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西方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损害有益”理论。
    该理论表述是:在市场处于饱和的状态下,供需大体一致,不存在新的需求,也不存在新的供给,若生产能力增加,那就意味着生产过剩,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就无法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按此理论,只要让物品的占有者遭受一次损失,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就会对商品产生新的需求,这个需求缺口就能带来供给的增加,重新使得 供需达到平衡。
    “破窗理论”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作为批评的靶子提出来的。假设在市场完全饱和的情况下,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 的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确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在乘数 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确是连锁的,于是得出结论: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
    “破窗理论”源于政府对GDP的盲目数字崇拜,是一种为了获得经济增量而牺牲经济存量的愚蠢行为,从其主张“破坏创造需求”来说,这种发展结果只能造成社 会停滞不前并逐步灭亡,就像“挖坑填坑创造财务”的谎言一样,是反人道反人类的糟粕。地震、海啸、天灾、人祸不能创造财富,只能给人类带来灾 难。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只有国民真实财富的增加才是政府真正的功绩,才是GDP真正的增长,才能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真正繁荣发展。
    “5.12汶川地震”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理性的人类不会追求“破窗理论”这样的GDP的破坏性增长。这场突入其来的灾难,使我们国家只能被动地去应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外国政府和人民、我们的党是通过拨款、捐款、义工、赞助来应对此次危机灾难、救援灾区群众的,帮助他们重建新家园。此次地震灾难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高额的成本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还有难以统计的人员身体、痛失亲人等情感损失,这些成本和损失的总和远远大于重建所带来的GDP的增长,只是难于统计和计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