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题
《东盛的典型性失败》后续报道——
“白加黑”艰难出嫁
本刊记 者张利刚
东盛科技有限公司与拜尔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关于“白加黑”的交易可谓一波三折,历时一年有余。本刊2007年第8期《东盛的典型性失败》一文曾对此做出过详细的报道。东盛与拜尔的交易尚属中国的药制领域中最大的跨国并购案,坊间曾经盛传的东盛“坐庄”的事件,东盛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市场运作,东盛科技股票市场的跌宕起伏等等,使得围绕东盛、郭家学以及“白加黑”交易的揣测、质疑和议论不断。为此,本刊将继以前的文章对东盛以及其与拜尔的交易进行报道,以飨对中国制药领域加以关注的读者。
扑朔弥留的交易进程
东盛与拜尔“白加黑”的交易,自从
但是,此时双方交易合同已经即将期满,再加上汇率变化使得东盛如果交割将会承受近1亿元的损失等等问题,让交易双方在合同期满后陷入了一个艰难的博弈过程。此后3个多月,东盛科技都没有公布任何关于此交易的实质性进展。反倒是市场上传来了华润等企业也有兴趣接盘此交易的消息。华润称,除了对白加黑业务感兴趣外,如东盛转让其他医药领域的业务,它也有兴趣接手。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加上东盛与拜尔长时间的协商未果,以及东盛科技对媒体的讳莫如深,此宗交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有人说影响交易的主要因素是汇率变化而带来的近1亿人民币的交易金额差异;也有人说,已经摆脱了困境的郭家学对这一交易已经不像当初那么迫切需要了……;直到东盛与拜尔签署了关于“白加黑”交易的补充协议,各种议论才得以暂停。但是对于“妖股”东盛科技,只要没有交割下结论似乎都嫌太早。
波折不断的东盛
对于东盛集团来说,与拜尔签此宗交易的署协议时,东盛科技被大股东东盛集团和二股东东盛药业占用金额一度达15.88亿元,有存在累计未披露对外担保达9.56亿元。当时的东盛虽不能说是穷途末路,但也已经是举步维艰了。此情此景下,东盛急需此款项的获益部分偿还债务,也需要此宗交易来稳定对军心。而历时一年,到了交易期满时,东盛已经用尽浑身解数完成了清欠,郭家学此时还能舍得卖出其医药领域最有价值的资产吗?
当然,由于1年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连续走低,而使得交易金额已相差近亿元人民币,也是影响东盛集团和郭家学迟迟不肯交割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一年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一直走低,如今把美元折合人民币后,东盛集团的交易款将比2006年10月“缩水”近亿元人民币。对于一向“精打细算”的东盛和郭家学来说,当然要去尽力争取这一利益。
但为何看似一切因素都有利于东盛的情况下,是什么使东盛与拜尔签署了补充协议,继续此项交易?我们不妨看看东盛在资本市场的一系列运作,也许能从中发现端倪。
2007年11月初,东盛集团发出公告,通过以资抵债等途径,东盛已经完成了对东盛科技的大股东占款项目。东盛科技在其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在16.62亿元的清欠中,以股抵债1.72亿元,以资抵债8.13亿元,现金清偿6.4亿元,对于欠款,东盛集团已经全部偿还完毕。
时隔两月,也就是在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正当人们对东盛议论纷纷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细心者可以发现,东盛与拜尔补充协议签署是在
东盛科技走势K线图(
在双方敲定了交易截至日期后,郭家学曾对媒体坦言“这笔交易绝对是物有所值”。郭家学说,“到目前为止,还有多家企业跟东盛在谈,要收购‘白加黑’,但既然我们已经与拜耳进行了长期的谈判,双方付出了很多精力,所以只要价格合理我们最终还是决定要将‘白加黑’等业务出售给拜耳。”
郭家学在众多的企业当中选择了拜尔,是否如其所言是因为双方都付出了很多精力,还有待于时间的证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资金链已经全面崩溃的情况下,东盛仅仅是依靠一笔用核心资产兑换了现金。令人担忧的是,当这种变现的诚意也令人产生怀疑时,还有什么能解救整个东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