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全球经济失衡
指全球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严重失衡。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主的一方出现严重的经常账户逆差,以中国为主的东亚新兴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为另一方出现巨大的经常账户顺差。其实质是反映国民储蓄和国内投资差额问题
二、 全球经济失衡的分析
主要经济体经常账户收支差额(10美元)
|
1997 |
2000 |
2005 |
美国 |
-141 |
-416 |
-805 |
日本 |
97 |
120 |
164 |
德国、荷兰和瑞士 |
41 |
5 |
205 |
其他发达国家 |
68 |
23 |
-75 |
中国 |
34 |
21 |
159 |
其他发展中亚洲 |
-27 |
26 |
-3 |
中东欧 |
-21 |
-32 |
-63 |
独联体 |
-9 |
48 |
90 |
中东 |
11 |
70 |
196 |
拉丁美洲 |
-67 |
-48 |
30 |
非洲 |
-6 |
7 |
15 |
赤字大于盈余的差额 |
20 |
176 |
87 |
统计偏差 |
16 |
149 |
347 |
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的特征
1. 全球金融一体化发展远远快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一个金融主导的全球一体化过程——在过去的20年里,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为2.37%左右,货币供给增长率约为6.8% ,资本流动增长率为14.2%。
- 美国和美元越来越成为今天世界的超级金融霸权——2004年,美国的GDP占世界的34%,美元占外汇储备的64%、占外汇交易的62%、占结算货币的66%,美国资本市场的市值占全球的52%。
- 美国是最大的逆差国、最大的债务国,2006年美国净外债超过了GDP的25% (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第一次出现了国际海外净收益小于国际海外负债指出
- 美国希望运用弱势美元政策调整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高起、汇市波动、资本市场波动
- 全球资源性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以铜、铁矿石为代表的金属和矿产品、以及橡胶等农业原材料等价格。也包括粮食、油料价格的上涨。
- 欧洲经济正在逐渐发展,日本经济仍然在低速徘徊,四金砖国的经济受到高度关注
- 美国的消费拉动经济和中国的投资拉动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四、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亿美元)
项目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经常项目差额 |
+174 |
+354 |
+459 |
+687 |
+1608 |
+2499 |
资本金融项目差额 |
+348 |
+323 |
+527 |
+1107 |
+630 |
+100 |
储备资产 |
-473 |
-755 |
-1170 |
-2064 |
-2070 |
-2470 |
净误差与遗漏 |
-49 |
+78 |
+184 |
+270 |
-168 |
-129 |
五、原因分析
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9.5%。明显过高。
- 国民储蓄明显大于投资、国内供求失衡
——高储蓄传统、体制问题(养老、医疗、教育),金融体系不发达
- 吸收大量的FDI——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
- 美国因素——低储蓄、高消费、高负债
六、日益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的发展
- 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 2006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位于世界第三,出口占全球的8.0%,进口占6.4%
• 2006年FDI为781亿美元,排第四位,占全球12304亿美元的6.3%。年末外债余额3229.9亿美元
• 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额3.33万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27%。
• 2006年,中国对外金融资产16266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824亿美元,证券投资
2292亿美元,其他投资2420亿美元,储备资产10729亿美元;对外负债9645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5442亿美元,证券投资1207亿美元,其他投资2996亿美元;国际投资头寸净值6621亿美元
• 2006年,中国净出口的贡献率达到18.4%,比2004年提高了13.8个百分点。
2. 中国经济的发展——脱钩的辩论
中国经济的发展能否与美国的经济周期脱钩
•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周期与美国不同步,可以脱钩;中国的出口对美国的依
在下降。
• 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可能脱钩,因为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出口导致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整个贡献率为80%。
3.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 不稳定——过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
• 不协调——地区化分散的经济和财政活动很难被中央的经济政策所控制
• 不可持续——环境问题非常严重
• 不平衡——国际收支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