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撑法推拿(第四版本)the chinese staying massage program (The fourth edition)
朱吉君 著
推拿业界本就处于,中西碰撞,古今交融的历史时期!
撑法推拿是在继承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按动疗法、拨筋疗法、击打疗法等的基础上,整合了中医推拿、保健按摩、芳香疗法、足部按摩、舒体按摩;以及极性推拿、肌筋膜疗法、神经肌肉推拿、声光电磁等物理治疗方法,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五行力学原理、弓型力学模型、支撑点用力规范;基本功法:少林易筋经;基础解剖:人体功能解剖学(由传统易筋经发展而出的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科);工具推拿: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曲棍棒夹持撑法、T型棒半径操作支点撑法;这些足以支撑起一个推拿流派 ------中国撑法推拿学术流派!
撑法使用了崭新的手法定义模式;撑法就是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它是一种从发力定点向吸定定点相对峙弓形渐变的手法.撑法是一种很好的组合复式手法,代表了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
©芳香与膏摩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2u
撑法推拿是朱吉君先生(宁夏青铜峡市人,字眉先1976年生人)在融合了北方推拿习惯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上海推拿流派创立特色(一个流派特点是:一套手法分为主要手法为"原创手法",辅助手法可以是原创手法或比较实用的手法,具有一定操作规范并结合不同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的条件下,才可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启迪下,创制的一套既适应于适应症推拿(保健),又可用于不适应症推拿(治疗)的方法体系,尤其对近代兴起的芳香按摩精油推拿,站在中医学的角度做出了独到的见解.更为独到的是撑法推拿合理运用了力学原理,并借助开合旋悬中这五个记形符号为理论工具描述出了一个完整的撑法的定义,手法之内存在渐变的特点,在历史上是具有原创特质的,是眉先先生多年学医的积累和从事民间字画板书排笔书画共同经历的结晶.qN?RK=
局部接触是推拿进行的标志,也是推拿医学重要的学术特点!/*,b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UZ:V ]
不适应症推拿就是治疗推拿,主要是肌肉放松;适应症推拿有精神放松和肌肉放松之分,精神放松是可以通过局部接触实现的,主要是精神放松.GR1(^
撑法推拿体系之芳香与膏摩:f!b`S4
基本手法1、主要手法 2、辅助手法 3、介质专有手法L%:$s,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l
一.主要手法4R|A!
站在术者的角度运用开、合、旋、悬、中这五种五行力学的概念作为理论工具描述撑法操作要领,这是撑法推拿体系的特色之一。%>&
撑法 立于术者手法可有五行特质描述,$
1.指前撑法1(o~
指前撑法 虎口张开,手指远端指间关节屈曲,用各手指的指甲部为推拿操作部位, 其形状如 ....9fP
.g0B
指前撑法有特殊的使用方法:A]dl[=
开: 手指远端第一指间关节屈曲,自然放置。将接触部位撑起,平行用力,善于不吸定操作。广义的理解就是离开指前撑法屈曲关节的操作趋势。\是
合: 手指远端第一指间关节屈曲,向内收拢。将内围部分撑起,聚合用力,善于吸定操作。b广义的理解就是维持指前撑法屈曲关节的操作趋势。UX<?V
旋: 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
悬: 运动的主动发力的支配状态或被动受力受支配状态的描述。&9j.
中: 局部接触状态的描述。h
oB-
2.指后撑法 手掌2.3.4.5.掌指关节前的指部扶定于相对固定部位,与掌部和大拇指对峙放置,......t
形如 ....2Rl.tl
。qGY^G
。)tlS
指后撑法的特殊使用方法:0*
开: 第五掌骨内上缘,掌根尺侧的骨状突起,不吸定。广义的理解就是离开指后撑法俯掌操作的趋势。H/
合: 第五掌骨内上缘,掌根尺侧的骨状突起,侧掌吸定。d广义的理解就是维持指后撑法俯掌支撑的操作趋势。Hsb
旋: 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F
悬: 运动的主动发力的支配状态或被动受力受支配状态的描述。HNi.n
中: 局部接触的状态的描述。~Q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WFr^N
指前撑法是手部背部的作用部位的撑法,为阳,开为阳中阳,合为阳中阴;指后撑法是手部掌部的作用部位的撑法,为阴,开为阴中阳,合为阴中阴.9ia/{
从广义上讲,撑法推拿是从指导介质推拿的一个推拿体系开始发展成为保健与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套推拿方法。撑法使用了崭新的手法定义模式弓型结构模型;介质推拿阶段的撑法就是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它是一种从发力定点向吸定定点相对峙弓形渐变的手法.撑法是一种很好的组合复式手法,代表了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yOd}$
按这个定义,撑法应包括指前撑法、指后撑法。在撑法中发力定点是一组从开向合有变化的,这种变化适应了撑法的多样变化;指前撑法的变化是从开向合为主要形式,指后撑法的变化主要是从合向开为主要形式.,N[#UP
撑法推拿中的指前撑法和指后撑法是总结介质推拿,如药酒、药液、药膏、药乳以及精油推拿按摩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系,只有支撑才能更好的解决,油类制剂涂抹在体表特别滑,不宜吸定,解决办法一、如:侧掌吸定的指后撑法合部术式---豌豆骨的叠合形式的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术式;解决办法二、如:侧掌吸定的指后撑法开部术式---大拇指的横部侧推术式.hC
值得一提的是(一)、指后撑法“开”: 第五掌骨内上缘,掌根尺侧的骨状突起,不吸定。按照撑法定义模式,有一个动点、一个静点要求。按大拇指的纵横结构有两个代表手法1、扶手一指禅推法符合指后撑法开的极限点时的操作:一个动点、一个静点要求,大拇指的指端、罗纹、指甲、偏峰都是大拇指的纵部结构,大拇指的纵向发力,余四指可持续支撑,紧推慢移配合应用;2、大拇指的横的结构在芳香按摩中有一个重要的手法,大拇指的横部侧推,余四指瞬间支撑缓缓配合移动,以双手同时交替操作术式最为常用,被誉为是芳香疗法推拿手法中的第一法:大拇指的横部侧推术式。这为撑法推拿对芳香疗法的指导提供了基础保证!(二)、在临床应用中指前撑法、指后撑法实际上,使用最多的是指后撑法里的合,即“合: 第五掌骨内上缘,掌根尺侧的骨状突起,侧掌吸定。”按照撑法定义模式,有一个动点、一个静点要求。代表手法,侧掌吸定的指后撑法合部术式,就称其为:侧掌吸定的指后合撑法。操作要领就是侧掌,用豌豆骨接触受力部位,以肘发力,以行或推、或揉、或旋、或拨、或挑,余四指持续支撑的操作。这个骨状突起,就是豌豆骨,这样长时间操作豌豆骨会有慢性损伤的可能,适逢我得遇宁玉霞(高级技师)提供一种曲棍棒操作,很自然的完成了豌豆骨的延伸操作,于是我就以撑法推拿的学术思想和曲棍棒的本身特点而创立了“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丰富和发展了撑法推拿体系。(三)指前撑法的支撑结构单一无需太多的变法,而指后撑法“开”、“合”的使用方法却含盖了大量的带有支撑点的操作术式,以四指部为动点,一般没有支撑的需要,静点就是由指、腕、肘、肩、躯体而构成的,是可以单独成法,无需支撑;这里就研究以四指部为静点,动点部有大拇指纵部、大拇指横部、大鱼际和部分掌面、豌豆骨部,以豌豆骨部为“合”向大拇指纵部“开”的渐进变化里,实现“开”与“合”法的变法体制。可有:侧掌吸定的指后撑法合部术式、掌部有支撑的揉法、短距离(掌内活动范围)平推法、有支撑的大鱼际揉法、有支撑的大拇指的横部侧推术式、有支撑的拇指可以操作出的手法。其中有支撑的拇指可以操作出的手法,就是很多,如:扶手一指禅推法、拨法、有支撑拇指揉法、有支撑拇指摩法、有支撑拇指抹法、有支撑拇指拂法、有支撑拇指点法、有支撑拇指按法,最为代表的也就是这些。一句话:撑法就是代表了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hL!t
二.辅助手法>iTNA_
以往手法的概念是从手法的部位、手法的姿态、手法的运动方向而阐述的。 撑法推拿体系对手法的认识又增加了1、术者角度以运动特点平动、垂直、对称、方向等为主要分析指标;2、受术者角度从圆周的结构分析为核心的,即圆心、半径(对合运动或放射运动)、直径、圆弧或弓形的角度对手法作出有特色的认知。因为撑法的概念就是用圆周的结构分析方法而定义的,如:撑法就是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它是一种从发力定点向吸定定点相对峙弓形渐变的手法。这样用运动特点和圆周结构分析手法的方法因此而奠定。IQ@2
揉擦振搓 推拿按摩 滚禅点压 拨拍叩掩 F^(
揉 是一种单方向直线或弧线运动;有指揉法、大鱼际揉法、小鱼际中指发力揉法、掌揉法、前臂揉法.揉法的运动规迹是圆周切点或全圆的运动,即全圆弧运动术式或圆周的半径运动术式.#eJOIj
揉法和撑法的指后撑法是有区别的,撑法有指前扶定的限制,而揉法没有;指后撑法正是因为这样,才适用于药摩,在滑溜溜的皮肤上便于操作。另外,小鱼际中指发力揉法是前部发力的一种代表手法,大鱼际揉法是后部发力的一类手法。小鱼际中指发力揉法是撑法推拿对用力技巧分析而提倡的一种手法,在撑法推拿人体操作常规中有独到的应用。Dn
擦 是一种双方向直线往复运动;在撑法推拿中当属直径运动术式。 指擦法、大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掌擦法.~=Q
擦法的治疗作用与施术部位密切相关,通过体表的摩擦可以使人体内部产生内摩擦.由此而发展出平推法。L!|W
振 是一种双方向直线(垂直直线)往复运动;在撑法推拿属圆心放射状单半径往复运动术式 按振动时关节肌肉的紧张度分为紧振法和松振法.按部位有指振法、掌振法、肩振法等.-1-TGB
搓 是一种双方向直线往复运动;搓法有两类单手往复交替式操作;双手对称式搓动.与拿法相反方向的操作,当属弓形双端点成弧趋势运动术式。s
推 是一种单方向直线运动.推法运动是圆周的直径运动术式.6*{y
拿 是一种对称用力内收的手法.拿法是圆周的双半径运动术式.F
按 是一种垂直用力,按而留之的手法.圆周的圆心运动术式.w9kQ{c
摩 是一种平动用力的手法.圆周的半径运动术式或全圆弧运动术式.0/?3M
滚 是一种滚动用力的手法,分为接触面渐变和不渐变的情形,当属圆周运动术式.按关节关系分为指间关节滚法、掌指关节滚法、掌背小鱼际滚法(侧滚法)、膊滚法、前臂滚法._H!V
禅cjgM@
撑法推拿的禅法也属一指禅推法的范畴,不过此处对一指禅又加了限制条件扩充了一指禅推拿手法术式,又有别于以往一指禅的宽松限制,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禅法最能体现三连接用力。U$3
禅法是一种钟摆式用力圆心受力作功的手法;在撑法推拿属圆心放射状多半径运动术式。x%r
在这里要提出一种可以流传于世的“四指抱拢一指禅推法”:沉肩、垂肘、悬腕、腕端平、拳面(第2.3.4.5.掌指关节前部的平面)微翘,四指(第2。3。4。5。手指)抱拢,大鱼际内含,松紧适宜,效果是掌心是空的,自尺侧的环形孔吹一口气,气流自掌根的方向流出,而不是虎口;拇指自然伸直,并盖住拳眼(是指使是拇指掌侧对着食指第二指节处处,间距缩小),拇指吸定,双手禅法行于平面而平稳。(此法是我提出并命名)。&}{
要能行于平面的操作面,如玻璃平面。这是禅法的特定要求,也是特定的检验标准."f':B
拳面微翘、四指抱拢、大鱼际内含、拇指吸定是一种新的一指禅操作规定动作,一般操作条件下没有“四指抱拢、大鱼际内含”这样的限制,只有在行于平面的条件下,提出来才有必要。+9}X-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d<h4\`
一指禅推法总的来说还是分为:指端、罗纹面、偏锋三大接触部位的操作,只要符合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的要求,能够达到柔和、持续、有力、深透、均匀的效果就行,就是好的手法。MX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D/[
点 点法属按法类手法,垂直用力,其手法形态应是圆的不完全连接的小圆弧运动术式.TBU^-5
因为本法压力方向要垂直,力要有轻渐重,在本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松手,继以揉动,但又不能幅度太大,所以形态上就是圆弧不闭合的运动轨迹.确切的说应是在圆周的圆心运动术式为主体的条件下的圆的不完全连接的小圆弧运动术式.Z'
压 压而抑之,按而留之,压偏于静,按偏于动,常于揉相结合,垂直用力,当属圆周的圆心运动术式..分为指压法、掌压法、膊压法、肘压法.1OKh 2
撑法推拿中存在另一种压法------腕背压法.Bn
腕背压法:一手腕屈,腕背接触受术面,只用于吸附于受术部位,另一只手扶掌伸腕助力下压,力大而不失柔和.这是撑法推拿流派的原创手法..=N?
拨 拨法垂直于肌纤维操作,是体现二连接用力技巧的手法 ,当属圆周的直径运动术式.Eu
拍 属垂直用力,当属圆周的圆心运动术式。
叩 属垂直用力,3当属圆周的圆心运动术式。$
中叩叩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9t|,
掩 用手掌遮盖于穴位或一定部位上,当属圆周的全圆运动术式。
撑法推拿,由于前几版本的描写,文字借助“开、合、旋、悬、中”使内容变的苦涩难懂,其是很简单,我在本次书写中直接指出指前撑法就是概括性的总结了,离开或维持指前撑法屈曲关节的操作趋势的一类手法;指后撑法就是概括性的总结了,离开或维持指后撑法俯掌支撑的操作趋势的一类手法;这大大的扩充了撑法推拿的定义。在当今手法繁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一个新的手法体系是一个艰难的道路,撑法推拿系统的以指前撑法和指后撑法开始,对介质推拿进行研究,最终以指导药浴膏摩、芳香理疗按摩的主流手法,指前撑法的“合”部术式,指后撑法“合”部术式、“开”部术式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在撑法推拿的主流手法当中,还有后来以弓型结构模型、几何推拿等部分又兼容和创造了一些手法。
撑法推拿是可以广而收之现在或将来发现或正在流行的手法的,当然太多就不是撑法推拿体系了,而是推拿手法学啦!尤其是伤科推拿的存在,伤科复位手法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就不一一细说了.推拿手法的确切定义与操作要领`适用范围等在推拿手法学这个学科里有明确的答案,这里就仅对撑法推拿体系中的特别认识加以说明.
三、介质专有手法)+
1.沾法 用手沾取液状或固状(粉状)介质于受术部位.此法善用于药摩.b9yZ
2.润法 将介质先在手部润开,然后,再在受术部操作.此法善用于精油推拿.O`o\
3.喷法 用具有压力装置的工具将介质喷洒在受术部位.O8g)b
4.涂法 用手将膏状介质涂于受术部或手上.g
工具推拿
工具推拿单棒操作
一、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来自于中医骨科的“击棒法”即:用一粗细适度的圆木棍(直径约30~50mm,长约100~300mm),先在操作的部位放置一软垫(早期用树皮,现在用纸板),然后把圆木棍放在上面,一手扶住,另一手持木锤锤击圆木棍,力量大小及次数适度。这种方法还有一种辅助的方法,在中国宋代就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即:在“击棒法”应用的同时,人们逐渐形成了一手持垫巾,另一手握曲棍棒的操作雏形,流传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就是没有人系统的总结其技法。我在解决撑法推拿指后撑法“合”部操作中的豌豆骨慢性损伤这一难题时发现了此种技法。它的基本操作可以很好的解决撑法推拿指后撑法“合”部操作中的豌豆骨慢性损伤,由工具替代了手,于是学习并系统的总结其技法,同时也将其纳入到了撑法推拿方法体系里的工具推拿部分,开创了撑法推拿矫形术式的先河。
工具介绍
工具介绍 “曲棍棒” “垫巾” “酒”或低浓度“酒精”或专用消炎液(或配制的药酒)
曲棍棒工具规格:长度 : 12cm 重量:约15.9克 大头圆直径:1.2cm 小头圆直径:0.8cm 弧度:大头圆端8cm直行,小头圆端4cm自然成弧,如一棒由直而自然过度到曲。
垫巾工具规格:长度 10cm; 宽度 5cm ;坚韧度: 耐磨性要好,不然易伤皮肤.
工具使用方法
工具使用方法: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 首先,用“酒”或低浓度“酒精”或专用消炎液浸湿垫巾;然后,曲棍棒和垫巾相互配合使用, 一手持垫巾,另一手握曲棍棒, 垫巾在下,曲棍棒在上,双手前后放置;最后,曲棍棒向内或向外旋转.
a、垫巾持法 将5X10cm的垫巾沿10cm边对折;四指在下,拇指在上,自然握紧.
b、曲棍棒持法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的力度要求是大拇指在无体重加力的情况下力的12------15倍,(1)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2)伸腕向内提旋撑法;(3)立腕向前提旋撑法;(4)立腕向内提旋撑法 (5)立腕向外提旋撑法
(1)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自然屈腕,前臂略向内倾斜,曲棍棒弧度向着旋转的方向放置;操作时腕关节由内向外展出.
(2)伸腕向内提旋撑法 自然伸腕,前臂略向外倾斜,曲棍棒弧度向着旋转的方向放置;操作时腕关节由外向内展出.
(3)立腕向前提旋撑法 自然立腕,前臂略向内微微倾斜,曲棍棒弧度向着旋转的方向放置,操作时腕关节由后向前推出.
(4)立腕向内提旋撑法 自然立腕,前臂略向内微微倾斜,曲棍棒弧度向着旋转的方向放置,操作时腕关节由外向内挑出.
(5)立腕向外提旋撑法 自然立腕,前臂略向内微微倾斜,曲棍棒弧度向着旋转的方向放置,操作时腕关节由内向外旋压.
另外,曲棍棒向下的压力和向前臂纵轴方向的勾回的拉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曲棍棒持棒的方法。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术式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 ,对称的分析:一个完整的操作,最典型的就是“人 ”字形的操作术式,脊柱两侧,若单用左手或单用右手,术者站在一边就以“人”字的底向尖方向两面协调操作,即“人”字撇部逆时针环旋操作,捺部顺时针环旋操作。这样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伸腕向内提旋撑法、立腕向前提旋撑法、立腕向内提旋撑法、立腕向外提旋撑法等方法相互配合在“人”字操作中才可灵活使用的。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单向分析:一个完整的操作,最实用的就是龙行术式,即:“S”型的特征路线。(1)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2)伸腕向内提旋撑法;(3)伸腕向内提旋撑法;(4)立腕向内提旋撑法 (5)立腕向外提旋撑法。这几种单式动作结构中立腕向外提旋撑法最柔和,最具备技巧性,同时也最适合于全身各处(禁忌部位除外)的操作部位。以立腕向外提旋撑法为主体动作,其它如:屈腕向外提旋撑法、伸腕向内提旋撑法、伸腕向内提旋撑法、立腕向内提旋撑法等为辅助性动作;共同组成龙行术式,即:“S”型的特征路线。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综合分析:在每一个操作棒位,要体现循序渐进,棒的力度、幅度要有小渐大,并且操作必须按人体生理、病理、药理、解剖、以及符合心理要求的方向去努力!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a、体位
伏撑位:双手叠掌手心向床面置于受术者前额,双足着地自然的伸膝屈髋伏撑于床面;这样的体位我们就称之为伏撑位.适用于脊柱部、肩胛部的操作。
额顶位:在坐位下,额部抵在术者胸剑联合以下的软组织部位,这样的体位我们就称为额顶位。适用于颈部操作。
b、操作
(A) “人”字术式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 ,以“人”字术式为主要形式,也可以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伸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前提旋撑法 、立腕向内提旋撑法、立腕向外提旋撑法中任何一法,独立或联合操作。
(B) 龙行术式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 以立腕向外提旋撑法为主体动作,屈腕向外提旋撑法、伸腕向内提旋撑法、伸腕向内提旋撑法、立腕向内提旋撑法等为辅助性动作;共同组成龙行术式,即:“S”型的特征路线,成为连续操作主要技巧之一。
颈部 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伸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前提旋撑法 立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外提旋撑法
背部 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伸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前提旋撑法 立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外提旋撑法
腰骶部 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伸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前提旋撑法 立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外提旋撑法
肩胛部 以肩胛部肌肉纤维的横向垂直方向起势,转而顺沿肌肉纤维方向直推.呈一半圆状运动轨迹.“八”字形左右对称操作。
肩部 以肩部肌肉纤维的横向垂直方向起势,转而顺沿肌肉纤维方向直推.呈一半圆状运动轨迹.以大结节部位适用.
梨状肌部 以梨状肌肌肉纤维的横向垂直方向起势,转而顺沿肌肉纤维方向直推.呈一半圆状运动轨迹.
髋部侧方部位 可轻轻施以点揉.
膝部 左右侧方由上而下可用.
其它各部也可使用,曲棍棒的作用力来源于垫巾的提力和曲棍棒的旋力,这是使用此疗法的精髓之处。
治疗量与疗程: 一个一棒操作部位最多三到八棒次,多而无益。
五次一疗程,隔日一次。
工具推拿双棒操作
二、 曲棍棒夹持撑法 用两个棒操作,双棒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协同关系。
A、纵横斜位交叉术式 基础持棒:拇-食;食-中的指间
食-中在下; 拇-食在上;十字交叉于食指左右。
1、内 食-中在下的棒环揉;
2、外 拇-食在上的棒环揉;
3、夹 食-中在下的棒和拇-食在上的棒,夹持操作。
B、纵横正位交叉术式 基础持棒:拇-食------无名指-小指;食-中的指间------大小鱼际之间(即:靠近掌根部区域)
勾担 拇-食------无名指-小指的一个棒将,食-中的指间------大小鱼际之间的另一个棒担起;
滚动 食-中的指间------大小鱼际之间的棒,被拇-食------无名指-小指的棒勾住并担起,然后,自然在大小鱼际间滚动。
C、纵横无交叉术式 也就是自然的两个棒之间自由的去操作,不用加任何限制。
边缘的操作 棒的边缘部操作,有滚动、叩击等操作技法!
端部的操作 棒的端部操作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是最有特色的一种术式;此外, 棒的端部点按叩振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双手分别操作或也可以单手操作;一切皆以实用顺手为主。
棒的端部操作,除了常规的点、按、叩、振之外,另有T型棒半径操作支点撑法 。
工具推拿T型棒操作
三、T型棒半径操作支点撑法 T型棒操作,是用两个棒操作的纵横术式发展的最终结果。
T型棒半径操作支点撑法,长期的散落于按摩棒自我按摩操作、足底按摩操作,在撑法推拿中T型棒半径操作,是解决弓型结构半径术式时收录的,在继承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发展!
T型棒半径操作支点撑法 ,T型棒基础持棒:1、抓握勾点;2、夹持扶撑。 T型棒夹持扶撑的技巧性最大,体现了弓型结构半径操作的有支撑的一大特点。因此T型棒的操作被命名为 T型棒半径操作支点撑法。
A、基础持法
1、抓握勾点 拇指与其余四指合抓于T型棒上缘操作的方法。
2、夹持扶撑 拇指与其食指合捏于T型棒纵行的部分,余三指靠扶在纵行杆以外的支撑部位。
B、使用方法
摩、揉、点、锥;撑、拨、滑、推;拉、摆、叩、举
摩:在正确的持棒方法下,T型棒纵行杆的端部,在操作部位不定点摩动。
揉:在正确的持棒方法下,T型棒纵行杆的端部,在操作部位定点揉动。
点:在正确的持棒方法下,T型棒纵行杆的端部,在操作部位定点按压。
锥:在正确的持棒方法下,T型棒纵行杆的端部,在操作部位定点旋转施力。
撑:在正确的持棒方法下,T型棒纵行杆的端部,在操作部位定点依靠腕部的力量向竖行方向术者肢体远端单向碾压操作。在具体操作中可用另一个手的大拇指在T型棒纵行杆的前部,起支撑辅助作用,很好的改善操作中向前的冲击力便于深层次操作。
拨:在正确的持棒方法下,T型棒纵行杆的端部,在操作部位不定点依靠腕部的力量向横行方向术者肢体尺侧单向刮拭操作。
滑:在正确的持棒方法下,T型棒纵行杆的端部,在操作部位不定点依靠腕部以及掌指关节的力量向斜行方向单向刮拭操作。特别之处是有或上或下或弧形盘旋的单向运行轨迹。
推:在正确的持棒方法下,T型棒纵行杆的前部(T型棒纵行杆的端部端点和T型棒纵行杆的端部侧面),在另一个手的大拇指的推动下操作。
拉:在正确的持棒方法下(握于T型棒纵行杆“T”型横杆的一边),T型棒纵行杆的端部,在操作部位不定点依靠腕部的力量向回划拉的操作。
摆:在正确的持棒方法下(握于T型棒纵行杆“T”型横杆的一边),T型棒纵行杆的端部,在操作部位定点摆动。
叩:在正确的持棒方法下(食指握于T型棒横行杆上边,拇指与其它三指左右放置),T型棒纵行杆的端部,在操作部位施以有节奏的叩法。
举:在正确的持棒方法下(T型棒纵行杆的一边向上,T型棒横行杆的一边在下,手心向下抓握纵横杆),T型棒纵行杆的端部,在操作部位施以举法类顶压操作。
C、手法补泻
1、轻重 轻为补,重为泻。
2、快慢 慢为补,快为泻。
3、多少 轻慢少偏于补法;重快多偏于泻法。
关于工具推拿用力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曲棍棒夹持撑法 、 T型棒半径操作支点撑法,在用力时,皆有巧劲。
六十四钱:按古法一市斤500克=16两=160钱,一钱=3.125克 64钱=3.125x64=200克
这200克之内就有64等份可以研究.六十四是一个全数,合六十四卦之意.64钱x64=3.125x64x64=12800克=12.8千克.
同理在千克力这个单位内同样有200=3.125x64这样符合六十四卦术数分级的规律的数据处理原理。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曲棍棒夹持撑法 、 T型棒半径操作支点撑法,开创了手与介质、手与器械的应用形式,进而指出了撑法推拿的一个和当前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方向,产品应用手法的开发与研究。
弓型结构模型
撑法推拿代表着一类弓型结构的操作模型所能组合的一类手法,之所以称为撑法推拿原因有三;其一,撑杆运动的撑杆一端着实地,一端手中握,很形象的转化为指后撑法“合”势操作。即:撑法使用了崭新的手法定义模式;撑法就是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它是一种从发力定点向吸定定点相对峙弓形渐变的手法.撑法是一种很好的组合复式手法,代表了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其二,工具推拿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的实际模型是弓背用力,其效果是有支撑作用的。其三,两点间的牵拉习惯上被称位撑开,在推拿操作中存在:肩臀对称斜线牵拉、胸椎腰骶直线牵拉、跟臀牵拉等一些操作,上海高级按摩师X+1教材------《保健按摩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 上海市职业培训研究发展中心组织编写 周信文主编 ,就用了“撑腰部”、“撑腿部”这样的名词。另外,在矫形医学中很多术式都是两点间的牵拉动作。这样我就正式提出撑法推拿的专有名词,当然最后“撑法推拿”也有“撑起一片明朗的天空”,以及美好愿望的寄托之意,撑起推拿按摩的事业!打破地域、流派、中医、西医、以及国别和民族的限制,整合中医推拿、芳香按摩、矫形医学以及推拿按摩各种正在流行和即将流行的推拿技术,本着存在就是硬道理的气魄,创立一个让世人不分国度、民族、种族、信仰、年龄、性别等皆可习而用之的推拿方法体系。
广义的撑法推拿是研究:弓型结构的操作模型所能组合的一类手法以及相关术式和规律。[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p4O
弓型结构不外乎有两个端点、一个弓背外缘、一个弓背内缘,这样三大部分。5lYbq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za)_
在芳香与膏摩中的指前撑法和指后撑法是指撑法就是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它是一种从发力定点向吸定定点相对峙弓形渐变的手法.撑法是一种很好的组合复式手法,它们充分的发挥了术者的弓型操作模式。^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F
在工具推拿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曲棍棒夹持撑法就已充分考虑到术者和受术者对弓型结构的不同理解和体会。CPZg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V$z
在矫形术式研究方面我们先对弓型结构模型展开探讨!`1d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J
弓型结构模型分析:两个端点、一个弓背外缘、一个弓背内缘,这样的三大部分是有其独到的特点。MZ*P8i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el_
弧形变化造型:dV~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N*av4
1、两个端点、一个弓背外缘、一个弓背内缘三部重合运动,这是一个特例。i#r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4%
符合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要领。0~0p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O
一指禅推法的圆周结构分析为:一指禅推法是一种钟摆式用力圆心受力作功的手法;在撑法推拿属圆心放射状多半径运动术式。这正是弓型结构模型的两个端点、一个弓背外缘、一个弓背内缘三部重合运动的结果。=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J3 |pj
我有幸为一指禅中医推拿学术流派嫡传第六代传人,所以将思路引进一指禅推拿体系,无论有一天人们说撑法推拿是一指禅推拿技术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说撑法推拿是别开生面的一种推拿按摩方法体系,但一指禅推法是撑法推拿弓型结构模型分析中两个端点、一个弓背外缘、一个弓背内缘三部重合运动的一个特例,当属撑法推拿主要手法之一。i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y
2、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它是一种从发力定点向吸定定点相对峙弓形渐变的手法.代表了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yVwN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F
在指后撑法中,开部和合部是一个弧型结构运动模式可统一表述的。!dT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da
如一张纸对折变的硬度增加后,相对用力捏出一个弧型结构,(1)、向弧的内侧缘两个端点相交,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术式,正是撑法推拿指后撑法合部术式---即“合: 第五掌骨内上缘,掌根尺侧的骨状突起,侧掌吸定。”;(2)、向弧的外侧缘两个端点相离平铺状态用力,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术式,正是撑法推拿指后撑法开部术式,即:“开: 第五掌骨内上缘,掌根尺侧的骨状突起,不吸定。”也即大拇指的横的结构在芳香按摩中有一个重要的手法,大拇指的横部侧推,余四指瞬间支撑缓缓配合移动,以双手同时交替操作术式最为常用,被誉为是芳香疗法推拿手法中的第一法:大拇指的横部侧推术式。这为撑法推拿对芳香疗法的指导提供了基础保证!f7k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y7+1
在芳香与膏摩的介质推拿部分,指前撑法和指后撑法的“开、合、旋、悬、中”各部操作都符合,此种状态分析。m{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EI
3、弓背,有一个弓背外缘和一个弓背内缘。S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bQD<8
弓背外缘正是滚法的手法接触部位从一个端点向另一个端点运动作用而产生的推拿手法。H&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Qq
弓背内缘,工具推拿单棒操作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首先,用“酒”或低浓度“酒精”或专用消炎液浸湿垫巾;然后,曲棍棒和垫巾相互配合使用, 一手持垫巾,另一手握曲棍棒, 垫巾在下,曲棍棒在上,双手前后放置;最后,曲棍棒向内或向外旋转.这就是弓背内缘操作的典型方法,同时丰富和开创了工具推拿继桑枝棒击法、湿热敷之后的新篇章。y
弓背外缘、 弓背内缘联和作用的是工具推拿双棒操作------ 曲棍棒夹持撑法,@#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
这些都是复合操作术式,是撑法推拿方法体系里独有的特色技法之一。I
4、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个端点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另一端点也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这将会涉及到向一个方向运动还是两个方向运动。`Fw=vS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aSBl
这就是“小角度微调法”和“短杠杆微调法”的部分手法的核心操作,以及矫形推拿中的大部分手法的核心技巧动作都离不开这样的关系。hC\F;#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VT
从手法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点上说,撑法推拿兼容了许多不同推拿流派的精髓,撑法推拿是中医推拿中最有影响力的推拿方法体系之一。w.[$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uXbSy
这样撑法推拿主要方法就变的很充实。;]D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y
1、指前撑法、指后撑法al*Qq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_Q2C-
2、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曲棍棒夹持撑法jq;5r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zF_VJ
3、这就涉及到矫形术式了:TAt~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sk
(1)、一个方向 推扳力 、按压力 、旋转力;\]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7<1
(2)、两个方向 扭转力、分推力、向中轴合力;W\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d-Yin
符合这两个要求的手法很多,在撑法推拿中矫形术式做了最精炼的总结:[>}l,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yuz,
1、扳动法-5`c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5W!
2、推按类~f*w~%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D
3、摇法9t
结构推拿
骨穴推拿E?e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a=E=
人以骨为支架,骨穴是有别于经络学说的一门古老的推拿知识,我以现代的观点充实于撑法推拿体系。骨穴是我首次提出的专有名词,骨穴的知识是有传统的历史基础的!\oe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a
骨穴的概念:骨穴就是骨之巢穴之意。25]!")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pDm+\
骨穴:筋、气、血三者是骨穴的三大要素。x"l]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E
赋形分为动态赋形和静态赋形。&_Y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r@JB#~
动态赋形------就是再现人体引伸(一个部位的两个方向的被牵拉感觉)牵动状态下的功能解剖关系。F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L,m7]C
静态赋形------就是再现人体无引伸(一个部位的一个方向的被牵拉拔伸感觉或一个部位无被牵拉拔伸的感觉,都称之为无引伸)牵拉状态下的自然几何造型力学塑型关系。[YNiII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uW
骨穴的概念提出再一次将成人推拿和小儿推拿合为一体。4C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tK|
人体解剖学姿势:g81[
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在观察和说明人体各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时,都应按照统一的人体解剖学姿势。
_w}<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oz
在撑法推拿中,首先遵循人体解剖学姿势的描述和认识!0_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U];}b
为更好的突出中医学、时间与空间、术数等传统文化和知识的优势指导作用,特提出中央纵切面解剖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左侧朝向,自左向右作出一种标准姿势;在中央纵切面解剖姿势下沿纵切面为基楚作出视图就是中央纵切面解剖姿势视图。大体上就是:人体自左边向右,肺系在心上,心系在肺下,在后依次为脾系、肝系、肾系。 即在《医宗必读.医论图说》明.李中梓著,书中的改正脏腑内景图的启迪下,提出了中央纵切面(正中矢状切面)解剖姿势和中央纵切面(正中矢状切面)解剖姿势视图两个认识.+krR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5
骨穴赋形分为动态赋形和静态赋形;脏腑经络的赋形依据中央纵切面解剖姿势视图;这样就有利于实现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赋形操作.
撑法推拿以中医五行力学原理出发,应用中国术数奇门结构,以“天人相应”为基础对不同人群,不同体质,不同的健康状况,以及不同的推拿诉求,制定不同的推拿流程,充分考虑了时间与空间,生理与心理对人体影响的。
撑法推拿套路设计原则 : 结构方面 一、赋形 二、填充 三、整复;功能方面 四、运行;
赋形 赋形操作,颅腔和胸腔用引伸法、腹腔用振法,这是赋形操作的特殊操作部分,一般操作就是力学触及所形成的空间结构框架!
填充 填充操作,就是对赋形操作的力学触及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细致的填充。
整理 整理操作,就是对赋形操作的力学触及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细致的填充后的部分,进行整理。
赋形、填充、整理是针对结构调整的操作!
运行 运行操作,就是针对功能运行的操作。
几何推拿
撑法推拿是在继承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按动疗法、拨筋疗法、击打疗法等的基础上,整合了多种物理治疗方法,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五行力学原理足以支撑起一种推拿方法体系!
现就对撑法推拿与众不同之处中医五行力学原理展开讨论!
我以民间字画板书排笔的技法特点,以及推拿手法的圆运动轨迹特征等提出中医五行力学原理.适逢巧合了明清画家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一画章第一》的描述.如: <<苦瓜和尚画语录一画章第一>>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
开合旋悬中五种自然元素记述一个点的运动规律.也就是"一画"之法
附录: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行远登高,悉起肤寸,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腕不虚则画非是,画非是则腕不灵。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自然而不容毫发强也。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
几何推拿
点
一点操作:开、合、旋、悬、中。
开,离开,五行合木。手法以点离开为特征。是富有技巧的一类手法集合。
合,向下,五行合水。手法以点向下为特征。
旋,环旋,五行合金。手法以点环旋为特征。或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
悬,以悬而未落为特征,五行合火。手法以点的悬浮(摆动);或点的悬挂(提拿)为特征。
中,接触状态的描述。
二点操作:齐放、滚动、交错、同相、异相、撑法
齐放 齐放包括,同时操作之意。有齐入、齐进、齐退三种情形。
滚动 两点左右对持,向同一个方向滚动操作。
交错 两点左右对持,向不同的方向移动操作,形成“S”形剪切力。
同相 两点左右对持。向同一个方向移动。
异相 两点左右对持。向不同的方向移动。或相合操作,或相离操作。
撑法 A、撑法就是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它是一种从发力定点向吸定定点相对峙弓形渐变的手法.撑法是一种很好的组合复式手法,代表了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B、两点分近端远端两部分,近端固定,远端活动;以远端的活动力微调近端作用点,符合弓型结构,符合撑法静点动点规范,远距离的按动支撑。
点与点的关联 奇门遁甲中的八门学说在撑法推拿,几何推拿中是很有特点。
开-杜,生-死,休-景,惊-病;这四对元素是构成一种状态控制系统的基石。
撑法推拿按跷
踩跷疗法是用脚尖和脚跟轮流按摩人体的一种技法,可作用于肌肉深层,弥补手力的不足,具有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病的功能,能够起到治疗肩背关节疾病、肌肉劳损、神经紧张、内分泌失调的功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外治疗法。
撑法推拿按跷主要是针对两点操作而言的一些操作技巧。
两点的关联操作成为了撑法推拿按跷主要研究内容。撑法就是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的操作。这类脚法在按跷踩背中站有一定的比重。
一、驾杠
1、踩床的结构:踩床、双杠(纵杠)坐杠(横杠)、吊环,[坐杠(横杠)、吊环,这两个结构可以适当变通,有的地方踩床设计,二者都有或任选一项或省去这两个结构,这两个结构有其独到的操作术式],垫子、床单、踩鞋、袜子等。
2、杠上漂支撑类型
A、悬空
B、悬浮 操作奥妙就在,似有似无的支撑状态。
3、踩跷法
【定义】
以双脚或单脚施用不同的术势着力于治疗部位,借助自身的重力进行踩踏,称为踩跷法。
【动作要领】
(1)受术者俯卧或仰卧于特制的踩床上,适当部位垫以软垫,术者双臂或腋部架于特制的踩床横梁上,以控制自身重量。
(2)术者双脚或单脚根据不同的治疗部位控制用力的轻重和变换不同的踩踏术势,先轻后重地在治疗部位上进行踩压。
(3)踩跷法是以脚进行操作的一种手法,根据用脚部位和着力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趾点法、跟蹬法、跟蹂法、足心蹉法、沉压法、顿按法、足振法等数十种术势,各式之动作与相应之手法相似,可根据术者的操作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
【注意事项】
(1)本法刺激量较大,操作时应避免暴力踩踏。
(2)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不同的操作部位、踩踏术势、操作顺序和施力大小。
【临床应用】
踩跷法刺激量较大,多用于体格强壮者,适用于腰背及四肢部。踩跷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破瘀散结等作用。
二、流程
踩跷流程设计:踩背法主要是用足跟部、足趾部及脚掌部操作,应用时必须谨慎,对体质虚弱者或脊椎骨质有病变者不可用。足跟部主要施于腰、臀、肩胛部、足趾部主要施于大腿后侧、臀、腰、夹脊两侧,颈根部、肩胛部,脚掌部主要施于大腿后侧、尾骨部、后背两侧。
程序
一、俯卧位 肩背腰臀及下肢后部。
二、仰卧位 胸腹部及下肢前部。
三、侧卧位 背、臀及下肢内侧。
说明:
1 、 其中上肢、胸腹、头面可加入一般手法推拿按摩,也可用足部的部分手法;
2、下肢内侧、前侧、后侧的按摩程序大致相似,前部有十字分推膝其余的相同:双放松、单放松中有1、双足揉;2、分推;3、蹬轮;4、直推等;背部双放松、单放松;腹部脚法比较精细。
3、先仰卧、再左侧卧、右侧卧、俯卧、坐立、移靠膝顶等步骤。
支撑点用力规范
------ 连接用力
牵扳肌肉组织 充分利用肌肉组织的内摩擦特性是撑法推拿的操作要求.指前撑法和指后撑法正是发挥肌肉组织内摩擦的有力手段.
人体存在着最自然的点、线、面、体,要是在推拿过程中体现出点、线、面、体的特质。这才是最原原本本的推拿按摩。
筋正骨自直.人肢体强弱与灵活迟钝,皆在“筋”的长短。血足则筋得养;筋长则气顺;气顺则血液循环正常,体力亦强。反之,血亏则筋不得养而萎缩弛缓。气以筋为轨,筋弛萎则气受阻,或滞或串而作痛。血随气行,气不通畅,则血液循环受阻,筋必致疾。故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循环相生,互相联系,不可或缺。
三连接
*------。------。------
三连接是一种用力技巧的描述。当有三个关节以上(包括三个关节)的关节参于主动发力的操作,从在三连接用力技巧。如图所示,一个端点(即*部)同局部接触:
一连接用力就是第一个关节之前主动用力,其它关节不参于主动运动,当然是在连接存在的前提下,如指端接触,指碗肘肩多个关节存在的状态描述,确切的说一连接就像一条棍,不得存在多关节连接却不存在多关节运动的状态。
一连接也就是单连接,存在着端体用力技巧。当将一棍平置,会发现由端部向体部用力,(即端部*---体部用力)和由体部向端部用力,(即体部---*端部用力)是不一样的,由体部向端部运动受力强度大于由端部向体部用力。这个规律我们就叫做端体用力技巧。
端体用力技巧在手法应用中很广泛,是值得一提的。
二连接用力就是第二个关节之前主动用力,端部和第二或第二个以后的关节处于从动的地位,被动的参于用力。借体重的技巧就是脚尖踮起,是全省借力,不踮起的话只是半身。
三连接用力就是第三个或第三个以上的关节主动用力。主动用力以外的关节只存在传递力量的功用,不参于发力运动之中。
力的传递技巧难度递增,三连接的用力是发力的基本规律,一连接是随便的一触容易被人在用力中遗忘,二连接和三连接容易混淆,区别在于三连接的力深透力强,且便于吸定操作;二连接弹拨力强,且便于不吸定操作。
过节用力是三连接技法中独到的论述。就以屈指节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指节近中间指节(第二指节)伸直的情况下,屈远指节。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使劲伸中间指节会达到伸远端指节的目的,有人会津津有味的告诉你,这是练出来的,好多年的武术功底的结晶,你一时半会是达不到伸远端指节的,你自会相信。中间指节用力伸就可以了吗?一般别人操作时好像用力了,自己动一下,怎么也不能到达屈远节的效果,于是就相信自己指力不够,不能力达指端。可是真的是中节使劲用力吗?我们用手把中间指节握住再勾一下远端指节,会发现:中间指节越松,越不用力,远端指节越易屈曲。这就是我在此要说的过节用力原则。
在三连节用力中存在着------*======*------的结构形态。上臂、前臂、手就是这样的关系!
基本功法:少林易筋经
易筋经首载于《卫生要术》(清代潘爵著),其练功方法广为气功、武术、医疗所采用。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力强筋、却病延年的目的。推拿练功法,历史悠久,与我国古老的“导引”有着极深的渊源。至清代,一指禅推拿前辈,开始创造性的发展并完善了易筋经的医疗功法的功能作用,用易筋经来提高推拿手法技能和传统体疗方法,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一指禅中医推拿学术流派。
一、易筋经练功的一般常识
练功的内容包罗万象,一般情况下一指禅推拿专业人员的练功训练大致可从三方面努力。一、身体基本素质的训练 通过一定形式的锻炼,增强肢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使身体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以适应练的要求,保证练功的进行。 二、 推拿专业练功的训练 是在身体基本素质的训练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适应推拿专业人员的素质而进行的一定形式的推拿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如站桩、指功、臂功等,进一步提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内脏机能,为从事推拿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推拿专业练功的训练也可以借助器械来训练。三、传统功法易筋经的训练 ,易筋经是我国历史遗留下的优秀功法,对强身健体有一定医疗保健的作用。
1、 易筋经推拿练功的注意事项
(一)首先要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明确锻炼的目的,要有不怕困难,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练功前应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以防止肌肉、韧带、关节在运动中出现的损伤。
(三)练功时应专心一致,排除杂念,养成全神贯注的习惯,以防止产生不良后果。
(四)练一般宜在清晨,选择空气新鲜、无污染、避风的场所进行。
(五)练功时要求动作准确,姿势舒适自然,呼吸均匀、平稳、缓慢、意守丹田,不可迸气。
(六)练功时要求宽衣松带,不要穿太紧或太厚的衣服,鞋宜穿运动鞋或布鞋,以保证呼吸均匀,气血通畅,同时应注意保暖,忌汗后当风。
(七)过饱或过饥,均不宜练功。
(八)女子经期,应酌情练功。
(九)练功结束时,应做全身或局部的整理放松运动,以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
(十)严格遵守个人运动卫生制度。
2、练功前的准备活动 易筋经练功前的准备活动往往先采用,全身各关节各方向、最大范围的放松运动。具体是颈、肩、肘、腕、指;背、腰、髋、膝、踝、趾。这样的运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以及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并使体温略微升高,有助于易筋经练功效果。准备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强度的大小应适当,不必做得太久,防止引起疲劳,一般与正式练功之间要有2~3分钟的间隔较为适宜。
3、练功的运动量 练功运动量是指人体在练功过程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负荷量。一般要因人而宜,因地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
4、练功后的结束活动 结束活动又叫整理活动,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方法。整理运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在练功后一定要做。一般来说,整理运动包括呼吸运动和较缓慢的全身运动,量不可太大,并且逐步由大到小,并尽量使肌肉主动放松,使内脏器官及肌肉等逐渐恢复到状态。
二、学习易筋经的方法
学习易筋经要在理解动作要领和功法要旨的基础上有,崇尚经典,背诵经文的习惯!如对易筋经韦驮献杵第一势的理解:“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此势是对练功时的姿势、呼吸、意念的一个总纲。练功时身体的躯干一定要正直,呼吸要匀、长、深、细,但练功时最难控制的是人的心思,要求心如止水,如清澈纯净的水,内心清静,毫无杂念。
学习易筋经针对学习者武术基础薄弱,体能较差的特点,要注重“架子”(基本姿势)的准确性,如易筋经的弓步、马步;易筋经基本功,看似枯燥,但却相当重要。只有地基牢固,才能砌高楼;只有弓步、马步落地生根,时间较长,功夫才能长进。
学习易筋经要持之以恒,功夫意味着有扎实的基本功。长时间的刻苦的训练;百日筑基,一年一小成,三年一大成。同时要在练功的过程中体会手法和体疗的真缔!
学习易筋经具体要做到以下要求:
一、精神放松,形意合一习练本功法要求精神放松,意识平静,不做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导。通常不意守身体某个点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随形体动作的运动而变化。即在习练中,以调身为主,通过动作变化导引气的运行,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起到健体养生的作用。同时,在某些动作中,需要适当地配合意识活动。如“韦驮献杵第三势”中双手上托时,要求用意念观注两掌;“摘星换斗势”中要求目视上掌,意存腰间命门处;“青龙探爪”时,要求意存掌心。而另一些动作虽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却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识思维活动。如“三盘落地势”中下按、上托时,两掌有如拿重物;“出爪亮翅势”中伸肩、撑掌时,两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势”中拽拉时,两膀如拽牛尾;“打躬势”中脊椎屈伸时,应体会上体如“勾”一样的卷曲伸展运动。这些都要求意随形走,用意要轻,似有似无,切忌刻意、执著于意识。
二、呼吸自然,贯穿始终习练本功法时,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动。相反,若不采用自然呼吸,而执著于呼吸的深长绵绵、细柔缓缓,则会在与导引动作的匹配过程中产生“风”“喘”“气”三相,即呼吸中有声(风相),无声而鼻中涩滞(喘相),不声不滞而鼻翼扇动(气相)。这样,习练者不但不受益,反而会导致心烦意乱,动作难以松缓协调,影响健身效果。因此,习练本功法时,要以自然呼吸为主,动作与呼吸始终保持柔和协调的关系。此外,在功法的某些环节中也要主动配合动作进行自然呼或自然吸。如“韦驮献杵第三势”中双掌上托时自然吸气;“倒拽九牛尾势”中收臂拽拉时自然呼气;“九鬼拔马刀势”中展臂扩胸时自然吸气,松肩收臂时自然呼气,含胸合臂时自然呼气,起身开臂时自然吸气;“出爪亮翅势”中两掌前推时自然呼气,等等。因为人体胸廓会随着这些动作的变化而扩张或缩小,吸气时胸廓会扩张,呼气时胸廓会缩小。因此,习练本功法时,应配合动作,随胸廓的扩张或缩小而自然吸气或呼气。
三、刚柔相济,虚实相兼本功法动作有刚有柔,且刚与柔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有张有弛,有沉有轻,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倒拽九牛尾势”中,双臂内收旋转逐渐拽拉至止点是刚,为实;随后身体以腰转动带动两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为虚。又如“出爪亮翅势”中,双掌立于胸前呈扩胸展肩时,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为刚,是实;当松肩伸臂时,两臂肌肉等张收缩,上肢是放松的,为柔;两臂伸至顶端,外撑有重如排山之感时,肌肉张力再次增大为刚,是实。这些动作均要求习练者在用力之后适当放松,松柔之后尚需适当有刚。这样,动作就不会出现机械、僵硬或疲软无力的松弛状况。因此,习练本功法时,应力求虚实适宜,刚柔相济。要有刚和柔、虚与实之分,但习练动作不能绝对地刚或柔,应做到刚与柔、虚与实的协调配合,即刚中含柔、柔中寓刚。否则,用力过“刚”,则会出现拙力、僵力,以致影响呼吸,破坏宁静的心境;动作过“柔”,则会出现疲软、松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作用。
四、循序渐进,个别动作配合发音习练本功法时,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身体条件的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各势动作的活动幅度或姿势,如“三盘落地势” 中屈膝下蹲的幅度、“卧虎扑食势”中十指是否着地姿势的选择等等。习练时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另外,本功法在练习某些特定动作的过程中要求呼气时发音(但不需出声)。如“三盘落地势”中的身体下蹲、两掌下按时,要求配合动作口吐“嗨”音,目的是为了下蹲时气能下沉至丹田,而不因下蹲造成下肢紧张,引起气上逆至头部;同时口吐“嗨”音,气沉丹田,可以起到强肾、壮丹田的作用。因此,在该势动作中要求配合吐音、呼气,并注意口型,吐“嗨”音口微张,音从喉发出,上唇着力压于龈交穴,下唇松,不着力于承浆穴。这是本法中“调息”的特别之处。
三、少林易筋经十二势
(一)、易筋经锻炼法
1、韦驮献杵第一势
[古籍原文] “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静极”。(本衙藏版)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内功图说》)
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势,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凹,五指向内微屈,指端相对,约距4~5寸。或取合掌势:松肩,平肘,掌心相合,两手环拱,手指对胸,中指平喉结,要求肩、肘、腕在同一水平面上。
说明:韦驮献杵的架子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三种姿势是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单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司”的关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细细体会就可以明白了这就是的确高明之处,韦驮献杵的架子重要性也就在于此!
2、韦驮献杵第二势
[古籍原文] “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内功图说》)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开,掌心向地;头如顶物,两目前视。
说明:把两掌交成“阴掌”(掌心向下),顺着左右的方向,从合十当胸的架子,向左右外开,与肩相平行,开成个一字形,这架子名字叫做“横担降魔杵”,是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因为这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似的,一面把后踵升起,脚尖点地,功夫深了,只用脚大拇趾点地,其余四趾是凭空离地的,这种动作,必须配合两掌左右外开的运行,上下同时动作,不可参前落后。在这个动作当中,心念一定要寄托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气静的境界,心平气静在外面的象征,是目瞪口呆的样子,如果目瞬则视乱,口动则气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脚尖点地,必然站立不稳,东倒西歪,飘摇欲坠了。
3、韦驮献杵第三势
[古籍原文] “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内功图说》)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尖着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两掌上举高过头顶,掌心朝天,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成直角,两中指之距约为1寸;沉肩,肘微曲;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腭,鼻息调匀。收势时,两掌变拳,旋动前臂,使拳背向前,然后上肢用劲,缓缓将两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同时,足跟随势缓缓下落,两拳至腰时,两足跟恰落至地。
说明:顺着“横担降魔杵”一字形的架子,两手继续向上作半个圆周的动作,同时两掌随着胳臂向上作半圆的当中,把“阴掌”缓缓翻成“阳掌”(掌心向上),令两掌心朝天,两掌的中指微微接触,宜对“天门”(前额发际内二寸),这时两个胳臂已变成平行笔直,微微偎傍着两耳门,这种架子名叫“掌托天门”。同时用“眼根”的意识向上“内视”,从“天门”观看到两掌。切切注意不可仰头真的用眼去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而且站立不稳了。在这动作的同时,还须用脚尖点地,继续升起后踵,以不能再升高为度。后踵且须微微向两外侧分开些,架子会自然站立稳固。紧接着上述动作,把左右六个大牙齿微微咬着,缓缓咬紧运气。自觉咬紧牙关之后,耳根震动,上及两鬓为度。同时舌头微微接触上腭,承接津液,含在口内,呼吸由口呼口吸,改为鼻呼鼻吸,把息调匀,调到细而且长,绵绵不断的标难。如果练得合度,全身气脉会自然绷张起来,自觉浑身如钢铁一殷的坚强,似树干一般的牢植,尤其以两侧的胁、肋、髀、骽、股等部位,肝脏、胆腑、脾脏所流行的经道,特别感觉明显。
4.摘星换斗势
[古籍原文] “单手高举,掌须下复,目注两掌,吸气不呼;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本衙藏版) ;“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内功图说》)
(1)右足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足成斜八字形(右足跟与左足弓相对,相距约一拳),随势身向左微侧。
(2)屈膝,提右足跟,身向下沉成右虚步;两上肢同时动作,左手握空拳置于腰后,右手指掌握如钩状下垂于裆前。
(3)右钩手上提,使肘略高于肩,前臂与上臂近乎直角,钩手置于头之右前方。
(4)松肩,屈腕,肘向胸,钩尖向右;头微偏,目注右掌心,舌抵上腭;含胸拔背,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紧吸慢呼,使气下沉;两腿前虚后实,前腿虚中带实,后腿实中求虚。左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及要求相同。
5.倒拽九牛尾势
[古籍原文] “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二目观拳,两膀用力。”(本衙藏版);“两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内功图说》)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其距较两肩为宽),两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握拳由身后划弧线形向裆前,拳背相对,拳面近地;随势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头,目前视。
(2)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势,随势直腰;肩松肘曲,肘略低于肩;头端平,目前视。
(3)旋动两前臂,使掌心各向左右(四指并拢朝天,拇指外分,成八字掌,掌应挺紧),随势运劲徐徐向左右平(分)推至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
(4)身体向右转侧,成右弓左箭势(面向左方)。两上肢同时动作,右上肢外旋,屈肘约成半圆状,拳心对面,双目观拳,拳高约与肩平,肘不过膝,膝不过足尖;左上肢内旋向后伸,拳背离臀,肩松,肘微屈,两上肢一前(外旋)一后(内旋)作螺旋劲,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调匀。左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相同。
6.三盘落地势
[古籍原文] “目注牙呲,舌抵上腭,睛瞪口裂,两腿分跪;两手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千金,两腿收直。” (本衙藏版)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两掌翻齐起,千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内功图说》)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较肩为宽,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叉腰,腰直胸挺,后背如弓,头端平,目前视。
(2)两手由后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握,掌背向前,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松;两上肢似一圆盘处于上胸。
(3)由上势,旋腕转掌,两掌心朝前。运动上肢,使两掌向左右(划弧线)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腹胸之前徐徐运劲上托,高不过眉,掌距不大于两肩之距。
(4)旋腕翻掌,掌心朝地,两掌(虎口朝内)运劲下按(沿胸腹之前)成虚掌置于膝盖上部。两肩松开,肘微屈曲,两臂略向内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头如顶物,双目前视。
7.青龙探爪势
[古籍原文] “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本衙藏版);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内功图说》)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两手成仰拳护腰势。身立正直,头端平,目前视。
(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过顶,随势身略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目视手掌,松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掌仍作仰拳护腰势。两足踏实勿移。
(3)由上势,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
(4)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势推掌至地。膝直,足跟不离地,昂首,目前视。
(5)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至腰,成两仰掌护腰势,如本势(1)。左右手交替前探,要领相同。
8.出爪亮翅势
[古籍原文] “掌向上分,足趾拄地,两胁用力,并腿立直;鼻息调匀,目观天门,牙咬;舌抵上腭,十指用力,腿直;两拳收回,如挟物然。”(本衙藏版);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内功图说》)
(1)两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过顶,旋腕翻掌,掌心朝天,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中、食指(左与右)相接;仰头,目观中指、食指交接之处,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3~4寸,以两足尖支持体重。肘微曲,腰直,膝不得屈。
(2)两掌缓缓分开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并举(掌心向下),随势足跟落地;翻掌,使掌心朝天,十指仍用力分开,目向前平视,肩、肘、腕相平,直腰,膝勿屈。
9.九鬼拔马刀势
[古籍原文] “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均,两膝立直,左右同之。”(本衙藏版); “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内功图说》)
(1)足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腰实腿坚,膝直足霸。同时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
(2)运动两臂,左臂经上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松肩,直肘,钩尖向上);右臂向上经右往胸前(松肩,肘略屈,掌心向左,微向内凹,虎口朝上),掌根着实,蓄劲于指。
(3)右臂上举过头,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覆,使手抱于颈项。左手钩手化掌,使左掌心贴于背,并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上移。
(4)头用力上抬,使头后仰;上肢着力,掌用劲下按,使头前俯,手、项争力。挺胸直腰,腿坚脚实,使劲由上贯下至踵。鼻息均匀,目微左视。
(5)运动两臂,左掌由后经下往前,右上肢向前回环,左右两掌相叉立于胸前。左右交换,要领相同。
10.卧虎扑食势
[古籍原文] “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指拄地,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 (本衙藏版);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内功图说》);
(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势(左腿伸直,足底不离地,足尖内扣)。两掌相叠,扶于右膝上。直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
(2)身体向左转侧,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势,扶于膝上之两掌分向身体两侧,屈肘上举于耳后之两旁,然后运劲使两掌徐徐前推,至肘直。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
(3)由上势,俯腰,两掌下按,掌或指着地,按于左足前方之两侧(指端向前,两掌之距约当肩宽),掌实,肘直,两足底勿离地,昂首,目前视。
(4)右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同时在前之左腿离地后伸,使左足背放于右足跟上,以两掌及右足尖支撑身体。再屈膝(膝不可接触地面),身体缓缓向后收,重心后移,蓄劲待发。足尖发劲,屈曲之膝缓缓伸直。两掌使劲,使身体徐徐向前,身应尽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后直肘,昂起头胸,两掌撑实。如此三者连贯进行,后收前探,波浪形地往返进行,犹如卧虎扑食。左右交换,要领同左侧。
11.打躬势
[古籍原文] “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腭,躬身低头至腿;两耳掩紧,鼻息调匀。”(本衙藏版);“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内功图说》)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比肩宽,足尖内扣。两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势。头如顶物,目向前视,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
(2)由上势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脑。勿挺胸凸臀。
(3)由上势,屈膝下蹲成马裆势。
(4)直膝弯腰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尽向胯下,两膝不得屈曲,足跟勿离地。
12.工尾势(掉尾势)。
[古籍原文] “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目注,鼻息调匀,徐徐取入。脚跟顿地二十一次,左右膀伸七次,盘膝静坐,口心相注,闭目调息,定静后起”(本衙藏版);“膝直膀伸,推手及地,瞪目摇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内功图说》)
(1)两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过顶,双目视掌,随掌上举而渐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2)由上势,十指交叉而握,旋腕反掌上托,掌心朝天,两肘欲直,目向前平视。
(3)由上势,仰身,腰向后弯,上肢随之而往,目上视。
(4)由上势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不离地。
以上版本的易筋经锻炼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在吸取和剔除众多版本的易筋经基础上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一指禅推拿高级研修班推广和应用的易筋经锻炼法,这也是目前一指禅推拿流派最佳的版本!
(二)、一指禅推拿流派主张调息训练的术式
韦驮献杵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三势、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三盘落地势。
外加少林内功中的站档势和低档势。
(三)、中国撑法推拿学术流派之所以选用易筋经锻炼法为基本功法,是因为一方面筋经锻炼法对人体的训练比较全面,另一方面被撑法推拿非常推崇的人体功能解剖学,就诞生于易筋经,最重要的撑法推拿利用弓型结构模型,包容了一指禅推法、滚法、平推法上海三大推拿流派的经典手法。
基础解剖:人体功能解剖学
人体功能解剖学 ,具体内容:一、肢体主动运动的功能体察;二、肢体被动运动的功能体察;三、肢体视触叩听的功能体察。
望、闻、问、切四诊,或视、触、叩、听、嗅之外还有骨科运动诊查这一临床被称为动诊的特殊检查的方法。在人体功能解剖学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肢体主动运动的功能体察
这主要是以易筋经双人练习模式为基础拓宽的一类特殊检查的方法。
二、肢体被动运动的功能体察
拔罐体查人体功能解剖:拔罐后查肌肉凹凸变化、槽形棱角、毛孔大小、罐内压力气味等。
手法体查人体功能解剖:推动肌肉组织,看推荡幅度与阻力;活动关节,看活动幅度与形态,以及主动肌群与拮抗肌群的做功状态。
三、肢体视触叩听嗅的功能体察
推拿一科按中医来分可分为通经络调脏腑两大部分。肢体视触叩听嗅的功能体察通经络,符合脏腑经络体系、正常人体解剖体系;通经络调脏腑是在原有基础上撑法推拿发展的又一大特殊贡献。
撑法推拿人体操作常规
推拿人体操作为推拿基础与推拿临床的桥梁,主要涉及各种常用推拿手法在头面、腰背、颈项、胸腹、肩与上肢、髋与下肢等人体不同部位的具体变化应用和操作技巧,各种手法间的配合应用和衔接;以及推拿常规操作程序规范。熟练掌握人体各部位的操作规范,为进入临床 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体推拿操作常规综合练习与综合运用,首先是要具有赋形、填充、整理、运行的特色!
2008-09-25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