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觉悟之人” 一


时间静静的滑过眼前,生命又一秒在不经意中经历了从死到生的过程,“生从何来,死向何处?”自古有思想的哲人都在思索这话的含义。佛教中,觉悟是解脱,解脱之人就是觉悟之人的最高境界。
    生命没有对与错,过程的苦与乐只是心的感受,苦,不会长久,乐,不会永恒。当人们努力追求时,不知道,短暂的愉乐过后,空虚的落莫,可以吞噬自已的灵魂,如同吸食罂粟一般,不能控制,无法自拔。千人千面,人与人的不同,本质就在心的不同,心若相同,人无区别。
    真正觉悟之人,有三类。
    第一类,如婴儿般纯真之人。
    婴儿不懂修饰,吃喝拉撒随性而为,高兴就笑,痛苦就哭,世间的俗事,无所谓有无,人生到此境界,还有什么不能看透的?
    是人,就有欲望,没有欲望之人,是“神”。凡人心有执著,无可厚非,难就难在随性而为,不修饰,顺其自然。社会发展,大部分人都深藏内心、头戴面具,让真正的自已永远躲在角落,不见天日。内心无法程受时,火山爆发,人性就将不复存在,没有人性还能称“人”吗?自由就是随性的一种体现,西方相对自由,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规律,可以随性而为,所以西方人相对快乐,接近觉悟之人。
    第二类,参透人生规律之人。
    智者就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如果参透一件事物的本质,就能推算出事物的规律,即然看到,只能放下。
    生在南阳,从小听诸葛亮的故事成长,一直钦佩孔明料事如神。后来,参透人生,才发现,诸葛孔明等一代智者,只是参透了事物本质,看到发展的必然规律,他们对事物的明,就少了一份执著,知道顺其自然,不违反规律,才是人生之本。
    第三类,修行得道之人。
    修行之人,远离世间诱惑,用清静的心来参悟自已,机缘到时,明心见性,再看世界,万法自然。
    修行之人,不管吃苦,还是享乐,只是平静的面对,内心不产生任何涟漪,没有苦与乐的习性概念,淡淡接受过程,告诉自已,这是规律。而真正得道之人,参透自性同时,万法归一,包容万物。释迦摩尼就到达这种境界,他清楚的理解万物的自然规律,在传法的过程中,可以看透人心,然后根据你的心态,找到适合你的觉悟之法,而不是佛教南传实修中的修,北传经书中的悟。只有完全得道,才能参透修与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