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婚俗文化,表面上看来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但细想一下,却又能感觉到其中的精心设计。那应该是许多年里的许多人,基于对人性和人情,理智而深刻地认识,而做的精心安排。现代人对考古很有热情,我认为考古不仅仅是对地下文物的挖掘和复原,也包括对古人留下来的文章典籍的探究和追索,以及对古人设计的民俗文化的分析和思考。这其中,对传统婚俗文化的探究,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的总体印象是:传统婚俗文化的种种设计,包括婚前神秘文化、婚中过关文化和婚后禁锢文化,都紧紧围绕着三点来展开,那就是让结为夫妻的两个人,难现、难见和难得。所有的婚俗,都在强化结婚者这三大心理,而这三个心理又紧扣人一个总的感觉,那就是珍视!也就是说,我们传统婚俗文化现象的种种导向,最终像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一样,汇成了结婚者对对方的极度珍爱心理;而这种心理,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婚姻的稳定性。换一个角度来想,我们对很难出现的东西,对很难看到的东西,对很难得到的东西,会加倍地珍惜,对人对事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首先是难现。古人设计的婚俗文化中,让女孩子呆在闺阁中,不抛头露面:女孩子不能出来读书,更没有机会出来做工,这种“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现象,就是我概括的“难现”。其结果,是会让男女双方都感到新鲜和好奇:女孩子不出门或是少出门,就很难见到家里男人以外的男人,因此,也就会有对男人的神秘感;同时,男孩子很难看到家人之外的女人,也会对女性产生神秘感。这样,就把人们的异性渴望推向了极致,然后,在这种婚俗文化精心打造的饥不择食的男女心态下,让性成熟的男女碰上任何一个异性,都会产生冲动感。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不管与谁婚配,都有一种有了总比没有强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只要拥有一位异性就是美好的感觉。
其次是难见。父母长辈在孩子到了婚龄,甚至还未到婚龄的时候,就开始为孩子张罗配偶了。但是,选的是谁,对方长什么样,又有意不让择偶当事人看到。也就是说,让结婚的男女,在婚前看不到对方,看不到就会有美好的想象,看不到就会有强烈地渴望。这种难见,一方面加重了结婚者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由于不认识,不知道相貌模样和性格脾气,也就无所谓喜欢还是不喜欢了。这种父母包办的结果,可以让每个男女在父母的安排下婚配成功,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婚配生育的目的。此外,由于女方是男方父母看中的样子,女方更有可能与男方家族产生融合;相对于女方和男方的感情关系来说,传统婚俗更强化了女方被男方家族接受的可能性。
最后是难得。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有关珍爱的感受。一件东西随处可见,又很容易得到的话,不会有人太在意,更不会有珍爱心理了;而一件东西好不容易才得到了,人们则会加倍地珍惜。东西本身的贵重与否,当然也是珍惜的一个因素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得到东西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东西的珍爱程度。古人在设计婚俗的时候,就准确地把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在传统婚俗中,古人设计了很多让男方难得女方的情节。比如,婚前的说媒,请媒人去说是一难,给媒人下说媒礼也是一难,这还仅仅是开始。说成了,就要拿出财礼给女方下聘。在那个物质财富并不丰盛的时代里,不管是使钱还是给物,对一般人家来说,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下聘之后,就是婚礼的大操大办了。不管是结婚本身家里要做的新房布置,以及婚庆礼仪花销,还是找一帮人去女家迎亲,请一大帮人来家里大吃大喝,整个婚礼办下来,怕是一般人家拼尽全力才能勉强为之。而有些人家,就要用节衣缩食或是举债度日的办法,来完成这人生的壮举了。
过了这几道难关,男方终于把女方迎娶到家里之后,男方就会产生终于办完了终身大事的想法;同时,男方会对他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倾家荡产迎娶进家门的女人,产生太难得了的心理,男方会觉得:这辈子能娶一个媳妇进家门,太不容易了!这个高难过程给男方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让他一方面加倍地珍爱自己的妻子;另一方面,也让他很难产生停妻再娶的想法。从而在客观上保证了婚姻的稳定性。
我们的婚俗文化并没有仅仅地停留在结婚之前的难现、难见和难得上面。它一方面强化着男人娶女人进家门的种种困难,种种新鲜感和种种渴望感,让男人觉得娶个媳妇进来真不容易;另一方面,它又设计了在好容易打开婚姻前门的同时,严格堵住了婚姻后门的做法。比如,婚俗规定,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男方才能休妻;还用严格的道德评价来谴责男人移情别恋、抛妻别子、背叛家庭和婚姻的行为。这前难后堵的巧妙设计,让婚姻在缔结了之后,成了牢不可破的堡垒,从而最大限度地稳定了婚姻家庭,同时也稳住了人。一个那个时代所要求的高度稳定的家庭模式,就这样被精心地打造完成了!
现代人在看待民俗民风的时候,有时会缺少一种整体的把握和分析,有时过于随意地对一个完整的民俗进行幼稚地取舍。其中对传统婚俗的取舍,在我看来就显得很不平衡。
现在的男女不再难现了,而是打小起,就很容易看到家之外的异性;有时甚至把两性之间的距离降为了零。在拥挤的城市公交上,我们很容易看到衣着单薄又被挤得贴在了一起的男男女女们,不但异性不难现了,而且早早地贴了身;传统婚俗中所设计的那种异性神秘感,被彻底地打破了。没有了异性神秘,也就自然降低了异性渴望;使越来越开放的都市人,对异性的渴求度大大地降低了,以至于早已过了性成熟的年龄,已经三四十岁了,还不紧不慢地不想结婚。
而传统婚俗中的难见,更是在现代变成了常见。男女过早地尝到了禁果,也就不再对结婚抱有憧憬和渴望了。早早同居了的男女,或是有了太多婚前性体验的男女会想了:结婚也不过如此。已经吃过了的东西,甚至已经吃够了的东西,还有多少向往呢?婚姻的诱人,在人们的随意下荡然无存。
难得就更谈不上了。没有了传统婚俗文化的规范和束缚,许多女人不再让男人感到难得了,而且还会心急火燎地、迫不及待地、、欲罢不能地、要死要活地缠上男人,让有些男人感到的不是难得而是难弃。这种状态下的男人,会去珍爱不顾一切送上来的女人吗?
也就是说,现代的婚姻文化,几乎扬弃了所有传统婚俗文化中为婚姻所做的种种精心设计和精致铺垫,只保留了婚姻这最终的目的。就像是在花园中,把所有的花草都铲掉了,只孤零零地留下了一棵树;没有了渲染、没有了烘托,这样的园子,还能有多少风景、多少味道呢?也因此,现代人越来越不看好婚姻了。
另一方面,对已经进了婚门的人,现代婚姻文化也没有采取堵住后门的办法,而是在进门不难的情况下,又打开了后门,人们进进出出的,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不当回事了。在这种婚姻表现下,大龄未婚者越来越多,离婚率越来越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指出传统的婚俗文化与现代的婚姻认识之间的巨大差别,并非是想对已经逝去了的传统婚俗文化,做出呼唤和挽留,也不是想对现代人的婚姻观念进行修正和指责。我的着眼点,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传统婚俗文化与婚姻形式的平衡性。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最好不要急着去改变一些好像是不合理的东西,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考虑好了改掉什么的同时,还能留下什么?
我的总体印象是:传统婚俗文化的种种设计,包括婚前神秘文化、婚中过关文化和婚后禁锢文化,都紧紧围绕着三点来展开,那就是让结为夫妻的两个人,难现、难见和难得。所有的婚俗,都在强化结婚者这三大心理,而这三个心理又紧扣人一个总的感觉,那就是珍视!也就是说,我们传统婚俗文化现象的种种导向,最终像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一样,汇成了结婚者对对方的极度珍爱心理;而这种心理,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婚姻的稳定性。换一个角度来想,我们对很难出现的东西,对很难看到的东西,对很难得到的东西,会加倍地珍惜,对人对事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首先是难现。古人设计的婚俗文化中,让女孩子呆在闺阁中,不抛头露面:女孩子不能出来读书,更没有机会出来做工,这种“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现象,就是我概括的“难现”。其结果,是会让男女双方都感到新鲜和好奇:女孩子不出门或是少出门,就很难见到家里男人以外的男人,因此,也就会有对男人的神秘感;同时,男孩子很难看到家人之外的女人,也会对女性产生神秘感。这样,就把人们的异性渴望推向了极致,然后,在这种婚俗文化精心打造的饥不择食的男女心态下,让性成熟的男女碰上任何一个异性,都会产生冲动感。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不管与谁婚配,都有一种有了总比没有强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只要拥有一位异性就是美好的感觉。
其次是难见。父母长辈在孩子到了婚龄,甚至还未到婚龄的时候,就开始为孩子张罗配偶了。但是,选的是谁,对方长什么样,又有意不让择偶当事人看到。也就是说,让结婚的男女,在婚前看不到对方,看不到就会有美好的想象,看不到就会有强烈地渴望。这种难见,一方面加重了结婚者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由于不认识,不知道相貌模样和性格脾气,也就无所谓喜欢还是不喜欢了。这种父母包办的结果,可以让每个男女在父母的安排下婚配成功,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婚配生育的目的。此外,由于女方是男方父母看中的样子,女方更有可能与男方家族产生融合;相对于女方和男方的感情关系来说,传统婚俗更强化了女方被男方家族接受的可能性。
最后是难得。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有关珍爱的感受。一件东西随处可见,又很容易得到的话,不会有人太在意,更不会有珍爱心理了;而一件东西好不容易才得到了,人们则会加倍地珍惜。东西本身的贵重与否,当然也是珍惜的一个因素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得到东西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东西的珍爱程度。古人在设计婚俗的时候,就准确地把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在传统婚俗中,古人设计了很多让男方难得女方的情节。比如,婚前的说媒,请媒人去说是一难,给媒人下说媒礼也是一难,这还仅仅是开始。说成了,就要拿出财礼给女方下聘。在那个物质财富并不丰盛的时代里,不管是使钱还是给物,对一般人家来说,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下聘之后,就是婚礼的大操大办了。不管是结婚本身家里要做的新房布置,以及婚庆礼仪花销,还是找一帮人去女家迎亲,请一大帮人来家里大吃大喝,整个婚礼办下来,怕是一般人家拼尽全力才能勉强为之。而有些人家,就要用节衣缩食或是举债度日的办法,来完成这人生的壮举了。
过了这几道难关,男方终于把女方迎娶到家里之后,男方就会产生终于办完了终身大事的想法;同时,男方会对他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倾家荡产迎娶进家门的女人,产生太难得了的心理,男方会觉得:这辈子能娶一个媳妇进家门,太不容易了!这个高难过程给男方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让他一方面加倍地珍爱自己的妻子;另一方面,也让他很难产生停妻再娶的想法。从而在客观上保证了婚姻的稳定性。
我们的婚俗文化并没有仅仅地停留在结婚之前的难现、难见和难得上面。它一方面强化着男人娶女人进家门的种种困难,种种新鲜感和种种渴望感,让男人觉得娶个媳妇进来真不容易;另一方面,它又设计了在好容易打开婚姻前门的同时,严格堵住了婚姻后门的做法。比如,婚俗规定,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男方才能休妻;还用严格的道德评价来谴责男人移情别恋、抛妻别子、背叛家庭和婚姻的行为。这前难后堵的巧妙设计,让婚姻在缔结了之后,成了牢不可破的堡垒,从而最大限度地稳定了婚姻家庭,同时也稳住了人。一个那个时代所要求的高度稳定的家庭模式,就这样被精心地打造完成了!
现代人在看待民俗民风的时候,有时会缺少一种整体的把握和分析,有时过于随意地对一个完整的民俗进行幼稚地取舍。其中对传统婚俗的取舍,在我看来就显得很不平衡。
现在的男女不再难现了,而是打小起,就很容易看到家之外的异性;有时甚至把两性之间的距离降为了零。在拥挤的城市公交上,我们很容易看到衣着单薄又被挤得贴在了一起的男男女女们,不但异性不难现了,而且早早地贴了身;传统婚俗中所设计的那种异性神秘感,被彻底地打破了。没有了异性神秘,也就自然降低了异性渴望;使越来越开放的都市人,对异性的渴求度大大地降低了,以至于早已过了性成熟的年龄,已经三四十岁了,还不紧不慢地不想结婚。
而传统婚俗中的难见,更是在现代变成了常见。男女过早地尝到了禁果,也就不再对结婚抱有憧憬和渴望了。早早同居了的男女,或是有了太多婚前性体验的男女会想了:结婚也不过如此。已经吃过了的东西,甚至已经吃够了的东西,还有多少向往呢?婚姻的诱人,在人们的随意下荡然无存。
难得就更谈不上了。没有了传统婚俗文化的规范和束缚,许多女人不再让男人感到难得了,而且还会心急火燎地、迫不及待地、、欲罢不能地、要死要活地缠上男人,让有些男人感到的不是难得而是难弃。这种状态下的男人,会去珍爱不顾一切送上来的女人吗?
也就是说,现代的婚姻文化,几乎扬弃了所有传统婚俗文化中为婚姻所做的种种精心设计和精致铺垫,只保留了婚姻这最终的目的。就像是在花园中,把所有的花草都铲掉了,只孤零零地留下了一棵树;没有了渲染、没有了烘托,这样的园子,还能有多少风景、多少味道呢?也因此,现代人越来越不看好婚姻了。
另一方面,对已经进了婚门的人,现代婚姻文化也没有采取堵住后门的办法,而是在进门不难的情况下,又打开了后门,人们进进出出的,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不当回事了。在这种婚姻表现下,大龄未婚者越来越多,离婚率越来越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指出传统的婚俗文化与现代的婚姻认识之间的巨大差别,并非是想对已经逝去了的传统婚俗文化,做出呼唤和挽留,也不是想对现代人的婚姻观念进行修正和指责。我的着眼点,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传统婚俗文化与婚姻形式的平衡性。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最好不要急着去改变一些好像是不合理的东西,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考虑好了改掉什么的同时,还能留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