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活的品质”
潘丽君
在网上闲聊时,一个三十多岁的朋友说:“我要求我的另一半要追求生活的品质,否则以我的条件,又顶着父母的压力,怎么到现在都还没结婚呢。”我只是淡淡的答了一句:“每个人心中对生活都有要求的。”
后来我在想,其实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给自己编制一个蓝图——包括生活、婚姻……等,但有多少是重合自己的蓝图呢?匠人在修房子时,手拿砍刀,觉的砖头不合适时,就会砍一刀,就这样一刀、一刀盖起了多少不同造型的大楼。想一想,婚姻是不是也是这样呢?需要时不时的修正一下,毕竟两个人来之不同的成长环境,互相引导,互相适应,那么这辆车会走到生命的终点。
在我家住的地方不远有一个菜市场,有一对经营水产的小夫妻,小夫妻做生意总是满脸微笑,声音细小、温柔,不短斤缺两,所以老顾客很多,生意不错。
外甥、侄子喜欢吃鱼虾,每到假期,我都到他们那里去买,我不喜欢自己动手挑,他们就给我挑最好的,总说:“挑完买完。”我也很少还价。其实我欣赏的不是这些,而是他们俩那互敬互爱的精神,男的每天去进货,天亮才回来,搬鱼弄虾的重活总是强着干,每次路过他们的摊前,决不会看见女的搬东西。
冬天在他们那里买鱼,女的称好鱼,正要杀鱼时,男的不论在干什么,马上会放下手中的活,把女的轻轻一拉,说:“我来吧。”那份体贴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的。
只要中午有空,男的总是要叫女的去休息一下,自己看摊子。
有一次路过,看他们在吃饭,是鱼。男的把鱼肉放在女的碗里自己挟起鱼尾乐呵呵的吃着。我调侃了一下女的:“你太幸福了点吧?”女的那平淡的脸庞散出一份淡淡的幸福的光芒。难道说他们的生活没有品质要求。
还有一朋友,三十九岁了,事业小成,但总是想找个漂亮女孩子做老婆。找到了,比自己小十三岁。于是上班、下班,车接、车送。在家从不让老婆双手沾阳春水,痛的跟心肝似的。家住复式楼,自己在楼上搞卫生,老婆躺在楼下沙发上看电视,一声:“老公,我要喝水。”从楼上冲下,给老婆倒杯水,再回去继续自己的工作。但这个婚姻仅仅延续了一年半。朋友问起,总是说累了。
一天 喝了点酒,他开始诉说:“女方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女方的语言,满嘴的脏话,说是表达亲情的方式,时常在朋友面前尴尬万分。女方的家人总觉的他格格不入,成不了一家人。女孩子的漂亮,决定了娇气的资本。动不动就拿离婚来要挟。最终,自己也累了,懒的再去哄了,所以走向了分离。
他曾经追求的生活品质是:富丽的家,漂亮的妻子,他也向这个目标努力了。原来发现,计划中的有些东西是需要双方配合的,不是一个人努力就可以得到的。而且人是一个最不能确定的元素。
生活的品质有很多种,有精神的、物质的……看你看重那一种,不论那一种都需要去经营。
于丹教授讲过一段话:“我不提供多少知识,我提供一种生命的态度,我不提供终极的答案,我提供初始的起点,所有人站在这个起点,走出什么样的答案,那取决于自己。”我也可以这么说:“生活的品质不是那个人单方面想象的,单方面提供的。每个人、每对夫妻、每个家庭都是在初始的起点上,所有的人都站在这个起点上,走出什么样的生活品质,那要看你怎么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