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用强制分红来对付“铁公鸡”


    强制分红并非什么新“名词”。

    客观地说,因为市场上的“铁公鸡”越来越多,强制分红的概念亦随之而来。在A股市场上市公司普遍注重“重筹资、轻回报”的大环境中,“圈钱”成为某些上市公司的第一要务,从最初某些上市公司的包装造假上市,到新股IPO时抬高发行价格,或者是在再融资时如同中国平安般的“狮子大开口”,无不体现出国内证券市场“圈钱市”的本质。

    其实,每年的年报公布完毕后,市场都会为上市公司的分配算一笔帐。哪些上市公司推出了分红转增方案,哪些上市公司仍然成为“铁公鸡”一簇,在“曝光”后的年报中一目了然。问题在于,即使是遭遇市场与投资者的质疑与诟病,某些上市公司同样不改“铁公鸡”的本色。

    2007年度报告除了两家上市公司之外已经披露完毕,来自上交所的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拟进行利润分配或者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据统计,共有487家公司在2007年报中提出了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占已披露2007年报公司总数的56.5%。其中,拟进行现金分红的公司有430家,公司数占比为49.88%。2007年报上市公司拟分配的现金红利总额占全体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例为22%。

    深市方面,深市主板中共有214家提出了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占已披露年报公司总数的43.94%。2007年度上市公司拟分配的现金红利总额占全体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例为25.51%。深市中小板公司中,有187家公司提出了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方案,占225家中的83%。

    整体而言,除了深市中小板之外,无论是沪市还是深市主板上市公司,其欲分红的涉及面并不高。不仅如此,某些上市公司仍然保持着一贯的“铁公鸡”态度,丝毫没有“让利”于投资者。

    事实上,在A股市场上,数年不分红的并不鲜见,十年“不分配、不转增”的同样不在少数。上市公司或是因为亏损,或是借口资金方面的原因等,寻找多种理由来搪塞投资者,而在另一方面,其高管每年的薪酬却犹如芝麻开花般节节走高,对自己的慷慨,与对股东的吝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分红,甚至是数年不分红,意味着那些坚持长线投资者多年来将会颗粒无收,特别是处于大熊市的背景下;也就意味着投资者要想从股票上获取收益,只能通过做短线或进行投机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上市公司不进行分红,从某种意义上说,助长了市场的投机氛围。但很显然,上市公司不分红的举措是造成如此结局的一大因素。

    呼吁强制分红已有多年,“国九条”亦认为要改变上市公司“重筹资、轻回报”的现状,但至少诸多上市公司依然在我行我素。没有政策制度来做保证,上市公司的为所欲为投资者又能奈它何?

    既然是投资,就应该有回报,向投资者分红不仅是上市公司的职责与义务,更是其是否履行相关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不仅仅只是将企业经营好这么简单,即使是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即使是投资者的权益年年增厚,即使是上市公司的滚存利润达到了“天文数字”,如果不进行分红,如果不回报它的投资者,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特别是对那些“铁公鸡”来说更是如此。上市的目的是为了将企业做大做强,这点不错,但大股东不应忽视中小股东的利益。离开了此点,某些企业完全可以不通过上市而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来解决资金上的难题,也就没有必要上市后成为公众公司给自身套上了“紧箍咒”。

    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强制上市公司分红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