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民情考察“风格”,不仅反映了务实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体察“民情”,关注“民意”的强烈愿望,更体现了一个市委书记对民生疾苦的牵挂,让人感到贴心的温暖,感到由衷的敬佩。
“民情”既包括人民群众的基本情况,又包含了他们的情绪。在许多场合,人们对情绪的表达往往是含蓄的,不经意的。但正是这些不经意的情绪,就可能反映着某种倾向性问题。因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调查研究也好,开展工作也好,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情绪。而对“民情”体察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要沉到基层去,深入群众生活中,与他们拉家常话,谈身边事,在交流中与群众建立感情,取得信任。所以,市委书记打的“问政”访民情就是这种方式的最佳体现,自然也就会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
其实,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体察民情,也是我们党一贯的作风。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什么时候都要想到群众,群众生活不能改善,我们问心有愧啊,睡觉也睡不安稳!他还说,我们搞革命工作,不了解情况,不懂实际,不了解群众的情绪和要求,怎么能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来呢?重温当年毛泽东的教诲,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相比之下,我们有一些干部,却对“民情”不够热心和重视。他们腿脚懒了,屁股沉了,习惯于泡在机关,浮在上面,很少深入基层和群众。即使偶尔到基层去,也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难得与群众倾心交谈。老百姓在想些什么,盼些什么,有什么难处与疾苦、意见和要求,往往若明若暗,糊里糊涂,有的甚至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视若无睹,他们与老百姓之间已经产生了一层厚厚的“壁障”。而与此同时,这些人对“官情”即官场上的行情却异常热心,十分关注。热衷于打探上级领导尤其是上一级领导的种种信息,比如某领导有什么习惯和嗜好,家庭成员有哪些,在什么单位工作,有哪些亲朋好友,都摸得一清二楚。难怪老百姓说他们把“密切联系群众”变成了“密切联系领导”。
“民情”与“官情”,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其意义却有天壤之别。其反映的不仅是一个干部的作风,更体现出其立足点的问题,宗旨意识的问题,当“官”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如果一个干部当“官”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做人民的“公仆”,那么他就不会去真心真意地关注民情,即使到群众中走一走,也往往是做做样子,他们的心思主要放在自己的官位上。谋保官谋升官,就会整天琢磨关系,琢磨如何得到领导的青睐。这样的干部,心中没有“民情”而只有“官情”,最终必然要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所以,我感到,市委书记打的“问政”访民情,不仅是对我们党优良作风的传承和光大,更是一种无声的号召,有力的示范,值得各级领导干部反思、感悟、效仿、践行。
新闻链接: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打的“问政”访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