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中国青年》2008年12期“川之上,国有殇”专号。
死者复生,生者无愧
——哀悼日感想
2008年5月19日,这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这是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上班时,我看到路边每一面悬挂在空中的国旗都已经降下三分之一的高度。这是一个无风的日子,大幅的旗帜没有展开,也没有飘扬,如同此日的山川草木,如同此日的流水行云,如同此日的芸芸众生,饱含着伤悲。我打开电脑,满屏黑色,触目皆是“哀悼”二字,各个网站都氤氲着凄凉的电子氛围。
现在,有谁不关心汶川大地震的最新消息呢?恐怕连那些平日最淡漠最麻木的人也受到了震惊,不再浑浑噩噩了吧。我怕看已经刷新的死亡数字,我怕看那些故事和图片,但我还是鼓起勇气,一一细看,惟恐漏过重要的细节。我看到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子背着三岁多的妹妹走出了绝境,我看到一位逝去的母亲用乳汁救活了自己的婴儿,我看到一个儿童被救出废墟后向救援队员微笑行礼……这些故事中都有爱,都有善,也都有悲,都有感动,我噙着泪水看这些故事,看这些图片,看完了,一定能够尝到泪水的咸涩。那些生命奇迹仍在延续,令人欣慰,也令人焦灼,毕竟分分秒秒的时间犹如恒河的细沙,正从指缝漏失。还有许多人被压在断梁残壁中,流着血,流着泪,他们凭着执着的信念,凭着深沉的爱意,凭着顽强的意志力,在咬牙坚持。活着,已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活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活着,对于那些受难者来说,竟然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当大地强烈痉挛之后,对于全体灾民来说,活着已不仅仅意谓着幸运,不仅仅意味着死里逃生和劫后残存,还意谓着更多更多。
下午2点28分,全城的警报器一齐拉响了,全城的汽车喇叭一齐摁响了,三分钟的默哀,不是寂静的,在所有的混响中,彼此仍能听得见啜泣声,仿佛连心跳的声音也能听到。这三分钟,只是每个中国人一生中的一刹那,但注定要镌刻在全体国民的记忆中,镌刻的痕迹比汉碑、魏碑还要深,成为整个民族的记忆影壁上最清晰的刻度。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动物尚能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自然灾难如此深重,伤亡者的数字怵目惊心,哀悼日的集体默哀,既是生者对死难者的哀悼,也是生者对各自心灵的重新观照,“尊重人性,珍重生命,关怀他人,关爱众生”,这十六个字绝不是空洞的口号,绝不是普泛的教义,而是我们的心声。
生命具有偶然性、一次性、短暂性和脆弱性,我们要呵护它,决不能漫不经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不拘泥于道德的层面上,不拘泥于法律的层面上,而要高高并且稳稳地置于灵魂的层面之上。那些精心打造豆腐渣工程的人,那些贩卖潲水油和有害食品的人,那些为了种种邪恶的欲望坑害他人的人,他们最应该深刻反省,他们活着,却将他人的生命推向死亡的边缘,他们不仅漠视了道德和法律的惩诫,也漠视了灵魂万劫不复的堕落。天灾能夺走人的生命,人祸也同样能夺走人的生命,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尊重,绝对不是单方面即可达成的愿望,而是心与心的体恤,情与情的关联。善良(包括对美好事物的呵护和珍惜,对丑恶行为的鞭挞与惩治)才是人类最高的品德,舍此则人类岂能安全!
哀悼日三天很快就会过去,但留在内心的伤痛和存于大脑的憬悟是永远都不会被清空的,但愿“尊重人性,珍惜生命,关怀他人,关爱众生”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愿许多人的善意因此茁长,善举因此增加,但愿某些人的邪欲得以收敛,恶行因而锐减,则死者复生,生者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