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文人是否有民族正义感,是否真的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是否有宽广的民族胸怀,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在国难当头,就该拿起你手中的笔,放弃你的喜好创作,多为灾区、多为社会写一些鼓足力量、鼓舞斗志,共赴国难的文章。
国难当头,是文人就要有社会责任感
--关于纪实文学《不辱使命》创作过程和体会
艾君/文
真实记录首都公安消防赴川救援部队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的纪实文学《不辱使命》于6月16日在《中国网专家博客》与《人民网强国博客》同步连载完结,从连载伊始的6月2日到连载结束的6月16日,分13章历时半个月。在这半个月的连载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网编辑常海燕、接家东、蔡晓娟以及人民网强国博客主编徐恬恬等同仁朋友的鼎力相助,得到了广大网友的支持和信赖,在此深表谢意,也代表此文其他两位作者、我的朋友董梦知、韩春鸣先生向中国网专家博客、人民网强国博客为此文推出连载而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敬意和由衷感谢!
有的网友来信说,纪实文学《不辱使命》这是迄今他看到的比较完整真实反映在抗震救灾中一个救援部队从出发到凯旋全过程的纪实作品。
是的,应该说在抗震救灾进行中推出是比较早的一部。因为要记叙任何一支救援部队在参与这么大的一场共赴国难的战争全貌,从收集材料、采访挖掘故事到整理取舍,构思创作都需要时间,要在短短几天内也就是2天时间内创作出一部比较详细记叙首都公安消防救援部队在抗震救灾整个过程的全貌的纪实作品,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创作出精品、创作出感人肺腑的作品更是难上加难。
也许我们仅仅作了一次尝试,无论成功与失败,关键是我们做了。我与我的朋友们从获悉首都公安消防救援部队归来到完成创作实际也就用了2天时间。
因时间关系和水平限制,尽管作品还显得粗糙,如果纸质出版还需要斟酌、加工、修改,但从在网络连载这半个月的情况看,已经达到了我们的初衷,达到了传播的目的,达到了启迪心智、感动心灵、净化思想的目的,这一点深感欣慰。
有朋友来信或者留言,问我能否向网友们介绍一下关于这篇作品创作过程以及这个作品的另外两位作者董梦知、韩春鸣的情况?
是的,应该介绍,应该告诉大家,这场灾难带给我们的伤痛、教训和感动;告诉大家,那些英雄背后的无名英雄的故事。
(1)创作背景
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震撼着了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心。我也与大家一样,心在焦虑,泪在流,心再也平静不下来。捐钱,力所能及献出爱心;要求奔赴灾区,没有成行。电视上看到总书记、总理那焦虑的神态,奔波的身影,看到前方勇士在余震中亮剑的救灾场面,看到那些失去亲人的父老乡亲悲痛欲绝的场景……任何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华男儿怎会无动于衷呢?怎会不流下泪水呢?怎会不想到为灾区、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灾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痛苦和泪水,也是思索和爱心;不仅仅是同情和施舍,也是考验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在考验我们华夏民族的志气和抗击大力。
去不了前线,也总要为抗震救灾做点什么。作为一个文人,在国难面前,找准自己的位置是至关重要。众志成城,共赴国难,需要的是志气和力量。
尽管自己不是个标准的文人,但我常想:看一个文人是否有民族正义感,是否真的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是否有宽广的民族胸怀,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在这种国难紧要关头,如果承认自己还是文人,还在喊自己关心民族命运,承认自己还是热血男儿,此时就该拿起你手中的笔,放弃你的喜好创作,树立起救人救灾的写作意识,少给抗震救灾添乱,多为灾区、多为社会写一些鼓足力量、鼓舞斗志,共赴国难的文章。
怀着这种想法,我明白自己的责任、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后,于是在地震发生当天夜里便开始写《汶川地震系列谈》,第一篇《坚定信念人定胜天》于5月13日在博客推出,之后又连续写成了《天灾面前难道该听天由命?》、《总理的眼泪(长诗)》、《地震:震不垮我们民族的脊梁》、《设哀悼日,彰显政府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等几篇博文,其中有3篇产生了不同凡响。之后又积极给广元市有关熟悉的朋友打电话看看能为灾区做点什么,可是许多灾区的需求我作为一介草民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久从媒体获悉,首都公安消防也赴川参战了。他们从各区抽调了350余名公安消防官兵于14日晚8时抵达绵阳,并连夜赶赴红光村所在的青川县关庄镇,投入紧张的救灾救援行动。首都公安消防肩负着首都安全和奥运安全的重大责任都选拔精兵强将前去抗震救灾了,意味着灾难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于是自然想到了北京公安消防局那些朋友了。丰台支队政委古炳文、崇文支队政委武爱华、北京公安消防局教导大队副大队长刘少如、北京公安消防局战训处副处长周胜等这些近20年的老朋友是否参战了呢?
果不出所料,刘少如、周胜等已经于14日晚8时抵达绵阳奔赴救灾的前线。我在为他们高兴、为他们自豪,因为这些朋友都是多年来意志、技术过硬,久经沙场的救灾勇士,他们会给首都人民交一份圆满的答卷的。
于是,我的心绪在关注灾区的同时,也在从媒体、从各种渠道关注我的朋友们。
终于得知首都公安消防救援部队勇士们经过7天的日夜奋战,圆满完成了搜救任务于21日全部凯旋而归。
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他们有的又是我的朋友,写一写他们,让大家知道他们、知道这些肩负特殊使命的英雄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2)创作过程
应该说,首都公安消防这350余名赴川参战的公安消防官兵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都值得我们去讴歌。但是,我笨拙的笔墨很难在短时间内去一一讲述他们的故事,只能选择一部分一个局部去讴歌再现他们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
于是自然想到了丰台公安消防支队。一来这个支队政委古炳文是首都公安消防里的久经沙场的老将,曾经参加过许多北京重大救援工作,还担任过市消防局战训处处长、秘书处处长;二来在这次首都公安消防赴川部队中丰台支队是派出官兵最多的支队,占北京公安消防救援部队的1/5;三来首都公安消防赴川救援部队被派往了最偏僻、最远的重灾区青川县,而丰台救援分队又被派往青川县最偏远、最危险的重灾乡的石坝乡,自然是典型中的典型。
在连载中我曾经说过,写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从一个救援分队在抗震救灾中真实的历程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到首都消防部队强大救援应变能力,应急能力,掌握科技能力,反映出这支部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展现了人民子弟兵对祖国对人民的忠心和热爱;展现出了首都消防官兵的威武、文明的靓丽风采。
可是我明白要在2天内写出一个反映一个救援部队全貌的东西,由一个人来完成很难、很难,采访、收集材料、挖掘故事、构思和动手写作都需要时间。只有向我的朋友们求助了。
于是,我拨通了2位极具爱心和责任感的作家、民俗学家、已经70岁的董梦知和三国研究学家、作家韩春鸣的电话。他俩听了我的想法后欣然答应,并且表现了极大的热心和执著。
为何我会请他们加盟?一是他们2位极具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二是他们都具有很强的故事创作经验,这对于短时间内挖掘素材可谓如虎添翼。
董梦知:原名董德昌,笔名梦知。山东青州人。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校,后进修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0年起在北京门头沟区文化馆、文化局工作。1985年调入北京市文联,历任《北国风》杂志编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主任。曾获文化部特殊贡献奖。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梦之诗》,文集《街巷雅趣》,民俗专著《岁时节令传说》,电视专题片《花市大街的回忆》、《我和泥巴》。电视系列片《北京民间艺术》获全国民俗民艺电视片优秀奖。
韩春鸣:三国人物学家、作家、民俗学家。现任北京市门头沟区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先后担任过编辑记者、街道办事处书记、门头沟旅游局局长、文史办主任。出版过民俗专著《聚元号弓箭》、传记文学《诸葛亮成长之谜》、散文集《复活的感觉》等。
可想而知有这两位老朋友加盟,2天内写成一个3、4万字的纪实文学就会信心十足。
丰台公安消防支队政委、队长、政治部主任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协助。我们采取白天访谈,晚上创作的方法。座谈采访是从24日上午开始的,采访座谈了20多位参战官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一手素材。
在采访座谈中,我们无数次被官兵们的故事和行为所感染,可以说是含着眼泪与他们在交谈,是抱着敬慕和沉重的心情与他们在交流。
据官兵们讲,他们有时是在缺水、缺粮、断电、断通讯、没有燃料的窘境下艰难救援;有时是在不足20公分宽的羊肠小道上,面临碎石、泥土不断滚落的环境下艰苦救援;有时搜寻、挖掘到的尸体已经浮肿腐烂,流着血水,且表情狰狞,气味难闻,苍蝇围着飞下搜救;有时他们往往是两个人一天才分吃一袋饼干、喝一瓶矿泉水体力严重不支下坚持搜救。
官兵们在这种环境下昼夜作战,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圆满完成了救援任务的呢?
丰台支队的政委古炳文说得好:“就是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来源于神圣的责任和使命。”
而参加救援的支队副队长张进茂也有更深的体会,他认为:“所有的官兵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任务,靠的就是一种救人的动力和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中国军人钢铁般的毅力和精神!”
被勇士们的事迹深深感动,被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激励,让我们的创作更多了一种责任和义务,于是决定,尽快把他们的事迹写出来,以达到激励人、鼓舞斗志的目的。
5月24日采访一天,当晚我们3个人便开始分工写作。次日上午,每个人都完成了个人分写的任务,可见大家晚上都没有入睡。25日下午开始我进行了总揽、合成、修改,至次日清晨,一篇反映抗震救灾救援部队救援始末的近4万字的纪实文学《不辱使命》终于完稿。
(3)出版受阻,决定网络连载
本想好好修改润色一下再补写一些内容后找出版社正式出版,可联系了几家大型出版社,出版社都因为怕销路不好而婉言拒绝,而后又与北京市相关文化部门联系补助出版,也因经费不足需研究后再定。
等了几天后,期间,我又挤出时间协助策划推出了抗震救灾赈灾歌曲《献出你的爱》(丹妮演唱、李幼容作词、铁源作曲、王苏芬指导),也产生了社会反响。
3天后,见出版社没有反应,相关单位出版经费研究也没有下文,便断然决定,不补写了、不修改了、也不出版了!
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让广大读者一起领略到抗争救灾中人民子弟兵的感人故事和靓丽风采,以达到鼓舞斗志、众志成城,共度难关的教育目的,并能更加完美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思维、意向,决定网络连载。
我心里清楚,迄今为止,我们传统媒体因为受许多内外在因素的限制是很难比较完整反映作者创作全貌和保证作品完整性的。更何况要在极短的时间传播出去是很难实现的。自然会想到网络媒体,只有网络博客能够达到迅速、便捷、完整、真实这一传播意向,就决定采取网络连载这一传播手段。
6月2日开始由《中国网专家博客》与《人民网强国博客》同步连载,直到16日连载完毕。在这半个月的连载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网编辑常海燕、接家东、蔡晓娟以及人民网强国博客主编徐恬恬等同仁朋友的鼎力相助,得到了广大网友的支持和信赖,心中无比感激。
期间,6月5日,《文化中国网》看到连载后积极邀请,让笔者授权同意他们从6月6日开始晚步连载刊播此文!
此文连载已经结束, 仅以此文,讴歌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勇士们,怀念那些为抗震救灾英勇牺牲的先烈们,敬慕那些在灾区带领群众展开自救的党员干部们,也深深祭慰怀念那些在地震中遇难的兄弟姐妹们……
因时间关系和水平限制,尽管作品还显得粗糙,如果纸质出版还需要斟酌、加工、修改,但从在网络连载这半个月的情况看,已经达到了我们的初衷,达到了传播的目的,达到了启迪心智、感动心灵、净化思想的目的,这一点深感欣慰。
(4)遍地英雄
实际在这次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中,让我们目睹了民族的空前凝聚力,让我们领略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和勇敢,让我们感悟到了社会的和谐和友爱,也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国家的美好未来!
只要参与过抗震救灾的人,无论你是在前方战斗,还是在后方献爱,一切关心关注灾区的人都是民族的骄傲和我们奋斗的动力,都是对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最大支持,也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英雄!
我的朋友、新华社记者刘卫兵这位多年跟随中央领导采访的记者,前不久见到他,让其谈谈跟随温总理第二次察看唐家山堰塞湖体会时,他感慨颇深,聊起温总理的时候他异常激动,他说,温总理的心中只有百姓安危。刘卫兵说,跟随过温总理的人都会感觉到,总理更像一个老人在时刻挂念着百姓和灾民的安危冷暖。
战士是英雄,人民是英雄,总理更是英雄。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屈服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性的光辉!
多难兴邦。一场场灾难没有压垮我们民族的脊梁,反而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团结,彰显出自力更生众志成城伟大民族精神。
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战斗没有结束,勇士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从他们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力量,那就是坚强。
从他们身上,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压不垮的民族精神。
从他们身上,让我们感悟到了一种责任,那就是人民利益重于泰山。
最后请让我用中国网专家博客编辑接家东的来信作为此文的结束吧!
汶川的灾难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注定是我一生中最难忘得一段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近期关于震区的报道已经有减少的趋势了,我担心人们“健忘”的老毛病又要发作了。而此时《不辱使命》的推出,可以说非常及时,让人们时刻铭记这场灾难带给我们的伤痛、教训和感动。虽然身为编辑,但我也是这篇作品的忠实读者,每天早晨打开电脑开始工作,看到您的连载有更新,心情都非常激动。北京丰台公安消防支队的每一个队员都是英雄!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在抗震救灾中,那些无名英雄的身影。虽然我没有前往震灾现场,但是每次阅读您的连载,都仿佛身临其境。(2008年6月21日于北京天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