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虚物质公平理论


浅谈虚物质公平理论

    为什么责权利关系要一致,如何配置责权利比例关系?这完全是个公平问题,需要有个公平理论和公平准则,因为不公平集中体现在三力剥削和责权利相离二大方面。

一、虚物质公平    

按照现代物理学成就,宇宙没有中心即宇宙中任何一点都不比其它点更优越,所有位置都是平权的。总体上讲,强弱地位之比较来自价值取向所区分的能力高低,人的能力高低是以社会价值取向为参考来区分的。事物没有那一个更优越,它们各有千秋、循环相生相克互为依存。这是人权物权平等的天理!《531系统理论》正是以平等、公平为中心展开方法论研究的,《虚物质论》也是以“人权”平等为基础的思想、理论。

(一)公平与发展

公平分为二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主要反映在人们对民主自由的强烈要求,反政治反强权反武治;二是人类不愿作自然的奴隶,即要求消费第一劳动第二,绝不愿意受劳动束缚。第一方面的平等表现为民主政治斗争,实质是三力剥削与人民利益之间的矛盾,是要不要人管人之人权平等问题,应由虚物质理论指导解决;第二方面的平等表现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同自然灾害的斗争,实质是科技生产力与人民消费欲望间的矛盾,应在科技理论指导下寻求解决。

有的人认为,人人平等、有吃有穿、自由民主,还有谁会去拼命干活呢?尚若如此,怎能保证人民群众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吗?没错,没有生存压力劳动积极性就会差;没有剥削、压迫,监管(实质上是指官僚而不是指管理者)者的兴趣就不会象现在这样大。但有了平等、民主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人衣食住行的水平绝对一样、吃穿一个水平,因为人权平等是指质范畴的平行而在量范畴上还是有差异的,这犹如桑塔纳牌和奔驰牌轿车都有权在街道上跑,但砸坏这二种车后的赔偿价值就是天地之别了。根据人权平等之质平行量差异规则T2,人权平等、民主自由应建立在按劳分配价值取向上,人人自由平等但收入因价值取向确定的能力大小有差异,不允许“三力”剥削存在但法定人人有参加劳动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因差异就有攀比、竞争,就有劳动竞赛;因特长体现价值就有事业心,就有竟相应聘岗位,不可能因公平而阻碍发展。所以,能否齐出力虽然受生存、民主状况的影响,但差异的存在法律的约束、阴流子引导是可以基本忽略公平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安全生存、民主自由是消费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参加生产劳动的目的,不应该因为对齐出力有影响而否定。为了更好地激励齐出力实现安全生存、民主自由,必须树立综合全人类共生存与特长相关的齐出力之虚物质公平概念。

公平就是要民主自由,要多享受少劳苦,有生存发展自由权,能体现自身生命价值。因此,我们并不希望人类为生产而生产为劳动而劳动,而是要实现惟享乐是目的以生产作手段,创造更高的劳动效率换取越来越多的赋闲。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历史社会或为度过困难而需苦战拼搏的特殊时期,我们为生存不得不鼓励大家勤劳节约,提倡为社会的奉献精神;但生产力极其发达的现在乃至未来,我们支持的生活方式是以学习消遣进而提高自身修养、操控机器的技能为主,以为极大地实现全人类善意不劳而获的理想而奋斗,主张高超消费而不倡导长期的艰苦奋斗。此外,因能力有限资源有限,“三力”剥削还将长期存在,虚物质公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抵制剥削。这些其实是人生意义的真谛所在。

总之,不能因发展削弱公平,发展必须以公平为起点,公平的氛围是人们体现价值的轻松愉快环境,是发展的环境。在科技生产力相当发达的未来,生产劳动成为娱乐式活动,公平不仅不影响发展,而且可以抑制剥削激发祥和气氛促进发展。公平是发展的基础,没有公平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不顾公平的发展是片面而为全社会所唾弃的。谋求公平是社会的目标,政府的职能。发展首先要造就公平平台,在公平的基础上求发展。

(二)人权平等之理

公平之首就是人权平等,不能保证人权是实现公平的最主要障碍所在。实际上,实现公平的障碍是在违背按劳分配和量才任用的价值取向下,在竞争中诸力量恶性对冲不平衡形成的。也就是说,发散的人性展开不择手段、拜金主义的恶性竞争是不可能有公平的,其间处处可见践踏人权之事。

虚物质公平就是要维护人权,维护人权的最高境界就是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追求公平保护人权物权,我们已找到了物质规律的支持,那正是人权平等的基理:虚物质。

从层次结构论中,我们可知每个人的五构素能量当量值相当。每个人的能量相当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常说“少了你地球照转”,也说明在生产岗位上一般人都能胜任应用性或观摩性工种。虽然每个人能量相当,只要给予熟悉操作规程和一定的试用机会,没有学不会的工作,但同时不同的人能量发出的方向不同,即潜在特长差异,同一岗位不同特长的人所发生的效应是不同的。

能量相当和生产应用岗位二者对所有人的普适性是实现共生存的主要依据,即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养我不白养。而能量发力方向不同造成的特长则是社会按才分工与齐出力的依据,即见识见识一下超凡脱俗的我。

由上述可见,人权平等的基础之一就是:基于每个人能量相当的自然法则,应保证每个人的生存权和就业机会;发现、培养每个人的特长,坚持量才任用和按劳分配原则,以社会分工和竞争来鞭策每个人齐出力。人权平等的基础之二就是:共生存,即天赋人权物权。根据共生存原理,人是宇宙的一分子,一生下来就应有基本存在权利,即苍天会给每个人一个生存时空和发展环境。在现今人类社会,保证共生存的责权就落在政府身上,如政府保护农民拥有土地、安排工人就业岗位。如果有人或组织要开发某块土地就要给予补偿,解散国企就要买断职工工龄等。又如政府扶持的创业基金,规定的最低工薪、实行的义务教育和民政救助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层次上的同情,而是宇宙运动规律决定的责任与义务。

保护人权是苍天赋予社会(政府)的任务,是生存公有规律的基本要求;改善劳动者生活条件,支持其劳逸并重的修养才能在保证人们的消费质量同时提高生产效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可以说,保证人权就能保证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而社会财富依靠机器提供又能更有效地保证人权。我们人类内部不应有相互欺诈、侵犯,而应共同开发应用好生产工具创造出更多的共同利益。

(三)排除金钱等杂素而以税费支持人权平等

虚物质人权观不允许在非竞争性的社会公共领域基本权上掺入金钱等杂素,这是立法司法的基础。如评选创见成果、选拔歌手、演员、运动员,艺术评比,法律诉讼打官司,基础教育、健康医疗,技术任职资格、监管任职资格等的考核确定,……这些应由社会负责经费并招标契约监管,如政府税收开支、企业资助。但有些项目,如打官司事后可由败诉者支付物价局核定的材料、工本费,又如学生家长仅支付书本费生活费等。

真正的公平就是,既要依据能量相当和生产岗位的普适性保护人权、坚持共生存、实行按需分配,又要依据特长和创新岗位的效益性保护社会优良质素、坚持齐出力、实行按劳分配。同时要明白全社会共同安全幸福生存是崇高的目标,而竞争是为了激励齐出力所设置的工具,不可因竞争与个体效益而排斥普通人的就业机会、生存权利。人权与公平是天赋的,有物质规律支持,要以事物规律、社会法规杜绝武力、金钱等因素介入引发的人权纠纷。

(四)人权高度平等的网络式联系结构

平等的社会是一种网络式组织结构,即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交换或工作联系按法定程序在社会网(TMS)上完成。而垄断社会的行政组织结构是传统式金字塔,即人与人、人与部门、部门与部门间交换或工作联系以命令自上而下地广告,然后监管实施等。显然,唯有网络层次式社会组织结构才是人权平等的最佳社会形式,因为这里只有同社会价值取向和特长相关的资源配置、收益分配差异以及所在岗位不同,没有人管制人,人与人之间的三力剥削受到极大抑制。所谓网络层次即公体私体或核心体与配置物以网络形式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限无界无特权又可区分的时空网体T3。在这个时空网体上,人权高度平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高层载体的物权人权大于低级载体,如人类社会的人权大于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的人权。但不等于政府官员或家长的人权大于普通个人,因为岗位与人权无关。岗位是可变的,人权物权高低是由载体层次决定的,但不同岗位的个人其人权都是处在同一层级别的。

(五)公平与分配原则

虚物质公平理论同531系统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而531系统理论的最高任务是既实现全人类的共生存又激发方向一致的齐出力。这反映在分配原则上就是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虚物质公平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承认市场竞争按劳取酬分配法则,又认识到人类的整体生存是竞争者的生存基础和竞争者诸种特长基因全部存储的必要。因此,公平与按劳分配按需配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是说,在人类内部只允许在共生存基础上的差异,不允许危及共生存的淘汰。此外,明确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在于:起点、过程、结果三公平。由于我们无知,机遇T4在时空点出现具偶然性,公平就成了相当复杂的问题。没有公平的结果只有起点、过程的公平是白费心机,而不考虑起点与过程中公平问题的结果公平是不可靠的有代价的公平。

二、共生存齐出力的实现就是公平

传统上的公平概念是按劳或按贡献大小或按某种市场规则分配社会财富,通常表现为分配消费金或消费品。这虽有一定的公平性,但不完准。因为这是个引导竞争、获得片面效益的玩市场游戏的公平准则,没有主动考虑整体的生存性和全社会的发展目标,不符合公私体的统一性和相互依存性。没有私就没有公,没有公也同样没有私,由市场衡量公平必然不顾公体利益而只考虑个体收益分成。显然,这个狭隘市场竞争的公平标准必然使生产不完全为消费服务,如导致生产过剩而消费不足同时存在的经济危机。总的说来,按照共生存齐出力的概念理解公平就是:能量层次等级相同的物体应有同量的生存需要,物体为取得发展自由的进一步需要,自然会在社会价值取向规范下尽心尽力。按照层次结构论,同一层次等级的物体五构素换算成能量及能量当量值大抵相等,即没有量级T5的差异,但存在能量释放的不同方向,如特长、特点。这种个体能量总体上无量的差别而只有释放方向之质的不同,一旦同社会经济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就构成了我们现行的能力高低概念。因此,从共生存齐出力总矛盾来看,如一个能力低下者一天只能生产4个馒头,而据人的生存基值LC0确定其对能量的需要,他一天至少要消耗6个馒头才能保证其五构素生存下来,即维系正常生活。那么,对这个人来说,虚物质公平概念要求4和6二个数字同时实现才为公平,否则系不公平。

三、消费体系与生发律是公平的依据

消费体系内部EDF三者合理配置及生存公有发展私有规律均是虚物质公平的依据。因它们规定按生存需求的配置与按生产要素的分配统一结合起来实施,即在安全生存条件下发展生产。

(一)针对共生存的计消是公平大厦的基石

生产是手段,市场竞争、按劳分配是激励能者多劳的不得已之举,不是目的。而人人生存永久、发展充分、自由无限才是生命运动的本质和目的。现实生活中,老弱病残幼、有着不幸遭遇者、低能者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作用和潜能是不可忽视的。何况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老幼病痛,也不能保证没有进入低能群落或遭遇倒霉的那一天。由于机遇的存在,就算我们永远正常、什么时候都是高能者,难道我们的祖先与子孙也能确保有这种幸运吗?此外,天赋人权、人道主义、时势造英雄等等也要求在确保共生存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总之,以计消来保证共生存是公平大厦的基石,否则如单讲市场竞争、按劳分配就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这个后果是,不考虑过去与未来,只着眼于今天的公平理念;不考虑全宇宙、全球乃至微观世界,只着眼于自身的公平理念,集中表现为时空广义上的不公平。不考虑时空全局的公平观是时空狭隘上的公平观。时空广义上的公平观是,我们实现消费体系离不开古为今用父为子用;洋为中用星空为地球用。现公平观念有误的主要因果有:一则未考虑市场竞争中的机遇性和人的命运难以把握的特性。二则倾向于价值取向和特长而忽视了每个人的五构素能量当量属同一层次等级,从而不会对其生存需要予以同样的待遇。三则显然违反了人类大家庭的整体性,不能保证每个人的生命权。四则不利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而保障幼有人育、老有所靠、残有所养。五则不能平衡消费金使用权,导致多数人生活水平低下,劳动者得不到良好的教养。六则生产力不服务于消费,则科技生产力无用武之地,进而因关键因素——劳动者素质差而所有生产要素的发展萎糜不振。

(二)高级载体及其代表者最关心公平

根据生存公有规律的社会性,高级载体最关心的是其责职范围内的整体利益,并平等地善待整体中的每位成员。因为高级载体利益原则T6表明,当所有低级载体利益一致,公体的生存基于绝对多数个体的生存;公体的发展在于个体竞争时方向一致地齐出力。高级载体关心公平的规律基本反映在高级载体的代表者(如法人)身上,否则就是不合格的代表者。

无论父母还是代表社区的长官(俗称父母管)都是高级载体的代表者,其精神寄托、事业目标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其必然关心家庭或全区共同利益,本质上应是注重消费金使用权的均衡而非所有权的分配等。俗话说“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就是这个道理。在关心整体生存发展基础上,高级载体的代表者才关心人才、注重效益,鼓动各自体现价值追求无限发展。

四、计消市产是确保公平的理想机制

无论按劳分配还是虚物质公平的运作,实施起来则不一定奏效,有的甚至背道而驰。以往的经验证明,社会上不少岗位不完全按特长配置而是按社会关系配置,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上普遍存在“三力” 剥削等。如社会收入按社会关系分配、存在行业垄断,社会分工按关系定岗,如将岗位编制纳入派系作谪系安插等等,简直五花八门。如何共生存怎样齐出力,确是有史以来令学者苦思冥想、困挠社会管理者的麻烦所在。如果将生存纳入计划消费,生产纳入市场竞争,法治责权利统一原则和竞聘用人机制,实现共生存齐出力之虚物质公平就有了坚实的保障。因为计消只管消费总量并出台社会取向和分配、用人原则而不控制收益分配、社会分工等的操作;市产只是在社会价值取向规范下激励人们朝C值无限增大的方向努力,在市场调节下完成按才分工按劳分配的微观操作,并不允许否定共生存、冲击人权平等。                                               

在计消市产中,规定食利者(靠打利差和生产要素投入获取生活资料者)和二无人员只要参加法定的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就能取得相应的生活资料。这虽属不劳而获却是正义的和合法的(参考本部第十九章§01消费体系矛盾律)。

五、控制贫富差距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

仅以竞争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产生贫富悬殊是必然的。在局部上,贫富差距有着合理性,否则就是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特长差异,就无法展开竞争。但个人的作用离不开历史文化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群体,因而贫富差距并伴有机遇性,其表现为社会取向取什么样的特长和人生轨迹,由什么样的道路构成等对人来说是随机的。如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崛起在机械化时代是基本上用不上的;学历成长型人才和岗位经验型人才就是对应于应试教育和任命、关系定岗的。总之,悬殊的贫富差距总体上绝无合理性,是不公平的。更有甚者,因责权利相离的不劳而获导致的贫富悬殊则是地道的不公平。如当今我国国有资产流失以暴发式和潜移默化式进行,从而造就一大批权力、官商富翁群体,以及攀附官僚的“鸡犬”中富群体。来自国有资产流失或说化公为私的贫富悬殊危害极大,人民不能容忍它,对人权平等对共生存、齐出力等都是最恶劣的践踏。因此,应以能调动竞争、齐出力为原则,尽量缩小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上下限额度。如通过调查统计出经验数据或依据生产力、消费水平公式推导出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比值。对于不合理、不公平收入要依法纠正、没收,对不劳而获或剥削行为要以法治遏制。全社会只有允许并保护发展生产的付产品——恰当的贫富差距存在,控制损害社会持续发展与不利于生产充分服务于消费、使人民生活难以幸福的贫富悬殊,才能得到理想而公平的社会生活环境。

以往的社会公平实质上是以参与某项工程的竞争者在某些指标上的输赢为公平尺度的,而这种竞争的价值取向多是随环境条件而变化的,并非都是按劳取酬的方向。因此,财富多数集中在少数人手上,且“富人”少而“穷人”多。虚物质公平就是要颠倒这种经典的竞争,实现富人多而穷人少且人权基本平等的理想社会。

六、虚物质公平定义

(一)公平分配公平竞争

虚物质公平原则是按照生发律解决社会经济总矛盾,以计消来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同时以市产来激励公平竞争的理论。在按才分工按劳(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价值取向下,实行按劳按需分配相结合与财产所有权使用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在这里,按才分工与按劳分配价值取向实质上是通过按能力配岗来实现人尽其才的用人公平,然后才是按贡献分配劳动所得。按需分配首先维护了共生存的时空意义,其次实现了共生存的基本人权。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同唯才任用原则相匹配的,因为冀望按劳动、效益来分配收益则必然是按能力分配、配置生产要素,自然要将财产交给素质高的专业人才经营。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私有制条件下直接指向财产拥有者或继承者和劳动技能拥有者。值得注意的是,在公有制条件下财产所有权必然为官僚集团控制从而多占利润分成,对此弊端只有用科学的生发律来抑制消除。

(二)虚物质公平定义

在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的过程中,要求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的同时,人类能始终控制自然;规定在全人类共生存的基础上,责权利三方面的分配必须展开公平公开公正的自由竞争。

二、分配理论与分配总原则

分配理论简言之属虚物质公平理论,其中的分配总原则是指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T7,消费金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原则T8

有了虚物质公平理论作指导,接下来就是如何操作的问题。因为分配是落实责权利比例关系的手段,所以正确处理责权利关系的操作必须遵循分配理论与分配总原则。把握虚物质公平根本在于保证共生存,以计消抑制三力剥削形成的贫富悬殊;在于消费金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在于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在于坚持任人唯才按劳分配的价值取向。从中可见,分配理论与分配总原则是把握虚物质公平的关键。

责权利一致、人权平等对学者来说是对真理的追求;对既得利益者来说,则是不受欢迎的想法;对弱势群体来说,是日思梦想的好事。分配理论与分配总原则就是作为这样一种学说,为人民谋利的。责权利要一致,人权面前要平等只是一种欲望与理想,要变成现实还要将欲望转化为以理想为目标的科学理论。这种理论就是将欲望分割成片段,将人性分成量子的虚物质理论。此外,更要有理论指导下能够充分实践的社会环境,它们是分配理论与价值取向之操作规则。

一、分配理论

(一)分配责权利T9

分配首先是分配社会财富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其次是分配岗位责任;第三是分配权力与义务。一句话,分配责权利。分配责任、权力、义务等是同分配财富相关的,其中关键的是按才分工确定岗位,而这先要挖掘培植人才结构,使人尽其才才能物尽其用,才好按劳分配。

财富具所有与使用二重权,所有权是形式而使用权是实惠。因而使用权似乎比所有权更重要,但所有权意味着财产有责任人有增值欲望,是分配使用权的重要依据。财富的所有权分为公有私有,私有有具体的责任人,似乎运作起来更有效,因而在社会财富的分配过程中应保护私有。财富的使用权也分为公用私用,似乎公用意义更大而私用效率更高。

(二)分配依据

在我们以往的概念中,按劳分配尤其是按体力劳动分配就是公平概念。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体力劳动是生产力落后时期的一种劳动形式,在自动化生产网络管理时代,体力劳动将退出历史舞台。生产要素中,管理是财富来源的效益因素,没有按最佳组合诸生产要素的高效管理,根本不可能保障赢利,因而简单地说劳动如体力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是不准确的。我们以往简单地说劳动是财富源泉是出于对劳作取得收获的强烈直观感受,因在当时劳动简单,管理成分少生产要素单一,突出单纯的体力劳动有其道理。在劳动力为主要生产力而产品价值出于人的具体劳动时代,人们自然坚信劳动创造财富。而今科技生产力水平高,生产过程自动化,且商品经济发达,研究产品价值必须全面理解人本主义,将生产自动化同自然资源、劳动与管理及其制造的生产要素统统考虑进去。综之,分配依据是高级载体利益原则与创造收入的生产要素,前者属人权依据后者属责任依据。

(三)分配额度的度量

分配的度量是生存基本需求、产品价值,即维系物体结构存在的最低量值、生产要素的效用。产品的价值由所投入资源稀有程度、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功能决定,但价格由产品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生存基本需求由衣食住和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决定,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存模式、标准。市场供求关系取决于产-消通道和责权利关系,当二个经济根本点处理得当时,则价格与价值的差异最小。计消市产是确保分配公平、发展高效的理想机制,按需分配就是计消的要求,按劳分配则是市产的要求。

(四)按需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本质上的公平就是在满足共生存的基础上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即保证人人生存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又奖励有贡献者;同时考虑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而完全按人均分配或按能力分配等仅是公平的单项参考指标,决不能作公平的全部标准。事实上,一个人能力的发挥跟社会条件环境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有很大的机遇性和适应性。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即没有绝对的超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进步历史,造就了改变社会进程的各种人才。从“人民”这个角度上说,均衡财富使用权有着合理根源,并不是简单的平均分摊。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激励物质生产展开竞争的手段。

公平准则之一:按需配置

按需分配、配置内容有三,一个是人权物权所赋予的生存权利且高级载体的人权物权高于低级载体的,集体中个体运动遵循无为而治律;第二个是个体的生存需要由社会供给,社会的需要由个体价值支持;第三个是个体的创业起步、发展环境由社会造就。根据共生存原则,社会依照个体生存的生理需要所分配、配置的生存金或资源是基本按需分配;为社会公共消费所支出的福利费、承担的义务责任,基础建设投入等是中级按需配置;社会为了储存潜在价值的科研、实验成果,以及种种特长基因所建立的支持基金奖项是高级按需分配;社会强调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并倡导大公无私主义,为每个初来到世上的人准备一定的创业基础,是超高级按需分配T10。以上四种按需分配、配置是社会的基本功能职责,是与个体生存生理需要与社会生存发展或潮流需要相关的资源分配,而与按劳或按生产要素分配无关。

计消就是实施按需分配、配置法令。计划消费一直存在人类生活中,如家庭或个人的量入而出,社会对老弱病残幼的关心与同情,国家的五年、长远规划,作战计划、工作计划……。但我们从来没有找到扶弱锄霸的规律依据,没能阐述为什么要按需分配、配置的强有力理由,从而不可能出台计划消费的措施。

公平准则之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配置内容有三,一是以人权物权为准则的发展权利,且遵循个体极度发散自由的有为而理规律;第二个是个体的所得通过市场评价按贡献取得,社会的发展由所有个体齐出力支持;第三个是个人创业、创新成果由国家或有关部门按市价收购,收购后或转卖或储存或继续开发普及或强力推广,并从市场中获取一定补偿。为激励齐出力,市场依据个体的价值体现分配、配置予个人的生活资料是基本的按劳分配;社会对齐出力所制造的、迎合社会生存发展或大众心理需要的某种个体的杰出成就或特殊表现所给予的巨额报酬,是超额按劳分配,如现今社会承认的科学创新学者、明星广告效应者、彩票中奖者、各种基金奖获得者,拥有特技神功专利者等所获得的远远超出生产要素而仅与社会需要、效应相关之数以百万计的巨额报酬。社会对超出物资激励效应所给予的精神、名誉报酬是超高级按劳分配。以上三种按劳分配、配置是从个人借贷、劳动创业、创新,从市场中获取的,是与个人岗位、特长、贡献相关的社会资源分配赏罚,而与按需分配、配置无关。市产是实施按劳分配、配置的环境。市场生产虽然盛行相当长的历史,而且其效果辉煌,其影响控制着整个社会生活,但市产并非从来就有,也不会永远控制社会朝流。

(五)按劳按需分配相结合与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

报酬应按劳动付出或成果产出计,如因管理层指挥不当或种种方式阻挠工作,使操作者的劳动支出未能取得应有的劳动成果,则不应影响操作者的报酬,此时原则上按时计酬;如果劳动者因自身的失误导致徒劳则应以成果计酬。这些便是按劳分配。按照同级载体人权物权平等或能量相当的规律,劳动者与失业者均应有一个保证生存所需的最低底薪或社会保障金;对于丧失劳动能力者则应给予最低生存需求的社会保障金,并法定其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对于民间创新成果国家应补偿论文成果发表推广所花费开支或给予支持性收购或预先发放生存性救助金。这些叫按需分配。

根据计消市产,消费金Mc的分配既要考虑生存消费需求,又要考虑生产要素价值及其发挥的效用。其一,按需分配消费金Mc使用权的规律依据是生存公有即共生存要求;理论依据是综合考虑消费的基本需要及其生产要素实际价值;主要手段为信贷、有价证券、赊购汇兑、抵押等一切转移消费金Mc使用权的办法来实行先消费后劳动方式;实施的保证制度是共生存社会福利制度和法规。其二,分配所有权不同于使用权,其规律依据为发展私有即齐出力要求以及生存公有所包含的生存、救助二个方面;理论依据为考虑生存最低消费需求并主要考虑生产要素作功实效;主要手段是发展自由的需要部分按劳动(劳动是生产要素中的根本成分,其它要素由劳动演变而来,它们或影响劳动组织方向或影响劳动效益规模)效益报酬,生存的需要部分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消费救助,以没收来历不明财产和对奢华消费课税等手段补偿生存消费支出,利用价格税收等调节办法抑制贫富差距;实施保证是共生存计划消费、责权利统一市场生产以及契约法治行为。

二、分配使用总原则

    应当说,无论私有还是公有财富最终都是社会财富。因此,社会财富的所有权分为相对的公有私有,但绝对是公有;社会财富的使用权也分为公用私用,但绝对是私用。高低级载体或公私关系、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公私性搅和在一起是极其复杂的,理顺这些概念是遵守财富或Mc分配使用原则的基础。

(一)公有私有与公用私用

根据阴流子“用”的特性,财产所有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财富的使用权。因此,资本家或富豪,如盖茨、英国皇室等虽拥有巨额财产,由于其使用权的主要部分实质上是由社会占有或控制、供人民劳动就业,制造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为人民享用。所以为社会为人民使用的私有财产应得到法律保护。

ⅠⅡⅢ公私奇偶定律表明,在物质资源丰富程度不同的条件下,在客观现实世界对主观的磨练、文明教育对人的世界观的影响下,个人或表现为大公无私或表现为自私自利。当社会分别呈容纳、引导大公无私或自私自利二种不同的气氛时,就是所谓Ⅰ的公私二种表现;而社会运动总形式也无非是集散或公私二个性质,即Ⅱ的公私二种表现。判断一个社会形态为公或私的性质则取决于Ⅰ和Ⅱ二方面的组合了。组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正作用时,称Ⅲ的方向为公;组合对社会发展起抑制或反作用则称Ⅲ的方向为私。所以我们现行的“公私”概念是非常片面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如,资本私有并非一定为私,相反,在更多情况下表现为公。这是因为财产所有权分公私二种,财产使用权效应亦分为公私二种,而且不管公有私有财产,其使用效应都呈公私二种状态,并非私有私用、公有公用那种固定不变的概念。

    按照ⅠⅡⅢ公私奇偶定律,现对社会现象中隐藏的公私简单概括于后:①“私有”规模大到一定程度表现为公,如封建皇朝都是从个人或集团揭竿而起,夺取国家政权后,以家族形式控制国家政权占有社会财富。如此“朕之江山社稷”同现在庞大的“全社会公有”在形式上有多大区别呢?如果说有差异就是“私有”之“公”早期(如英国皇室)有具体的产权责任人,而集团轮流执政的社会之“公”产权责任人不定。②私有产权有具体的责任人,这是传统公有所没有的。③为了获取利润,资本家必定生产出适销对路、利润尽量大的产品,并在投资发展中招工扩大生产规模。所以私有投资主要用于社会就业与公众消费。资本家作为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者,取得的消费部分相对其财产总值是极其有限的,多数资本家因追求财富的无限积累往往生活简朴。因为发家欲望使其个体消费与生产计划通常呈经济合理或偏向投投资方向。④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即由于财富营运对管理人员选择、社会课税和市场竞争等诸因素的作用,财富的产权和经营权会不断转移、重组,产生新的财产责任人和经营管理人员。

同样,公有也非一定为公,相反,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私。这是因为:①控制公有财产者通常不是资本或财产的原创积累者。对控制者来说,意外之财心不痛,不义之财白不用,因而责权利很难统一。现实是,在资本主义公有中,经营人员为利而担责;在计划公有的社会里,经理人员既不负责任也不一定具备资本运作经营管理才能。②公有财产没有具体责任人,名为人民大众所有实为所有者不定,因而资本运作混乱、无效,无人监管无法监管。③公有经营人员管的是别人的财富,委托人同自己一样想瓜分这“无主”的财富,于是乱花乱用奢侈浪费心不疼,贪污腐化必盛行。④社会财富的转移你争我夺,多数流入游手好闲、广结猪朋狗友的公关型人才、甚至流氓集团手中。而劳动技能强、专心敬业者,尤其从事科研活动者不可能有时间与精力去攀附集团,因而他们控制社会财富的机会很少,最多是被动地侥幸地参与管理而已。

(二)分配总原则

当产-消通道堵塞、贫富悬殊时,为避免政治革命,为伸张公平、正义,重新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配置是科学和必要的。科学性在于社会财富的配置现状本来就不公平不合理,运行效率低;必要性在疏通产-消通道,提高每个人的消费水平,避免政治斗争演变成流血的武斗。当二个根本点失衡导致矛盾重重,社会稳定人民生活遭遇困境时,我们呼唤人才寻找救世主,因为人类主宰自然而人才驾驭人性规律。分配是个广泛的概念,总的来说是分配责任、权力、利益、义务和社会按才分工的总称。那么分配总原则是什么呢?用一句话说就是,在按才分工的基础上,坚持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与财富所有权使用权适当分离。

怎样分配和使用社会财富,是计划消费的首要任务。社会计划控制得不好,极为有限的社会财富在分配配置中必然呈剧烈的不公平不合理振荡现象,分配配置必然产生“路有冻死骨”的惨象。由于社会经济成果分配的不公平累积到危及百姓的生存转化而来的“劫富济穷”之政治革命问题是历史上的主要表现。怎样按才分工、任人唯才,如何实施按劳分配价值取向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法治框架下的市场经济问题。现就此二方面来简述分配总原则和计消市产模式的应用。

1.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所有权使用权相分离

为激励竞争齐出力就必须保护所有权上的差异。人们追求自身价值就在于追求事业成功、往往伴随贫富差距出现,通过放大自己的突出点来反映自身能力;为使生产充分服务于消费就必须平衡使用权上的分配,借贷、赊拆、融资等方式就是分配使用权。根据分配定义,这就得实行按需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购买生活资料的消费金Mc所有权和使用权恰当分离。这些被称之为社会财富分配总原则。这个原则的贯彻就是运行计消市产模式。执行这一原则,可启动消费、疏通产-消通道;同时不违背按劳分配原则,保护市场竞争,发展市场经济。

2.按才分工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社会的公平不仅在于财富公平分配,更在于岗位、权力、责任、义务、精神等东西的公平、合理配置。其中按才分工最为关键,因为人类主宰自然,而在人类中人性规律需要人才去把握引导。只有发现培植人才结构,社会分工任人唯才,才能人尽其才进而物尽其用,人人心情舒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尽其才是物尽其用的前提,不仅表明社会运作效益最高首先来自人才的挖掘和合理使用,而且也是按需按劳分配的基础,是按劳分配的依据。也就是说,做好按才分工、配置好岗位、权力、责任、义务等才能做好社会财富等收益的分配。

3.计消市产与分配

计消就是有计划地消费,而这种计划消费的精神实现是共生存齐出力基础上的高超消费。计划消费无疑先要有计划地分配。同样,市产中也必须要有根据计消所作的生产资料计划配置。因此,只有有了分配理论与分配总原则,计消市产才有实施公平分配的法则。

计消市产是确保公平分配的机制,在分配理论与总原则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安排全社会消费,并将消费水平的高低同市场竞争效益紧密结合起来,重视价值取向对竞争朝社会利益方向运作的保障作用。

(三)分配总原则定义

    在实现消费体系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是生产发动者和收益的分配对象。在法治原则下,社会对消费金Mc所有权的分配方法是生存E按需配置,并以没收来历不明财产、税收、价格和信贷等补偿调节来消除贫富悬殊;发展自由DF则按劳分配。Mc使用权的分配目标是共生存,对象是失业者、贫困者,需要资助的科研、创业者,方法是先消费后劳动式借贷、赊购或抵押。因此,根据分配理论,分配总原则的定义为:在实现消费体系的过程中,为了使共生存与齐出力同时出现,遵循生发律并在计消市产模式下,社会按才分工基础上,坚持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原则对Mc进行分配、配置。

三、分配理论与原则在计消中实施

实行计消决不是坐享其成,画饼充饥。计消的上限受制于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现有生产设备、装置、工具等总能力,本丛书第十七章的“人性修正级数”对此从数学上作出了说明。计消要求充分利用生产总能力和合理配置资源;计消需要市场生产、劳动竞争保证,反过来计消能合理引导生产充分服务于消费。

计划消费主要是针对社会整体来说的,因个人消费与家庭消费从来都是计划的。计划的实施分为三种:①按需分配生存金所有权。如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收入来源者,可向保险公司无偿领取生存金或由社会有关计划组织生存部门安排到救助特区中生活;一般劳动者规定享有底薪即最低工资标准待遇。最低工资包括维持个人或家庭生存的基本费用需求,对失业者的补偿救济等。通过投资、社会福利建设,税收、利率、价格调整和没收来历不明财产……来调节消费金所有权的占有份额。通过科技产品开发税来设立研究基金,创新成果奖项以资助基础科学的研究发展、成果公布论著出版。②按生产要素的作功实效来分配发展自由金所有权。这基本是市场经济的改进做法,不再赘述。③分配消费金使用权时,基本是参考居民或消费单元需求申请;按财产、劳动技能和其它生产要素估价作抵押度;执行借贷、赊购、分期付款、担保消费…… 等一切先消费后劳动的高超消费措施。

我国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是计划消费信息取得的一个重要保证,如人口、经济的普查。如果能对诸如及时提供准确信息者予以分配方面的优惠、奖励等,则信息采集必然准而快。

四、现代按分配总原则实行计消的有利条件

当代实行计划消费具空前的优越性可行性:①贫穷短缺经济结束,为我们搞计消提供了物质条件。只要我们敢于突破单纯市场竞争的片面观念,按分配总原则启动消费,就一定能疏通产-消通道,提供不少于就业人数的岗位。这样,就业使每个人有了生活消费金收入的正当渠道,又为全社会计消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产品的保障。但为了刺激劳动者积极性,要保持一定的贫富差距,均衡消费金应控制在维持共生存的最低需求上。②计算机网络时代已来到,生产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人类劳动能力放大级数越来越多;劳动强度不断减轻、效率不断提高,劳动过程不完全是压力而是已开始趋于娱乐性。随着生产劳动机器化趋势的发展,计消对于劳动者的依赖性越来越弱,以科技生产力发展为依托的计消之可行性越来越大。③量子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大尺度物体分解为阳流子提供了前瞻,而网络信息技术为产-消网络图的硬设提供了科技支持。这些科技成果为编程控制、程序运行,产、消在居室操作、随身意控等奠定了基础。如此建立人与人之间程序式关系可保证人权高度平等。④现在人们民主法制观念越来越强,法治进程已经启动。我们可以专项立法,规定和激励成年人应承担自觉学习和主动劳动的义务;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积极参与竞争并作出应有的质与量实绩等,真正实现并以法律保护任人唯才、按劳分配价值取向的制度;立法引导和保护劳动者按责权利一致机制运作。

 

三、有向竞争

    正确处理责权利关系不仅是个公平问题,也是一个效益问题,因而是个竞争问题。在竞争鞭策下,社会效益就是以生存为基本目标而运动在测地线上;个人效益就是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体现自身的价值。有向竞争T11的哲学意义就是沿测地线方向竞争,经济意义就是追逐价值、利润、效益的竞争。

一、有向竞争与市场经济

(一)竞争与有向竞争

譬如在买方市场中,竞争使用户成为“上帝”,而用户随着阴流子传递是不断增多的,因而维护用户上帝地位就是支持阴流子能力高者,支持阴流子加速流动,扩大阴流子使用效率。

为什么竞争是有向的呢?现实生活中人人都知道,人的能力是有高低差别的。这种差别是由特长差异形成的,通过竞争可以将它们挖掘出来。事实上这是有向竞争决定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五构素体,其能量当量值都差不多,当以社会价值取向为参照系时,人的能力就会呈高低差别,岗位就有不同。有向竞争不仅能防止偷懒还能激发特长的发挥。根据方向不变原理,能量集中朝一、二个方向辐射可形成特长与能力差异,如果能量集中朝着社会某项需要的方向辐射就呈现所谓的特长。所以,沿着社会价值取向修炼自己、体现价值是有向竞争的基础。简单地说,有向竞争是指市场竞争有价值取向有规则,本质上说是围绕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而展开竞争。

(二)特长与价值取向

其实人的成功与运气主要取决于个人特长与个性;取决于社会的价值取向与竞争法则及其实施状况;取决于个体生活环境或虚物质规定的运作轨迹等。因此,我们难以准确地把握成功与命运,但我们可以通过执行有向竞争、培植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每个人每个社会层次利益处理得最好,通过开发、存储社会因技术原因暂时用不上的特长为未来社会发展作好准备。这就是执行全方位的系统化的有向竞争。这个方向是指综合照顾公私利益关系、当前与预期利益关系。以虚物质公平为准则,在任人唯才、按劳分配价值取向下,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监管下,发展社会利益。这主要包括二个内容,一是教育发现培植人才结构,按才分工和按劳分配;二是在起点、过程、结果全过程中,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监管。

人类教育坚持讲学习、实习和反复实践与经验就是为了使人的能量通过训练形成一个强大的辐射流通道,以形成劳动技巧。这犹如激光一样朝一个方向运动形成高能光流束。否则,就会徒有一身骨肉,有力不会使,发力无术、战斗无招。当然,能量集中于什么方向也是由基因决定的,并非完全取决于训练。因材施教正是教育的学问所在。所谓的特异功能、气功等无非是这种有方向的能量运动表现。

(三)有向竞争二要素

市场、竞争、交换、价格等存在的因素本质上有三个:一是资源能力有限;二是欲望无穷、需求增长;三是能力差异、产品质地等级。而有向竞争的形成需要二个基本要素:一是竞争市场;二是价值取向。只讲市场而不讲价值取向的竞争是混乱无序毫无意义的竞争,就象未磁化的磁铁没有磁力一样,没有方向与目标,无进化进步可言。不择手段所进行的竞争就是典型混乱无方向的竞争,其中必以恶意不劳而获、剥削为主要表现。违背按才分工与按需按劳分配方向的竞争,就会制造弱势群体的困苦惨剧,阻碍着社会发展。同样,只有价值取向没有角逐场地、背景也只能是空想。拿体育竞技来说,田径赛的场地是操场,价值取向是高快远;棋艺赛的场地是台面,价值取向是斗智。这二种比赛的竞争规则、所奖酬的能力作用对象群、肯定的价值观、树立的英雄形象等大相庭径,前者为身强力壮者而后者为智商超群者,但都是高能者。总之,市场是竞争的氛围或环境;价值取向是竞争的目标或方向。不同的场地、规则和运作目的方向,其社会效果、取用人才、受惠人群都是不同的。不管哪种形式的场地、取向,只要维护社会发展的方向,坚持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的方向,有着公开公平公正、气氛轻松的竞技环境,就是我们所要的有向竞争。

(四)市场经济二要素

作为有向竞争的要素之一,市场竞争有许多种;作为市场竞争的一种形式,市场经济就是其中一种。

有向竞争有二个要素,市场经济的形成也有二个要素:一是生产要素与产品交换市场;二是按才分工按劳分配的价值取向。分工劳动、需求差异与能力差异、交换合作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为了使每个人的特长取得最佳的配合效果,必须在市场中首先引入按才分工按劳分配的价值取向,其次必须营造计消市产模式下的游戏规则,编制好监管公开公正公平的操作程序与过程等。

一个社会是计划的还是市场的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三种运作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市场竞争的社会经济性质决定了对某种结构层次用处的人才群之社会地位予肯定或奖酬,其它则半肯定或否定。如关系经济竞争,其价值取向是按关系配置资源、岗位、分配收益,主要社会表现是:维持小团体或派系的利益,拍马奉承与钱权色交易者可获取社会地位、奖酬,不择手段、擅长公关交际群体成为左右逢源的姣姣者。又如生产劳动的经济竞争,其价值取向是产生社会效益驱动社会发展的按劳取酬,能获取社会地位、奖酬的是掌握科学创新成果、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要素的所有、经营者等。

(五)差异差距T12与有向竞争

    差异与差距是不同的,差异不分高低、好劣,只是表示不同;差距则有高低与好劣之分。差异在有向竞争的市场中才演变出差距,即不同的竞赛项目、不同评价标准,不同的审美标准会遴选不同组合的价值取向,差异按照价值取向排序才有差距。    

差距是竞争的动力,竞争使差异转换成差距。竞争为消除差距而产生差距。大家都知道电工学中的压差和电能关系,然差距和竞争也是这种关系,没有差距就没有竞争的能动性,没有竞争就不会发生差距。不过有向竞争的‘磁场’方向是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差距按纵向和横向比较出来,竞争使个人奋斗,为的是缩小过去和今天的差距,缩小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六)有向竞争定义

竞争的资本是能力与信誉,即有向竞争是由争相表现各自能力者以获取最多的所需服务或产品而引发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有向竞争能激发放大阴流子的流量和加快阴流子运动速度。根据方向不变原理,有向竞争是虚物质决定的阴流子竞相喷发的一种运动表现,而这种阴流子竞相喷发是在可对比场合下进行的,如市场、体育馆等,以沿测地线充分实现虚物质载体的消费体系为目的。因此广义有向竞争的定义为:沿着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所展开的竞争,在虚物质管理法框定的经济市场或产-消通道网络或TMS网系上进行。而狭隘的有向竞争定义为:有价值取向,有竞争目标、对象,有场地有规则,有公开公正公平的监管。

二、价值取向论

   竞争是众所周知的概念,而价值取向虽有所闻,但真正理解价值取向的人并不多。为了加深对有向竞争的理解和重视,下面专论价值取向。

(一)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

据报道,科学院取消内部职称评定,一些院校也纷纷效仿而脱离职称聘用教授。这种潮流如果是采取更可靠更准确更简易的办法来坚持按能取才按劳分配的价值取向,当应褒奖。但在取消职称评聘后,如果没有更好的人才评价体系来替代现行职称评定制度,就会将量才任用、按劳取酬的人生目标推倒,那么用人必然变成只靠当权者个人凭感觉、嗜好和关系取人,以个人意志搞社会分工,则如同取消科举制度一样,结果将是糟糕透了。因为众议是不可能的,众议只能演变为个人或权威说了算。事实上,科举制度和职称评聘的主要精神和核心条款基本是以量才任用为价值取向的,本身并没有根本错误,至少为人生树立了奋斗目标,对激励人人齐出力竞争是有积极意义的。以往评聘不公平,与事实相去甚远,问题不在科举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本身,而是出在社科未量化使得操作难以定量,在于社会管理无效而难以确保正确实施;问题发生在反映价值取向的具体内容,如教育方向、考核题内容等难以确保同社会价值取向一致;在于社会或政府未能维护好科举考试和职称评聘的秩序,让权力、财力介入其中,不能保证操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质效,不能抵制权势的侵入,没有防范其负作用。

任何东西都有二面性,科举资格和职称评聘、学历考取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有负作用。我们的工作不应是简单地抛弃科举资格和职称评聘,而是应在坚持量才任用和按劳取酬的价值取向下,规范发展简化科举、学历、职称等认定工作,维护改进学历、任职资格等考评办法,杜绝权威权力的干扰,建立更科学更有效的人生奋进目标,抑制其中的负作用,而不是放任负作用甚至推波助澜,最后因不可收拾而宣告科举、职称等的“死刑”。这样虽然铲除了权力权威干扰评聘工作的土壤,事实将是原来只起干扰作用的权力权威,在取消职称评聘后,反而会变成合法合理的独断专行,使评聘工作转而成为领导者的资源财富:我说你行你就行,我说你是人才你就是人才。

根据差距是竞争发生的动能而竞争是差距形成的原因,否定学历职称等的高低级之别就是否定竞争,取消有目标有里程碑的人生奋斗。只有承认人的特长差异,以技术资格、监管资格和学历等级来大体上认定能力差异,才有人生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才有社会分工时唯才任用的参考指标。当然,有资格有文凭未必就是人才,反之,无学无术者如果不是怪才就绝不是人才了。其实生产技术应用、管理技术使用是规程化现成的操作,经验比较重要,不同于科学创新发现和创造发明,应用型人才观念参照资格学历就足够了。但我们的科举资格、职称评聘、学历认定等也应一改旧貌,逐渐消灭有名无实和有实无名的弊端,限量保质,宁缺勿滥,以价值取向标准为唯一依据。

事实上,没有不讲价值取向的竞争,如不按劳分配就会按关系分配,不按社会利益最大方向竞争就会依就市场势力取向,通常表现为以武力、权力、财力所决定的地位为取向。

低级载体的价值取向的内容采撷于高级载体实现消费体系的测地线方向,即永久生存充分发展无限自由的方向。如个人的特长只有符合社会潮流符合社会需要才能体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承认,而不符合社会潮流的特长只能埋没、存储,否则就会支持犯罪。这些含意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时势造英雄。

同样的特长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下,其差距呈天壤之别,如中国元朝靠马背功夫雄霸天下,而今的骑士最多不过一种赌博游戏。也就是说,骑马术在元朝是社会价值取向而今天的骑士恐怕连工作都找不到。

(二)素质教育与用人的标准题

人才培植围绕价值取向进行,关键在于从青少年中发现人才结构,尽量培养出符合产、消结构的人才结构,实在用不上的人才要加以储存并安排其从事基础性开拓科研,而这就要搞好素质教育。搞素质教育和依素质取用人才的标准为二大课题:一是取向试题;二是结构试题T13。全社会应在中学推行人才结构定向测试,以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择业定学。

价值取向在维护公共利益、社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应是百花齐放、全方位多方面的。而不可以一种模式、一份试卷去引导狭窄的运作方向,去取用单方面的人才;或一卷、一种长官意志定人终身。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或闪光点,即时未用上的要挖掘,实在用不上的要储存引导以备用。将具备闪光点的人即各种特长的人才集合起来就形成社会人才结构。因此,素质教育与取人既要有一定价值取向选拔标准或考核试卷模式;更要有表现兴趣,发挥各种特长,广纳人才或自由发挥的试题。这也是人人公平的人权基础和不拘一格取人才的根据。总之,试卷考核或测评的二个方向标准题是:社会安全生存、发展之价值取向题;特长自由发挥的结构题。而且结构题所占比例应过半,这是发现人才保护创新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人才结构现状未必同社会的产、消结构一致。这就要求农工医工程大学面向人才市场跟踪调研,培养的人才结构必须与社会产、消结构一致。教育产出必须符合社会产、消结构需要,实在与当时产消对不上号的特殊人才应纳入基础科学院培养,至少应支持其自由创新,从而储备或开发出促进社会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