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第一课:什么是大学?


新生第一课:什么是大学?

 

    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新生入学开始了,窃以为大学生的第一堂课应该叫做“什么是大学”,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大学,才能知道怎么做大学生。

    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一句话:“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大学的标志不是它有大楼而是有大师。那么,大师的标志有时什么呢?大师的标志不仅仅是他的学问,更是他的精神,他的生活方式,他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的那种风骨气韵。这种精神,这种生活方式、风骨气韵凝聚成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分明能够感受得到、呼吸得到的气场,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中。它不是那些可见的摆设,不是簇新的大楼,不是宽阔的柏油马路或高级轿车,也不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但比这些所谓“硬件”更能体现大学的品位。它像自然表情一样挂在每个教师和学生的脸上。在他们的每个步态、每个笑容、四肢的每次自然摆动中,你都能够体会得到、捕捉得到。

    孕育大学气场的首先是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借用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先生写的碑文上的两句话,大学的精神就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说大学是一个自由思想、自由探索的地方。思想无禁区,我们不能在思想的领域划出一个圈子,写上“此地不得思考”。扼杀大学精神的首先就是这种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

    “独立之精神”是说大学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立品格,有独立于权力和金钱的自主性。在真正的大学,你能够感受到学术的高贵、学者的尊严,感受到这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与外面的世界相对孤离的自主世界(虽然它仍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感应着外在世界的风云变幻),权力和金钱在大学里没有地位,因为大学的气场把它们拒之门外。这里的楼也许并不新、并不高,更谈不上富丽堂皇,但却有内涵,有定力,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的气场还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表现为知识人特有的优雅、从容和镇定自若,而不是像社会上的很多功利之徒,总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地追逐眼前的利益。大学是一个让思想自由游戏的地方,不能过多考虑各种现实的利害得失。在真正的大学,你总会看到有很多人躺在树阴下“发呆”,其实他们不是真的在发呆,他们是在思考一些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驱除杂念,进入类似参禅的心境。

    毋庸讳言,在当今中国的很多大学,你会感受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场:一种权力的霸道和金钱的嚣张,一种暴发户的浅薄。你会看到来往穿梭的高级小车在炫耀着金钱的诱惑,看到拿着高级公文包、穿着名牌服装的成功人士(实际上是学术掮客和知识商人)的急促步伐和自得表情,看到高楼大厦在炫耀着和学术无关的“政绩”,看到教师和学生步履匆匆地赶路,好像在追逐一个近在咫尺的目标。你会感到这里和政府机关、高级商务区没有区别,你会看到喧嚣的工地上轰鸣的机器声不仅赶跑了鸟儿,也赶跑了真正的思想和学术。   

    可悲的是:在中国,大学的气场正在消逝,变得奄奄一息,而权力的暴戾之气和金钱的铜臭之气却四处弥漫,飞扬跋扈。教授们没有时间潜心研究,更没有时间“发呆”,他们正在夜以继日地填表、跑点、申请课题、应付考核;学生们正在打工、谈恋爱和玩游戏,议论着毕业以后怎么找工作;领导们在紧急开会布置工作,准备迎接评估组的到来;各种各样的小摊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却听不见朗朗书声。本应作为公共讨论平台反映学生对时政看法的橱窗和板报上,贴满了色彩斑驳的各色广告,从丰胸减肥、电脑培训、家政家教,到毕业生图书挥泪大甩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大学精神濒临崩溃,大学的生活方式面临危机,大学的气场正在消散,每一个大学生都有通过自己的行动弘扬大学精神、捍卫大学生活方式,守护大学气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