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届《赢在中国》伊始,商业模式这个四字的“葵花宝典”开始为更多的人知晓并引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潮。大家聚会的时候也习惯性的把“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挂在嘴边,以示自己的入流与恨怕别人的不入主流。媒体引导的舆论总是那么的强大,强大到足以点燃整个民族的希望。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先生曾经说过“没有不能赚钱的行业,只有赚不到钱的模式”。一时吊足了无数创业梦想家的胃口;很快就再中国相继出现了一大批的追赶“模式”的弄潮儿,涌现出了一连串让人幸奋的名单:如家酒店、携程旅行网、百度、PPG、巨人教育、、、、、在这些名单的背后我们所听到、看到的故事版本大多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无名小子,靠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开创了行业独特的模式,继而获得风险投资,快速扩张,最后登陆资本市场的荣誉殿堂。很多模式甚至告诉我们,传统的厂房加生产的模式已经被三无模式(无厂房、无生产、无加工)所替代,让人时常会产生成功是件很容易事情的幻觉。
虽然广遭舆论诟病的PPG出现质量及管理问题,但还是靠其先发的优势继续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第四轮融资顺利完成;应该PPG说后续的发展问题在资金上得以保证了,但我们还是需要反思PPG在前期快速夸张期为什么留下了那么多的问题而遭遇媒体的质疑。
PPG惯用的逻辑是,只要把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广告不断放大,就可以稀释掉管理中的漏洞与缺陷。与似乎为了大量的吸引客流量,砸下了占销售收入40%以上的广告投放,远远超出正常的比例,令业界咂舌;也许商业的本质原本就是疯狂的,然而这一切谁知道呢,或许PPGCEO李亮比我们更清楚。
接下来,李亮把供应链环节全部外包,结果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而遭遇上下游的集体倒戈。这也许可以理解为“商业模式的高烧症状”,具体的表现可能是源于创业者本身的盲目乐观和对成功的殷切期盼、忽略细节管理、轻视产品质量(没有把客户需求真正当为第一目标)、为了上市而上市等。我始终坚信,细节和执行力任何时候是最重要的,是一切力量都无法替代的。对于市场的很多机会,我反而觉得少许悲观的态度加上执着的努力更有可能让我们少走弯路。
再看看大家最为熟悉的携程和艺龙,为什么艺龙先于携程上市,而结果却是携程节节高升、屡创佳绩,艺龙连续亏损?要知道这两家公司的模式是一模一样的;因此,说到底区别还是在于人,人的执着与创造性。凤凰卫视的刘长乐说过这样一句话:别人可以模仿我们的节目,却无法拷贝我们的精神”。直到现在,我也没有看见有哪家电视媒体超越凤凰。模式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人的有效结合,很可能结果就会向另一个极端行进。对于一个创业型的企业来讲,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有了人就有了一切。人的能力有问题或者人的品质有问题,都将是一个公司无法逾越的障碍。
我们公司也是一家创业型的公司,模式也不错,但在团队成员所形成的“气场”这块,评心而论我是信心不足的。我一直认为团队成员年轻不要紧,重要的我们要把自己塑造成“少年持重老来狂”的稳重心态和超强的组织执行力。我更希望我们的团队是一群自信、疯狂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的同时又能事事想着客户、事事想着公司的利益、事事想着团队的合作远远大于自己的自以为或自命不凡的心态。
我的理想是团队成员能具备这样的气质来面对我们所面对的任何困难:
一、对我们的项目有超越对赚钱之上的追求,能够承受短期的挫折与寂寞;相信今晚的黑夜是为明天的光明而来。
二、将公司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不以短期赚钱为目的。我的公司与人的逻辑是只有团队成员先做好自己该做的,公司才会给他想要的;而不是公司先给他想要的,他才给公司自己想做的。这先后的程序理应成为公司人的共识。
三、坚守行业的本质与规律,清醒的理解真正的世界和真实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欲速则不达”与“慢则商机尽失”之间的矛盾。但我更坚信任何商业模式均存在此番人性难以克服的魔咒,我们唯一的能做的就是去做平衡。这个时候智慧的人可能会比聪明的人更能适应这一实属人生的课题。
四、要学会善于去发现商业模式的关键点,然后去不断打磨每个细节。但我发现很多人却习惯性的去为自己发现关键点而沾沾自喜,失去对项目关键点问题解决的相持力。对于职场的新兵来讲,我想强调的是任何有关于你的努力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何况人在做天还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