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4日《南方周末》的“自由谈”,一共发表了经济评论员叶檀的《税收过度增长可能导致经济衰退》、时事评论员熊培云的《“我看到的只是人”》、历史学教授罗志田的《心静而后幸福生》、得克萨斯A&M大学副教授王笛的《大义该不该灭亲》、中山大学教授龚隽的《教育需要信仰》等五篇文章,但除了叶檀的经济类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清晰之外,其他四篇或多或少都有些语焉不详,内容五迷三道的,让读者两股战战,诚惶诚恐。
这种情况,套用豆瓣网“自由谈”小组热心网友王怜花的评价便是:“一读之下,我也觉得作者没说清楚,再读几遍,又不能确定了。”
事实上,从本期南周出版以来,豆瓣自由谈上热心读者的反映也能看出一点苗头。比如,网友菩提萨埵◇监院就发了一张题为《不懂<大义该不该灭亲>在说什么,谁能帮我弄明白?》的帖子,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网友苏更生的评报虽然只涉及了其中不含《教育需要信仰》的三篇,但对三篇中的两篇也分别用了诸如“有些生硬牵强”、“似乎很空洞”这样的评价;网友非常不小心在《本周读报:幸福与大爱》中引用了中青报的文章,声称“我不需要任何超过500字以上的道理,我只需要一次次地聆听‘麦子从出苗到收割,要经历83场雨’”,以此委婉地对自由谈中的两篇提出了批评;网友濂溪公子在关于《大义该不该灭亲》的讨论中干脆放言:“这篇文章没有讨论的价值。是完全不合格的文章。”
这些读者都是南周自由谈的长期读者,也是有着较高文化层次的读者,所以,不能因为他们看不懂或有意见就说他们的文化素质低、理解能力差。老实说,读这一期的四篇文章,我也觉得似懂非懂。懂的是标题,看上去挺美,意思也很清楚;不懂的是内容,越看越糊涂,最后连标题也产生了怀疑。
南周自由谈的作者群似乎越来越有学者化、精英化的趋势,看看作者的身份,要么是评论员,要么是教授。这种定位本来无可厚非,但强大的作者群送给读者的,应该是一篇篇更有份量的、更通俗易懂的小品,而不是把文章越写越高缈、越写越玄幻,把文似看山不喜平发展到极致,以让大众看不懂为追求。
其实,读者对付这种文章也不是没有办法的。你可以让我看不懂,我也可以让我不看嘛。你明明穿的是皇帝的新衣,却让百姓连声喊好,结果呢,被人耻笑的也只能是你自己。南周自由谈的编者、作者,还是多为读者想想吧!
这种情况,套用豆瓣网“自由谈”小组热心网友王怜花的评价便是:“一读之下,我也觉得作者没说清楚,再读几遍,又不能确定了。”
事实上,从本期南周出版以来,豆瓣自由谈上热心读者的反映也能看出一点苗头。比如,网友菩提萨埵◇监院就发了一张题为《不懂<大义该不该灭亲>在说什么,谁能帮我弄明白?》的帖子,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网友苏更生的评报虽然只涉及了其中不含《教育需要信仰》的三篇,但对三篇中的两篇也分别用了诸如“有些生硬牵强”、“似乎很空洞”这样的评价;网友非常不小心在《本周读报:幸福与大爱》中引用了中青报的文章,声称“我不需要任何超过500字以上的道理,我只需要一次次地聆听‘麦子从出苗到收割,要经历83场雨’”,以此委婉地对自由谈中的两篇提出了批评;网友濂溪公子在关于《大义该不该灭亲》的讨论中干脆放言:“这篇文章没有讨论的价值。是完全不合格的文章。”
这些读者都是南周自由谈的长期读者,也是有着较高文化层次的读者,所以,不能因为他们看不懂或有意见就说他们的文化素质低、理解能力差。老实说,读这一期的四篇文章,我也觉得似懂非懂。懂的是标题,看上去挺美,意思也很清楚;不懂的是内容,越看越糊涂,最后连标题也产生了怀疑。
南周自由谈的作者群似乎越来越有学者化、精英化的趋势,看看作者的身份,要么是评论员,要么是教授。这种定位本来无可厚非,但强大的作者群送给读者的,应该是一篇篇更有份量的、更通俗易懂的小品,而不是把文章越写越高缈、越写越玄幻,把文似看山不喜平发展到极致,以让大众看不懂为追求。
其实,读者对付这种文章也不是没有办法的。你可以让我看不懂,我也可以让我不看嘛。你明明穿的是皇帝的新衣,却让百姓连声喊好,结果呢,被人耻笑的也只能是你自己。南周自由谈的编者、作者,还是多为读者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