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两女孩生死对话一女孩用读书驱赶恐惧


 

震区:两女孩生死对话一女孩用读书驱赶恐惧

李华新

  距汶川最近的什邡市蓥华镇中学的教学楼在地震中一下垮塌,100多名学生被埋入废墟,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截至昨日16时绝大部分被埋人员被及时救出。抢险官兵冒雨施救,幸存学生在废墟里面对“死神”威胁时,通过“生死对话”上演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她还活着吗?她在哪,我想见她。”昨日6时许,当官兵们花费无数心血刨掉了压在她身上的一片片钢筋水泥残垣将她救出时,初二二班的女生蒋德佳首先念念不忘初三一班的女生廖丽。

  当医生给她输上药水后,蒋德佳哽咽着不停地问老师,“廖丽呢?”蒋德佳说:“事发时,我只觉一阵地动山摇,想往楼上跑,结果没跑几步,整个楼都垮了。”她在听见同学们的一阵阵惊慌的尖叫声后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白天已变成黑夜,浑身痛得要命,她想起身,但却被一块块破碎的水泥板压住,难以动弹。在饥寒交迫中,一身伤的她好几次想入睡,但上方有一个女孩子的声音传了过来,“再疼也要忍住,千万不要睡,你一睡万一醒不来怎么办?”被碎石压在上面无法动弹的女孩告诉她,自己名叫廖丽,是初三年级学生,她和她虽不相识,但听到她的呻吟声后,担心她在疲倦中不小心睡着丢命,就鼓励她要坚强地活下去。为赢得生机,原本不相识的二人在废墟里不停地相互鼓劲,最终为官兵叔叔救助赢得时间。廖丽先被救出,接着她也被救。蒋德佳说:“我们经过生与死考验结下的情谊,将一生无法忘却。”

  

   往往最简单的细节是感人的,而这样感人的细节在地震灾区随处可见,有为了抢救学生,而无法关照家人的校长,有为了救助学生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水泥板的老师。无数个动人的故事,在抗震救灾的这一刻出现,这些都是人性真情的流露,是人民面对灾难时的一种大爱无言的举动。这一切都是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做出的。

    到今天下午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72小时,随着时间的流失,那些依旧掩埋在废墟中的生命,生命是否还能坚持到救援的那一刻,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而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意志一定还要更坚强。因为在大力施救的救援和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过程中,生命会变得更加脆弱,但是生命也会更加坚强。因为,从这三位花季一样的女孩子身上,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什么坚强,什么是我们不屈的民族的意志。

    两个素不相识女孩 用“生死对话”战“死神”,这样的情景,是这样的感人,而且是如此的生动和真实,对于这样的一些事例,我们似乎是很久没有遇见了。这样的令我们措手不及的灾难,带给我们的是灾难,更是使而我们坚强起来的力量。

 “清清,那个美丽好学的女孩,你们看见没有?”在救助现场,蓥华镇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一直关心着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

  当邓清清被武警官兵救出来时,让陈全红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坚强的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让听者无不流泪,陈全红一下子搂住邓清清泪流满面:“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这样会的情景,怎么能不感人,发生在废墟中的故事,已经超越了年龄的承受,超越了生命本身的意义。

   而这样的两个细节,以及无数感人的细节,就是中华民众真正的一种精神和意志。

   因为地震这场大的灾难,让这些如花的女孩,知道了什么是灾难,而这些女孩,也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什么是叫做坚强,这些女孩的坚强也是自觉的,因为她们知道哭泣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克服恐惧总是要有一种克服的方式,选择对话、选择读书,这是她们可以做到的,因为她们知道面对灾难会有解放军来解救她们,因为她们不是一个人在向灾难宣战。

     废墟里她还在读书 她的坚强让老师哭泣。她的坚强然那些救援的战士无不落泪,笔者写到这里也不仅泪流满面,而且是这样的打断引用了其中的这些文字,在这个时刻笔者感到自觉的论述显得那样的苍白,因为真正伟大的就是这三位女孩的精神和意志。因为,这是最逼真和最生动的现场,是要比任何的文学想象还要生动百倍的鲜活的事例。

    我们与汶川共命运,我们的我们心系汶川。我们更希望十万救援大军会创造救援的奇迹,我们相信那些未被救出的人会出现生命的奇迹!

    为汶川地震的生命祈祷。

    为汶川地震的幸存者祈福

    让逝者安息。

    让幸存者好好活下去。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