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载于www.lagoo.com, 2008年12月4日。
笔者曾经参与过二次“改变与演变”的论坛,今年的论坛即将在北京举行,今年的主题是“生态城市在行动”,笔者不知道为何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对于主办这样的对公众免费参与的论坛,主办方的初衷又是什么,带着疑问,笔者采访了此次论坛的二位主办方的代表。
《瞭望》周刊社主任记者:王军
EDAW亚洲区主席:乔全生
Lagoo公司 总经理:吴磊
Lagoo中国网:我们知道“改变与演变”的论坛已经举办过三届。第一届是“城市再生与发展”,第二届是“城市的设计和城市形态”,今年选择“生态城市在行动”?这个主题是怎么考虑的?
王军:今年为什么选择“生态城市”,就是因为我们感觉到生态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的发展和文化遗产都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这当然也是中国非常热门的话题。这一届有《瞭望》周刊的加入,对城市的设计、城市形态就专业性方面来说也是很高的。生态大家谈得很多了,大家都在谈。以前大家对生态的理解,就是看城市形态、生态好不好看,广场有多绿,建筑要有花园,密度要减少,我们认为这样一种观念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仅把生态理解成一个景观的话,把城市的生态建设仅仅跟社区密度联系在一起的话,那我们的城市发展必然面临更多的问题。是不是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讨论。大家都谈水污染很严重,水污染导致一个什么情况呢?我们了解到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设对污染物不重视,现在国家对污染物问题正在进行研究,出台一些具体的对策。很多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在不适于居住的地区发展住宅区。21世纪对人类最大的挑战,就是环境问题。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确实大大增加了,这可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请国内外专家一起,结合国内外的经验,更多把重点放在中国城市化上,对一些经验进行探讨。我们列出来的讨论题目,包括我们的主题“生态城市在行动”,我们不是要喊口号。有很多我们邀请的嘉宾是专门进行污染研究的专家,我们有专门研究高舒适度、低能耗住宅建设的建筑物理专家,还有很多关注污染层面、水层面等等的专家。这次我们是一个很务实性的讨论,希望把生态城市仅仅从一种景观的感受变成实实在在的一个操作的感受。
乔全生:我想基本上有两个大的原因。
第一个,我们每一年都在寻找一些新的话题,这些话题和中国现在城市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今年理论上虽然是三年,实际我们已经办了四年了,第一年实验性比较强,我们在北京、上海都办了,后来集中我们的精力办一场,在北京,这个平台、这个对话,基本上我们希望包括政府部门、专业界、学术界的,甚至包括房地产开发商。我们选择的这个话题,基本都跟目前中国城市建设或者改造是息息相关的话题。
另外一个就是国际社会对环境的关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带来的思考。过去的30年可能都是强调发展,快速的发展,快速的城市化,城市的建设快速带动社会的改革。同时,现今国际的潮流都是在谈碳排放量、地球升温这些问题;这些都促使我们大家开始关注和思考中国未来30年的城市建设。中国城市的碳排放量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中国持续的车辆增加、持续的人口城市化,虽然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带动下,会逐渐放缓速度,但可能是一个非常短期的放缓速度。因为国内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对中国肯定是不能避免的,政府也做了很多带动性的建设工作。在带动建设的过程中,有很大一批方向性的生态建设是在城市的基础设施。
其实我觉得有幸的是今天我们刚好在回顾过去30年、展望未来30年的时候,碰到全球经济放缓的这个脚步。同时,中国还是在拯救经济放缓的过程中还是非常稳定的、非常茁壮的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城市建设是不可能停顿下来的,在带动内需里很大一部分工作还是持续城市建设。今天经济放缓提供契机,让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审视未来城市建设行走的方向,这时我们要要开始认真考虑生态了。
过去大家对生态城市的观念比较模糊,可能觉得就是形象上的视觉形态(空气比较干净一点、绿化比较好一点、水的污染比较少一点),但我觉得生态城市、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是远远超过这个所谓“视觉”体验或者经验。有关社会经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甚至于基础设施层面的工作,都会直接影响到视觉的结果。因为这些东西,一个和谐的社会或者说以一个绿色建筑、以环保为依归的市政设施,直接会影响到我们对车辆的需求度,或者我们对绿化环境的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政府跟中国政府在大力推展未来新城的建设,也是以生态为依归的。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们应该小心,我不希望创造一种“一窝蜂”的现象,比如几年前,大家都在做步行街、大家都在做CBD,大家都在做大学城,大家都在做湿地公园,我不希望一下子变成现在大家都在做生态城。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未来的方向,但我们怎么以一种更正确的心态来看我们现在到底有哪些不足,哪些需要注意的,哪些需要关注的话题,来共同探讨我们将来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我们需要努力的一些方向。
这样一个论坛,并不一定能提供一个答案,但至少要让大家关注这个问题,而且知道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作为论坛的主办方之一,易道,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从事环境规划的专业的团体,更希望在中国扮演一个影响社会建设发展方向的团体。我们的合作者——《瞭望》周刊是在中国各级政府拥有较高影响的时政类新闻杂志。我们希望为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共同寻找一个方向,借着这次论坛,就叫“生态城市在行动”。“在行动”的意思,就是我们已经要动起来了。
Lagoo中国网:《瞭望》周刊是我们中国大型时事政经新闻周刊,举办生态城市论坛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愿意和易道一起办这样的活动?
王军:选择易道也是我们深思熟虑的。因为易道本身是国际上最大的规划设计企业之一。我们也很看重它美国公司的背景。美国的可持续发展走了很大弯路,尤其在二战之后改造城市的过程中,大规模的、高速度建设城市中心,大规模的建设汽车城市。我觉得美国60年代的时候,跟中国目前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现在美国的规划建设都在进行刻骨的反省。易道在中国也做了很多年,他们确确实实也很着急,觉得中国不应该重覆美国的教训。作为一个美国背景的企业,他们有这么多人有非常多自己的感受能跟中国人分享。我们的理念完全相合,而且他们有丰富的背景,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可以提供给我们对美国反思的思考。
Lagoo中国网:这次论坛除了主题的不同,有没有其他的一些特色?
乔全生:我希望大家能够把生态用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不要觉得生态就是空气的污染或者水质的处理,或者绿化好不好。我觉得生态的城市更应该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这个就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市政建设的。我们这次请的演讲者,有一些是实际的操作者,包括政府、专业人士;也有一些比较理想的前瞻者,比如历史频道在美国举办了一个针对未来100年之后的城市方案比图。第一名是亚特兰大。他们把2108年的亚特兰大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就是比较有点乌托邦,理想国的态度,把它展现出来。我觉得这个东西比较有趣。我们今天谈的不仅仅是操作,我们还是要保有一份热情。这个热情,可能是一种理想。今天如果你没有理想,你可能就没有办法一步一步往前走。如果这个理想不精彩或者这个理想不够远大的话,那这个行动可能也不够激动人心。
但是理想终究是理想,我们最后还是要回落到现实的状况里。看看这些国际上的理想城市如何在现实中建设生态城市。例如旧金山,旧金山其实已经是全美国已经算是一个非常生态的城市了。这次我们请了旧金山市长办公室特别助理,来谈谈一个国际化的、非常有文化、非常有生态价值的城市怎样继续努力和追求。前车之鉴也非常重要,看这些幻想性质比较强的或者精益求精的这些城市,怎么样去从事他们的努力,也许我们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
Lagoo中国网:大概介绍一下这次论坛的演讲者和嘉宾的结构情况是什么样的?
乔全生:第一个有政府部门的,比如我们请了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先生、也有代表中国规划设计院的杨保军先生、还有作为媒体代表的王军先生,他是以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关怀城市。我们也请了开发商,比如参与北京奥运村的天鸿集团。也有学术界的,比如同济大学的人居环境和地下空间结构专家束昱教授来谈市政设施。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专业团体,把一些先进的、国际上的理念或者操作的方法,包括城市建设的、包括水的。当然也包括俞孔坚俞老师,俞老师在国内对生态、对环保工作的推进都是不遗余力的,可能更多是从主观的态度来看。有许许多多层面,我们一直相信这样的论坛其实并不是在找答案,我想这个答案也不是一天就能出来的,最重要的就是学术界、专业界、政府部门、开发商,来不断创造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有一个对话。尤其是对听众来讲,这次我们更强调的是互动,而不是请这些人来做一个讲演。我们希望大家能有更多互动,台下跟台上。所以我们今年希望每个人用大概5到10分钟把他想阐述的观点、感觉很快说出来,把大量的时间留下给台上、台下的对话。希望这次观众来,能准备更多的问题或者想法。当然我们希望用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开诚布公的态度做这样的对话和论坛。
Lagoo中国网:我们看到这次论坛在民国国会礼堂旧址,不知道这个地址和这个主题有没有一些联系,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点?
王军:这是一个巧合,因为礼堂旧址是新华社的地方,是一个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文化遗产和保护单位。在这个地方,在这个文化遗产纪念地谈一个面向未来的生态城市的题目,我觉得能够给大家更多的灵感。所以我们愿意在这个地方举办这个论坛。
Lagoo中国网:这次的论坛,会给中国城市或者给决策者们带来哪些建议或者哪些意见?
王军:现在城市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花钱的事儿,我们认为它是一个赚钱的事情,能拉动内需的事情。如果我们能真正成为一个节约型的社会,能够真正成为一个科学发展的城市,我们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我们的能源消耗,降低我们的发展成本。并不是说我们现在要把我们的资源全耗光。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后代可能要付出更高的成本。生态城市并不是要高耗费。生态粗放式的发展是高耗费的的发展,不是可持续的发展。而且现在中国的能源,包括土地,大量在山区,而我们供养全世界1/5的人口。我们的生态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跟美国不一样,美国的国土是大量的,而我们2/3是山地。这种情况下,我们绝对不能搞粗放式的发展,应该要搞集约的、节约型的城市发展。
这是一个对后代负责人的态度。如果能控制我们的成本,降低我们的成本,我相信中国的经济会更具有竞争力。如果我们的城市是高耗费的,我们抗风险的压力就大了。我们对能源的依赖,包括我们对外能源的依赖,已经超过50%了。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城市能不能成为真正的节约型的城市,降低我们的能源对外依赖性,抗击国际金融风险?对这个问题我们是有责任的。这个时候我们搞这个论坛,也是很有意义的。
乔全生:我们在这个论坛的过程里,最后可能不会是一个结论。但是我想可能也许会有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在论坛开始之前、在目前我们没有设定任何的结论或者想要达到的一个结果。因为我觉得这样的话,可能会对论坛的方向有影响。但一个宏观的态度就是一个多方面的,我们希望从一个比较多方面的、综合学科的态度,来寻找方向、寻找问题。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生态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因为有许许多多影响生态的方面,包括生态建设的规范、人才的培养、开发商的知识或者经验。后面有很多原因的。今天我们怎么样去了解这些原因,然后提出各个层面应该去注意的方向。比如说媒体,怎么样以更准确的角度报道这些问题、教育社会大众。比如说学术界怎么样更了解专业和开发商的想法,或者在他们训练人才的过程中,能够提供一种不同的模式。或者这些开发商怎么样影响政策主导者或者专业界怎么影响政策主导者,或者政策主导者怎么样更有效率的用一些新的政策的修订影响到城市建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网络,这不是一些口号或者宣言。不是从一个政府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而是从各个层面的角度来互相影响或者互相牵制,使得未来的网络更严密。因为我们觉得现在大家都是在单打独斗,而没有很多很好的沟通机会。就是因为这些沟通的机会不是特别的顺畅,所以彼此之间都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或者操作的模式,来使得这些网络更加严密。就好像一个人血气不流畅,所以这个人的身体并不是特别健康或者有活力。
Lagoo中国网:希望参加这次活动的观众,有没有一些专业的人士的限制?如何来参加这样的活动,有没有什么样的要求或者限制?
乔全生:没有什么要求,因为这次论坛是一个深入浅出的,我们不希望这是一个非常形式化的论坛。不像到一个政府部门去参加一个大家排排坐,每个人都有铭牌。因为我们有一些其他的领导,希望从别的城市过来,但他会担心是不是有一个牌子挂在桌子前,我是谁,我是代表哪个政府,基本上我们都回绝了。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思想流畅的一个沟通方法。我也希望很多市民或者关怀共同生存环境的有心人士,抱着一种开放的、学习的和具有建设性的态度来进行这个对话。学历不限、专业背景不限,因为是在北京,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周边城市的共同关心我们生存空间的人士一起来享受这样一个思想开放的讨论会。
Lagoo中国网:我们祝愿这个活动的召开能够顺利圆满。
具体的论坛议程请浏览 http://www.urbanchina.com/forum2008/cn/html/about_schedule.htm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