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难求”凸显的两难性


一票难求”凸显的两难性

张颐武

 

春节将至,春运的压力又已经严重地显现了出来,引发了各方面和公众的高度的关注。春节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全家团圆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方面的高度价值是难以替代的,这就引发了大规模的回乡和团聚的热潮。“一票难求”的状况就变得相当严重,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这一问题正需要整个社会集思广益,理性和客观地加以正视和思考。在期望所有的踏上回家的路途的人一路走好的同时,也需要冷静地思考这一每年都会遇到的问题。

实际上,春运期间的人潮滚滚并不是近些年才有的现象,其实在计划经济时代,春运的拥挤和“一票难求”就已经是一个现实的状况,记得王蒙写于1980年的著名小说《春之声》就写到了这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买票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情况:“X城火车站前的人群令人晕眩。好像全中国有一半人要在春节前夕坐火车。”计划经济时代经常倡导的“过革命化的春节”当然有其观念方面的考量,但其实也有减少春节期间的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意图。这些年来交通的运力已经有了巨大的增加,但人口流动的规模也是当年不可比拟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口的跨地区的流动,人们到其他地方寻找发展的机会正是社会活跃的标志。人们可能已经在另外的城市和地方居住和工作,但一旦春节来临,大家庭团聚的强烈的愿望还是让人们在明知拥挤的条件下选择回乡。同时,随着经济状况的丰裕,人们对于团聚和回乡的文化和感情的需求也更加强烈,社会对于人们的这种需求也更加关切和体贴,这其实也加剧了春运的压力。而农民工兄弟则家庭仍然在故乡,回家更是辛劳一年之后的必然的选择。因此,春运的压力就一直是每一年都会遇到的现实的问题。平时铁路的运力和售票能力可以适应人口流动的要求,但一旦到了春运这样的时候,捉襟见肘的状况就在所难免,铁路运输的压力就相当大。这样的状况几乎每年重复,难以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

客观地看,再增加运力和售票能力,当然可以减轻压力,但这些资源如果平时闲置也会形成相当大的浪费。这显然不是现实的选择。而公众当下对于这一问题的意见其实凸现了在这一问题上的两难的状态。一方面 ,我们看到许多网友希望铁路有更多的竞争和更高的效率,另一方面,又要求在春节这一需求高涨的时刻不能上调票价。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过于旺盛,供给严重不足的时候,价格就难免上涨。如果铁路处于更多的竞争的环境下,在春运这样的时候,按照供需关系调整价格其实就难以避免。但由于春运所具有的巨大的文化和精神的意义,使得价格调整也变得难以被公众所接受。前几年就有学者提出过这一问题,认为票价应该按照供求关系调整,同时给低收入者回乡一定的补贴,但这一看法受到了许多网民的激烈的批评,这样的尝试和努力难以为公众所接受。铁路曾经尝试的春节期间上调票价等方式都难以继续运作。我们可以认识到,公众如果没有一种相对的共识,即使是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会难以实施。更有人提出免费送农民工或者外地打工者回家等建议。这当然是非常美好的理想化的建议,作为很长时段努力的方向是很好的。其实如果现实条件允许,不会有任何人反对这样的建议。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美好的建议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下其实是根本难以实现的,作为对于未来长远的期望当然有自己的积极意义,但其实现实问题仍然存在,并不可能因此而解决。

但现实是目前的票价状况下,供求关系的状况难以有效缓解,资源紧缺从根本上难以化解,而像“黄牛”这样的丑恶现象,公众对于“猫腻”的疑惑等等就难以避免。其实计划经济时代,火车票“走后门”就是相当严重的情况。在今天,其他“走后门”现象其实是由于有了充分的供给而已经不复存在,如当年的肉类也是稀缺的资源,当年在这方面走后门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今天这样的状况早就不复存在了。正是由于资源极度的紧缺,又有一些人愿意出高价来避免“一票难求” ,于是,“黄牛”倒票等等现象当然难以避免,加强打击力度,加强公众的监督等都会有积极的作用,但对于根本缓解“一票难求”的现状,还未必会立竿见影。

如何在这样的两难的公众的要求之下,寻求问题的更好的解决。这需要公众、媒体和社会避免情绪化和大而化之地理解这一问题,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的复杂性,客观地评估现实状况,寻求社会可以接受而又有现实操作性的方案。集思广益的目标正是让有关这一问题的各种不同的方案得到更加实事求是的讨论,而讨论的关键是不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的水平和中国国情的现实的制约,促进公众对于问题的客观的理解和认知,最终有助于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