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凸显后发国家饮鸩止渴的发展模式


 

罗建法  广东

 

 

近来,世界性粮食危机愈演愈烈,据权威机构预测,目前全球储粮仅够维持57天。

关于本次粮食危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或曰气候 变化引起的减产,或曰油价攀升引起粮食价格飙升,美国与中国、印度更是互相指责对方消耗资源过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其最核心的根源,是全球经济结构的失衡。

在本次粮食危机中,值得一提的是菲律宾,在30年前,菲律宾是世界有名的粮食出口国,而今,鱼米之乡却闹起了饥荒,各种缘由,令人深思。

 

全球经济的一大失衡,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没有形成产业互补,相反,却造成了错位。

全球第一大农业国是哪个国家?相信很多人会举目四顾,心下茫然。答案出人意料,不是中国,印度等传统的农业大国,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恰恰是当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美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高达60%,而排第二位的澳大利亚,也是发达国家。

在几十年前的全球产业互补与平衡被打破。几十年前,中国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农业产业的主力,发达国家的工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形成了一种产业互补。而在目前粮食产业的主力转移到发达国家之后,这种产业互补的格局被打破,甚至无论从工业还是农业上,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处于从属地位。

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和贸易壁垒压低了农产品价格,打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

更为严重的是,失去制衡的全球经济体系,很难对产业转移中的倾斜进行纠正。“生物原料”被联合国相关机构指称为“用粮食当原料是一种反人类的犯罪”,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既处于经济体系的顶端,在粮食产业领域又并无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制约,使“生物原料”大行其道。同时,也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将广大发展中国拉入到其产业体系中。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改变数以百万公顷计的农耕地,以便改种甘蔗、油棕及其它能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作物。从而荒废了“粮食”这个主业。

 

 

全球经济结构的另一失衡,在于后起国家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模式,造成其内部普遍性的产业结构的失衡。

以本次粮食危机的重灾区菲律宾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菲律宾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仅占全部出口额的7%,而到了2002年菲国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达到了90.8%。与此同时,该国也由粮食出口国变为世界第一大米进口国。这样该国将本属于自身的粮食生产任务推卸到其他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在日渐薄弱的农业基础之上。

由于优越的气候及地理条件以及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印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全国农业出口大国,但是后来随着经济起飞,开始逐步漠视农业,在过去几年里,印度经济连续维持了8%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每年只维持在3%左右的增长,甚至很多农民因生活贫困而被迫自杀。印度也由以前的粮食 “出口国”衰落为“进口国”。

 

不光是菲律宾和印度,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从从前的农业大国沦落到农业弱国。目前发生骚乱的埃及、苏丹等,以前都是世界的“面包房”。

追究其原因,在后发国家“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普遍以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无疑具有典型意义。在中国,农业与工业之间存在着数十年的剪刀差。在邓小平以后的时代,由于人身控制的逐步开放,国家对于农业的漠视没有得到改变,农业仍然是没有前途的产业,同时工业化与现代化方兴未艾,迫使农民用脚投票,青壮劳力大量涌入城市,农业已经成为老弱病残的留守之地。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上,农业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成为牺牲品。无论种粮还是养猪,都是所获无几,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农业的毁灭性挫伤。一直到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前,中国曾出现过大片农田抛荒,满目芳草凄凄的景象。

在东南亚,自70年代以来大规模工业化历程,也造成了农业的巨大牺牲。 至21世纪之后,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的东南亚诸国更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工业的重视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同时大力削减了农业的支持。随后,农业总的生产率和产出水平一直保持下降状态。2005年,大米主要出口国泰国、马来西亚的农业占GDP总量下降到不足10%,印尼和越南也不到20%。

同时,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使还带来了耕地面积的缩小。北京的三环沿线,在几十年前都是农村,而现在均已成为繁华都市中心。而作为世界第一大城市的墨西哥,其几十年间的城市版图,竟然扩大了十倍以上。拉美、北非、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使原来很多适宜耕作的农业区变为城市。形成了“城市包围农村”之势。不仅如此,农业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此消彼长,更增加了粮食危机。

 

对于很多后发国家来说,曾经的落后和被殖民的经历,使其内心深处存在“以农为耻”的思想,同时,作为后发国家,致力于快速崛起的急迫心理,必然造成对农业等“见效慢”的产业的牺牲。

 

     粮食危机的解决之道,在于造血,而非粮食从此口袋流动到彼口袋。在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工业与农业的产业互补;在后发国家中,抛弃轻视农业的思想,建立合理的产业机构,或可为长远之计。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