亲自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针对大家对东巴文化知识比较薄弱的地方反复强化,直到初赛那一天,何教授都还在强调:一定要团结、放松!

预赛开始了,何教授一直守候在观众席上,心情紧张而又释然。紧张的是,他所带的是一支从来没有参加过大赛的队伍,而且他们还是第一次合作的大二学生;释然的是,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积累了相关的导游实践经验,无论如何,这些学生有这样的机会,只要能正常发挥,一定能顺利拿下比赛。果然,两场预赛下来,18支代表队有6支队伍进入决赛,三个学生没有让何教授失望,他们顺利地进入了决赛。

艰难的决赛开始了,12月13日进入决赛的6支队伍毕竟经历了初赛的考验,更加斗志昂扬,一开始,比分就咬得很紧,何教授不禁暗暗地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些孩子们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展示出来。

果然,随着比赛的发展,在6支队伍的激烈角逐中,丽江师专代表队展示了他们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最终脱颖而出,力挫群雄,一举夺冠。学生们激动不已,学校也沸腾了,而最激动的,无疑是为了这次比赛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的何教授,当中共丽江市委书记和自兴为获奖代表队颁发奖状、奖杯和奖金时,他竟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多年以来,在何教授的学生中,获得“丽江十佳导游”、“丽江金牌导游”的不乏其人,在世界遗产在中国知识大赛、东巴文化知识大赛、丽江古城导游讲解大赛中更是屡屡获奖。

他也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首肯,多次被授予“优秀班主任”、 “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12月,他还被云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云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6月,他又被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8,在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的评审经过网络评审、会议评审、专家表决何守伦教授脱颖而出,成为29名省级高校教学名师中唯一一位地方高职高专院校中的佼佼者,当选为“云南省等学校教学名师为丽江师专争得了荣誉,也为丽江争得了荣誉。

在荣誉面前,何教授更加地谦虚,他信奉《周易》里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在不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丽江旅游教育以及丽江旅游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如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先生在《丽江旅游风情》序言中所说,何守伦教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致力于丽江旅游文化的发掘、研究和宣传,致力于地方旅游教材的建设,“许多游客正是从他的著作中来了解丽江的,丽江的导游也从他的教材中系统地把握了如何对丽江进行宣传和介绍”。

最近,他牵头担任所长的丽江旅游研究所成立了,他的一系列旅游教育新著又在酝酿中了,他又在指导年轻教师展开旅游文化专项课题的研究了……他似乎总是个“忙人”,在繁忙中不断让我们看到新的惊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他所深爱的旅游教育和研究,何守伦教授是会上下求索的,我们真诚地希望他走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