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太保、中海集运、中煤能源之后,中国石油亦加入了“破发俱乐部”,成为其中的一员。
去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创出历史高点6124点,随后开始了调整。时隔20天的11月6日,中石油“闪亮”登场。但中石油没有为市场带来瑞气,相反却是晦气。其后在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美国次债危机以及大小非无序抛售的影响下,股指调整出现加速的态势。短短半年时间,股指又回到了一年以前,并不断创出史上最惨烈的季度跌幅、1996年以来最黑暗的一周等“纪录”。
对于中石油来讲,2008年4月18日这一天无疑是“黑色”的。在经历了三次的“破发”危机之后,中石油的“金身”终于被打破。当天,中石油下跌5.04%,收盘于16.02元,将新股IPO时的发行价16.70元远远地抛在后面。
“亚洲最赚钱公司”、“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这些美丽的光环如同过眼烟云,随着中石油的“破发”,已经不再有任何价值。相反,中石油的“破发”,给予市场重重的一击,给予投资者的是刻骨铭心的痛。当然,上市公司的形象也无形中被“抹黑”了。
这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却真实地发生着,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中石油的董事长蒋洁敏先生去年8月份在香港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低价发行”,以“回馈国内投资者”时,或许没有想到,“市场先生”与其开了一个“天真”的玩笑:“低价发行”名不副实,“回馈国内投资者”成了套牢投资者,“亚洲最赚钱公司”变成“套牢投资者公司”。并且,中石油的“破发”,意味着将所有的参与者“一网打尽”。
中石油注定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其身上也不止一次暴露出目前A股市场所存在的诸多弊端。中石油回归时,其发行价格仅仅只是在当时H股股价的基础上“打折”,A股定价被H股市场牵着鼻子走,丧失了基本的定价权;该股发行时,筹码过度集中于大机构、大资金手中,中小投资者几乎与新股无缘,从中折射出新股发行制度的缺陷;挂牌首日,开盘价几乎就是该股的最高价,并从此步入漫漫熊途,市场的投机性一览无余;以其20%的权重,引领大盘节节后退,“一股独大”的本质,导致上证指数成为中石油的“影子指数”,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有人为中石油“破发”叫好,亦有人为之担忧。而市场上有观点认为,中石油的“破发”,说明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需重建。不管此观点到底正确与否,不容争辩的是,中石油的“破发”,带给投资者的是实实在在的亏损。但话说回来,如果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需重建,为什么不是在去年股指高高在上时?为什么不是在蓝筹股泡沫急剧膨胀之时?为什么亦不是在基金经理都普遍感到市场上没有“价值洼地”的困惑之时?
中石油倒下了,在无声无息中,但这不仅仅只是中石油的错。中石油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发行价格“卖”给A股市场的投资者,或许早就注定了其“破发”的命运。然而,不幸的是,整个市场也在为之埋单。
显然,股指的大幅下跌并非中石油“破发”的真正罪魁祸首,尽管此前已有三家“中字头”的上市公司频频出现“破发”。问题在于,过高的发行价格,完全忽视了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与今后成长潜力,以所谓的“概念”等要素进行包装,也只能蒙蔽市场一时,最终会露出狐狸的尾巴。笔者以为,透过中石油的“破发”,市场须意识到的症结应该在此。如果市场能够从中石油的“破发”中吸取教训,并且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重演,中石油“破发”所导致的尴尬,或许才真的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