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新闻媒体一篇《刘文西这个人》的文章,是写刘文西为人民币绘制毛泽东头像的故事。陕西知名文化人马治权问刘文西说:“刘教授的素描功夫非常好,您总共画过多少张素描?” 刘文西抬起头说:“两万多张。” 马治权说:“这些东西还保留着吧?能不能一元一张卖给我呢?我想收藏。”刘教授笑了。旁边一位画商说:“前几天卖了一张,两万五千元。”马治权伸了伸舌头,不再去计算它们的价值。刘文西的夫人插话说:“楚辞学家文怀沙说过,西方有个达"芬奇,东方有个刘文西。达"芬奇当时将解剖学引入美术,追求造型的准确。文怀沙将刘文西的画比之达"芬奇,就是指刘文西作品造型的准确。” 马治权就开玩笑说:“刘教授,你把我们陕北的漂亮女娃娃看美了。” 刘文西眼睛一亮,说:“陕北的老汉最好看。”
真是“四两拨千斤”,刘文西的睿智地反驳了马治权。马治权就说 “是我片面了,其实您作品中最具震撼力的形象是陕北老汉。”刘教授说:“这就对了,陕北老农脸上有沉淀,厚。”刘文西的夫人陈老师似乎心有灵犀,对马治权说:“刘文西不仅对陕北老农用心,他笔下的伟人形象也很有神采。几十年来,他一直喜欢看历史图片、传记、新闻纪录片。他笔下的伟人气质就是这么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这次他为人民币绘制的毛泽东肖像,大家都说好。他便说,这幅画他画了几十年。有人以为是开玩笑,他说,真的是画了几十年,从《毛泽东与牧羊人》就开始了,那幅画是他的毕业创作,是1958年所画,当时他25岁,距他画人民币毛泽东头像已过去了40多年。”旁边有人说:“印钞厂最近印出了一元的人民币,找教授送样票,是一大捆。”刘文西说:“印100元的时候怎不见他们送?”大伙都笑了。马治权问:“刘教授,指导您创作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刘文西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0年3月6日,刘文西与著名艺术家代表聚会北京
仅2001年11月和2002年4月,刘文西曾两次与黄土画派画家一起到陕北,深入生活观察体验,走了十几个县,过了六次黄河,看到了新时期的农村生活,看到退耕还林还草的山川秀美工程,看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黄河纤夫,看到了陕北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这些年来,刘文西创作了《乖旦旦》、《受苦人》、《黄河纤夫》、《又是黄昏》4张陕北人民生活的画作后,又去了甘南生活创作了《相聚》、《雪塬》、《雪山之子》等7张藏民生活的作品。为纪念建党80周年创作了《更喜岷山千里雪》、《征程》、《毛泽东在延安》等5张以毛泽东为题材的作品,以及表现深圳、上海浦东等新时代朝气蓬勃的城市风光的画作。年逾古稀的刘文西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太丰富了,一辈子也画不完,生活催着我不能停笔,丰富多彩的新时代生活是画不完写不尽的,实践告诉我,到深深感动着我们的生活中去吧!它会催人奋进,催人创作。”
深入生活,创作和速写是画家一辈子的课题
刘文西笔下的领袖与人民
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刘文西认为艺术工作者必须坚持“二为”的文艺方向,这是为谁创作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崇高理想,也是文艺工作者的根本目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把人民永远放在心中。人民是我们描绘的对象,又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要热爱人民、学习人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正因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所以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和人民结合,熟悉人民生活,表现人民生活:文艺工作者要坚持长期深入生活,要认识到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没有第二个源泉。只有经常到生活中去的人,才会懂得深入生活的意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认识生活,才能真正获得创作激情,获得创作的感受和素材;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进入创作;只有坚持长期的深入生活,才能坚持长期的创作
用有限的生命去实践他艺术更大的超越
刘文西 黄土地主人系列
刘文西是以画陕北而成为大家的,可以说是陕北成就了他,他也塑造了陕北。人民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初他创作的《祖孙四代》带给人们更多的是震撼。在这幅永载史册的作品中,刘文西以“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人物塑造的生动性和笔墨技巧的开拓性”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以高层建瓴的智慧,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创作出一幅幅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陕北系列作品。从《毛主席与牧羊人》到《毛主席转战陕北》,从《书记和老农》到巨幅长卷《黄土人》,他每幅作品的诞生都带来一片赞叹之声。
在当代频繁兴起的各种艺术潮流中,刘文西以其大家风范,表现出一种岿然不动的气度。他把自己的艺术生命仍然寄托在陕北的那片黄土地上,赞颂那里的人民是他作品的灵魂。他坚信那些深深感动过他的美一定会感动别人。他没有停止过他的创作脚步。
刘文西 陕北婆姨
近年来,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以极大的热情沿着黄河故流,又开始了他的黄河系列创作。其中2004年创作的《黄河子孙》、《黄河汉子》已相继问世。画中人物真真切切、朴朴素素、实实在在、自自然然,在朴拙亲切中揭示了中国农民的人性美,不失为具有思想含量、艺术质量和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其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他以前是一致的。他在不断探索创新,从2005年开始又启动了巨幅长卷《黄土人》,现已完成三组高2.1米,长24米的巨幅作品,《黄土人》系列的总长度无限,刘文西要一直画到他画不动为止……他在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自己感动的题材,进行典型化的思考和提炼,并最大限度地用自己的绘画创作能力去刻画人物和处理作品诸要素的协调和整合,力求达到思想深刻和艺术高度的完美统一,要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在当今时代,刘文西的这种生产精品力作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规律,尤其显得可贵。
然而,刘文西并非固守传统而不化。他主张“创新”,并认为“创新要从深入生活开始,从观念的扩展开始,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视觉、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脑子和眼睛去观察认识生活,要有区别于历史、区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
纵观当今中国画坛,少数名家高手往往为格套所缚,或取材于古人,或取意于古人,或拜倒在西方传统的脚下,或因袭现代流派的手法,不是重复前人,就是重复他人,刘文西却不是这样,他曾“一手伸向传统”,也曾“一手伸向生活”,半个多世纪的金戈铁马,数十载的变幻风云,在滋养着刘文西,也在冶炼着刘文西。刘文西没有因此罢休,当世界浓缩为一个地球村的时候,他则为自己所创立的“黄土画派”制定了一个更高的艺术生命目标,这就是——“一手伸向世界”,向优秀的世界艺术学习。他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实践他艺术更大的超越。
刘文西 黄土地的主人 2009
黄土画派的艺术宗旨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坚持深入生活,坚持不断创作。刘文西的作品提示我们:今日世界的丰富性和画家个性的丰富性,正在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之中。刘文西走的是一条创新之路,一条突破传统之路,他使传统的中国画别开生面而重新绽放出青春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