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源经济论”系列①
创新源海淀园
《新经济导刊》主笔 杨剑
2008年,正好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成立20周年纪念。这个开创中国先河而成立的第一个高新技术试验区,在“创新型”中国的发展脉络上,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站在改革开放的30年坐标上看,崛起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神话”,已然为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商业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今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区十园”的庞大格局,而在这个格局中,拥有长远发展历史并居于核心地位者,当之无愧的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淀科技园积累了丰厚的企业、科研院所和人才资源,它密集的企业总部和密集的企业研发总部,与密集的智力一道,令其在高技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中,一直占据着某种意义上的制高点。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一脉相承,也使得海淀科技园长期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创新源头。
如果将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比喻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海淀科技园就是这个人的大脑。这个“大脑”,长期以来与北京、与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发展共生共荣;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语境中,它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上,如果将海淀科技园放在中国创新历程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看出它作为“创新源”的地位。
这里,不妨对比一下南部沿海城市的技术和制造创新路径。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从南部的特区引进技术和产品开始的,与中关村一开始的“贸工技”道路不同的是,在深圳、东莞等一大批沿海城市(珠三角领域),它选择的是走一条代工(OEM)的道路。这种通过引资进行加工的模式使珠三角地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事到如今,却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问题和困境,甚至在东莞这样的地区,企业纷纷倒闭的情况也出现了。
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一是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二是能源材料成本在不断提高,三是企业投入环境的资本也越来越多。总之,这种以低成本、廉价劳动力,拼资源,甚至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已经走到尽头。
在产业体系当中,只有向产业链的高端不断挺进,才能获得发展与壮大的主动权。
像南方的纺织工业、小商品加工的产业集群,他们更多的只是同类企业的简单集聚。这类传统的产业集群,往往是企业在对政策优势、地理优势、运输成本、方便出口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后,逐渐形成的一个聚集区,但是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企业之间并不是互相协作的关系。
但中关村不一样。现在的海淀科技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基于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集群。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企业成立的直接原因,就是一份订单,而这个订单就是一些大型企业外包的服务,这些小企业就通过这个获得了第一桶金,进而存活下来了。
以研发制作方面为例,这里很多大企业的业务是外包的,有的承包国外的业务,有的小型企业承担的是国内企业的软件外包,它们之间已经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上下游关系,包括游戏开发、软件开发等,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一个大型的企业可能有很多小企业给它做服务,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从资源整合上比传统工业需求更强,企业生产是依靠紧密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业务方面的来往更频繁,企业业务之间的合作非常频繁和紧密。产业链制定了很多规则,包括从生产,到设计,到制造,再到循环,很多企业都可以参与到里面来,这种聚集效应造成业务上的高度融合。
此外,员工的层次性也有差别。在传统行业,人员的层次性不多,因此流动性也不高。但在中关村的高技术产业里面,人员职业层次区分明显,流动性强。因此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是很激烈的。仅仅依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是很难突破一个新的技术,或者说很难在全球的产业链上占据优势。
事实上,很多中关村的企业的规模扩大后,现有的办公场地不够了,需要再买一栋楼或租一个地方,尽管中关村的地价房价非常高,但他们几乎一致的前提就是不出海淀科技园。
这些企业在这里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他们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与其他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已经相对深入,而且这种合作的机制和模式都比较成熟,要再到另一个地方去,很可能会完全失去这种优势。可见,企业的“不离不弃”,似乎并不是单纯的人才问题。
单纯地将企业聚集在一起并不难,但真正能形成产业链,或者说能有效地开展产业资源的整合、人才的流动、创新技术的合作,这种软环境的培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海淀科技园在这些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氛围和文化。
显然,从海淀科技园的资源优势、服务优势、平台优势等多个层面看,它很容易对企业资源的配置形成一种黏性。这,就是一种软环境的向心力。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格局中,与其他园区相比,海淀科技园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园区,下面还有软件园、永丰基地、生命园、环保园等众多专业园。
事实上,海淀科技园不断向外扩张的不仅仅是地理范围,在技术创新的成功方面,其辐射力也越来越强。从一定意义上说,从一个微观的亚环境变成一个相对宏观的大环境,海淀科技园的辐射力也就逐步体现出来了。
改革开放30年至今,不变的东西就是创新压力和创新需求,但创新的层次要求在不断被提高,过去创新的空白点比较多,现在创新的难度更大,同时对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也变得更高。而海淀科技园在这些点上,相对具有更多的核心优势。
在创新产出方面,2006年,海淀共申请11312项专利,占北京市的42.60%;其中,发明专利占总专利申请量的65.54%,形成了包括“闪联”、“TD-SCDMA”等一批国际标准,在创新产出的数量、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从创新的辐射效应来看,2007年,海淀科技园完成技术合同23894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20.09亿元,占北京市的47.74%,占全国的18.87%;其中,技术成交额的约50%流向国内外其他地区,成为全国技术交易最活跃的区域和向全国其他地区输出技术的重要创新源泉。
作为国家技术的孵化和辐射中心,海淀科技园的这些技术源源不断地辐射到全国各个地方,很大一部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地。显然,海淀科技园的技术辐射能力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一个基点,这对海淀科技园的“创新源”地位提供了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