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失在“工具/模型”的丛林中


    学管理的人会接触到无数的“理论、模型、工具“;单独来看似乎每一个都非常有道理、好用!但理论与理论之间常常并不一致,有些粗看上去似乎完全是矛盾的。

    模型/工具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不甚理解,生搬硬套工具;就是画蛇添足,而且要被工具所误导。

    不加分析,全盘接受由工具所引导出来的结论;误人误己,会死得很惨。

    工具需要使用者充分理解,灵活运用。

 

    工具(或模型)仅仅一种结构性分析方法,其真正作用,是用来协助你思考、整理你的思路。

    即使是定量意义上的数学定理或公式,还有运用的条件;更不用说定性意义上的工具/模型。对工具的理解,就是要理解它的假设前提、使用条件、缺陷与不足……——理解工具的精髓。

    永远不要期望某一个工具可以推导出一个准确、可靠的结论;工具仅仅在一定条件下的分析方法,不能代替分析者的头脑。不同人,用同样的工具,用于同一个分析对象;得到的分析结果可能相差很大;全在于分析者的“功力”。

 

    为什么,大家都用相同的那些分析工具,不同的咨询公司之间很会有很大的水平差异?

每一个工具都有它的假设、条件、缺陷与不足;所以往往需要综合、灵活运用多个工具一互相补充。

 

    举一个例子:我为国内某咨询公司的顾问们讲解SWOT战略分析工具:

    当我开始要讲“SWOT”时,这些顾问们的表情在说——这个还用你讲?我们早知道了。确实,稍微学了点管理的人都知道SWOT,我周围也有很多人动不动就在报告中来个“SWOT",但我极少看到谁能真正理解它、很好地运用它。

    大多数人用的“SWOT”是“四方格”——仅仅是罗列优势、弱点、机会、威胁;不少人还不能清晰地区分“内部和外部”,不少人仅仅是罗列一堆因素,而没有重要性评估。

就是说“四方格”都有很多人用不好,更不要说第二阶段策略组合阶段——“九方格”了!“九方格”要求更高的技巧——使用者的经验和悟性!

   

    第三阶段是对策略组合进行筛选、评价、提炼——也要用到一些分析方法,形成最终的策略(战略)!

    这才是真正的“SW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