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岁到30岁,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十年。这一时期,人生的重要章节开始落墨,理想与事业,婚姻与家庭,自我价值与社会认可等,无不需要你从困顿与迷惘中迅速觉醒,找到一个突破点,踏出一条人生路。对于有的人来说,或许已有一个精彩的铺垫,如殷实的家境,不错的社会背景,甚或一个更利于个人发展的出生地。而这些之于本书的作者李佳,如烟云浩渺。作为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他所拥有的唯有农家子弟建构于良心之塔的忠厚与淳朴,而这些,在物欲横流、以油滑变通为荣的当下,似乎是不屑的,甚或被讥为无能的表现。
作为与之有十余载莫逆之交的挚友,他的这一品性正是我们友谊之树常青的基石。记得与他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儿时玩伴考上大学后的谢师宴上,当他从别人的口中得知我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乡土“记者”时,马上找到我很诚恳的讨教写作经验。出于对文学的共同兴趣和对他第一印象的出奇好感,我与这个正读电大的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身上透着一股知识青年特有的温文尔雅的气质,对生活的热情和涉世之初的单纯、执著让我和我们全家对他心生无限好感。
或许是命运的捉弄,或许是他对个人品性与处世之道的坚守和不肯妥协,或许是他对社会复杂程度的认知还停滞于学生时代,让他与这个日益趋利化的社会格格不入,他的人生搏弈屡屡败北,他的成长之路充满坎坷。大学毕业后,他曾在一所中专学校教过书,因不满每月200元的工资而南下广东打工,然而每天近20个小时的高强度劳作之后,他却《最怕领工资》,沿海资本机器对外来打工者的疯狂盘剥,让他做了一把现代“包身工”。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故土,在电大老师的帮助下,他以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资历被择优推荐到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其间,他还多次参加公务员招考,尽管曾有一两次笔试、面试均获通过,但终究是铩羽而归。并非不能反败为胜,并非他的人生处处碰壁,他也有过几次人生难得的际遇,条件只是需要他稍作变通,他的“死心眼”和对自己良心的固守,让这些一去不复返的机遇统统溜走了。我不知道,该是对他惋惜还是庆幸。最让我折服的,是当他一次次面对挫折时——无论是生活的失意还是工作的失败,他都没有颓废和消沉,“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在他脸上永远洋溢着清澈澄明的笑容。他柔弱的外表挟裹着一颗坚毅的心灵。
进入烟草行业后,使他寻找到人生新的起点。犹如一座沉寂多年的火山,他要来一次最猛烈的爆发。简报、消息、评论、专访、纪实、调查报告、理论文章,全方位涉猎,多角度开掘,深层次思辨,这一时期的磨砺,让他从一位阳春白雪、丝路花雨的文学青年迅速成长为关注社会、仗义执言、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社会人。尽管实现这一转变,他花费了五年多的时间,但却给他的人生赋予了别样的意义。也正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翻开一个新的篇章,他决定出一本小册子,以祭奠自己的无悔青春、见证自己思想的来路和梦的去处。
如果纯粹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它肯定会被扼杀于襁褓:作者不是名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烟草职工;也非大家,尽管有松滋作协会员、松滋杂文学会创作部长的头衔,但其影响力不足以波及四方;更无显赫的社会关系,三亲六戚中无一人有个一官半职;书中讲述的也非猎奇斗艳的故事,有的只是鸡毛蒜皮的生活点滴和对行业发展的侧面开掘与思考。但这部书稿,却见证了一个农家子弟从零起步的奋进足迹,见证了一个青春少年从迷茫走向成熟,用批判的眼光和犀利的文笔叩问自己的处境、探寻生活真谛的心路历程。书里,有他初涉人世的困惑,有打工生活的艰辛,有父子情深和甜蜜爱恋,有对世态百象的入微观察与反思,从作者清新的文笔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人性、人情之美。作者沉雄深厚、多情善思的心灵世界袒露无遗。
作为一个时期的见证,这部书稿不可回避地收入了作者对烟草行业深入观察后的一些相对系统的思考,对荆州烟草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也开列出专门的章节。作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荆州烟草近年来迅猛成长背后的艰难历程、市场快速拓展背后的规范运作,以及行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点与问题,作了直观而生动的再现、理性而冷静的思索。其中,《让楚天长清》等篇章大气磅礴,《对在烟草专卖行政管理机关开展文明执法工作的探讨》等文精辟入理。这批在本书中占居相当份量的文稿,如果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可让局外人很易理清荆州烟草的发展脉络,而局内人,则是生动鲜活的企业文化宣传教案。这部书稿,于李佳个人,是一份不错的青春奠基礼,于荆州烟草专卖局,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双赢美事,多多益善。
诚然,作为李佳文学之路的第一个心血结晶,语言文字上的稚嫩和思想深度的开掘不足在所难免,但我坚信,以此为基点,他的文学人生路将会更加笔直宽广。这也是我对他最诚挚的祝愿。
王尔德曾说过,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一个以良心作墨,对生活无限热爱,以真性情书写人生、感悟生活的文学青年,生活和事业一定会向他张开热情的双臂。(为好友李佳新书《如烟往事》所作的书序)
作为与之有十余载莫逆之交的挚友,他的这一品性正是我们友谊之树常青的基石。记得与他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儿时玩伴考上大学后的谢师宴上,当他从别人的口中得知我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乡土“记者”时,马上找到我很诚恳的讨教写作经验。出于对文学的共同兴趣和对他第一印象的出奇好感,我与这个正读电大的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身上透着一股知识青年特有的温文尔雅的气质,对生活的热情和涉世之初的单纯、执著让我和我们全家对他心生无限好感。
或许是命运的捉弄,或许是他对个人品性与处世之道的坚守和不肯妥协,或许是他对社会复杂程度的认知还停滞于学生时代,让他与这个日益趋利化的社会格格不入,他的人生搏弈屡屡败北,他的成长之路充满坎坷。大学毕业后,他曾在一所中专学校教过书,因不满每月200元的工资而南下广东打工,然而每天近20个小时的高强度劳作之后,他却《最怕领工资》,沿海资本机器对外来打工者的疯狂盘剥,让他做了一把现代“包身工”。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故土,在电大老师的帮助下,他以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资历被择优推荐到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其间,他还多次参加公务员招考,尽管曾有一两次笔试、面试均获通过,但终究是铩羽而归。并非不能反败为胜,并非他的人生处处碰壁,他也有过几次人生难得的际遇,条件只是需要他稍作变通,他的“死心眼”和对自己良心的固守,让这些一去不复返的机遇统统溜走了。我不知道,该是对他惋惜还是庆幸。最让我折服的,是当他一次次面对挫折时——无论是生活的失意还是工作的失败,他都没有颓废和消沉,“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在他脸上永远洋溢着清澈澄明的笑容。他柔弱的外表挟裹着一颗坚毅的心灵。
进入烟草行业后,使他寻找到人生新的起点。犹如一座沉寂多年的火山,他要来一次最猛烈的爆发。简报、消息、评论、专访、纪实、调查报告、理论文章,全方位涉猎,多角度开掘,深层次思辨,这一时期的磨砺,让他从一位阳春白雪、丝路花雨的文学青年迅速成长为关注社会、仗义执言、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社会人。尽管实现这一转变,他花费了五年多的时间,但却给他的人生赋予了别样的意义。也正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翻开一个新的篇章,他决定出一本小册子,以祭奠自己的无悔青春、见证自己思想的来路和梦的去处。
如果纯粹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它肯定会被扼杀于襁褓:作者不是名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烟草职工;也非大家,尽管有松滋作协会员、松滋杂文学会创作部长的头衔,但其影响力不足以波及四方;更无显赫的社会关系,三亲六戚中无一人有个一官半职;书中讲述的也非猎奇斗艳的故事,有的只是鸡毛蒜皮的生活点滴和对行业发展的侧面开掘与思考。但这部书稿,却见证了一个农家子弟从零起步的奋进足迹,见证了一个青春少年从迷茫走向成熟,用批判的眼光和犀利的文笔叩问自己的处境、探寻生活真谛的心路历程。书里,有他初涉人世的困惑,有打工生活的艰辛,有父子情深和甜蜜爱恋,有对世态百象的入微观察与反思,从作者清新的文笔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人性、人情之美。作者沉雄深厚、多情善思的心灵世界袒露无遗。
作为一个时期的见证,这部书稿不可回避地收入了作者对烟草行业深入观察后的一些相对系统的思考,对荆州烟草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也开列出专门的章节。作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荆州烟草近年来迅猛成长背后的艰难历程、市场快速拓展背后的规范运作,以及行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点与问题,作了直观而生动的再现、理性而冷静的思索。其中,《让楚天长清》等篇章大气磅礴,《对在烟草专卖行政管理机关开展文明执法工作的探讨》等文精辟入理。这批在本书中占居相当份量的文稿,如果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可让局外人很易理清荆州烟草的发展脉络,而局内人,则是生动鲜活的企业文化宣传教案。这部书稿,于李佳个人,是一份不错的青春奠基礼,于荆州烟草专卖局,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双赢美事,多多益善。
诚然,作为李佳文学之路的第一个心血结晶,语言文字上的稚嫩和思想深度的开掘不足在所难免,但我坚信,以此为基点,他的文学人生路将会更加笔直宽广。这也是我对他最诚挚的祝愿。
王尔德曾说过,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一个以良心作墨,对生活无限热爱,以真性情书写人生、感悟生活的文学青年,生活和事业一定会向他张开热情的双臂。(为好友李佳新书《如烟往事》所作的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