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是指企业经营者和职工通过持有企业股权的形式,来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一种激励行为。作为一种激励制度,它能够将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效结合起来,使经营者站在所有者的立场思考问题,以达到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收益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此举标志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正式登上了证券市场的舞台,也为某些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打开了方便之门。
但在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抢跑”的现象较为严重。按照中国证监会和五部委联合下发的有关规定和通知,只有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才能进行高管股权激励。但某些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在股改尚未启动或完成之前,便开始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了。因此,“国有资产流失”的言论一时甚嚣尘上。
尽管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激励对象主要指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但事实上,股权激励却成了少数高管的“盛宴”,“其他员工”根本就不可能与此沾上边。
这不能不引起一个问题,即上市公司的少数高管为了个人的利益,将相关考核指标定得太低,而用于激励的股权数量却大得惊人,并最终导致了尴尬的结果。
上市公司2007年的年报披露工作正进入尾声,也是某些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露出真面目的时候。沪市的伊利股份与深市的海南海药的年报显示,由于股权激励的原因而导致了亏损。其中,伊利股份曝出每股亏损0.22元,而海南海药亦因之亏损2000余万元。
伊利股份自上市后就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良好的业绩与发展潜力受到了诸多机构投资者的关注与重仓持有。伊利股份除了2004年发生了“罢独风波”之外,在市场上基本没有发生什么负面新闻。而这一次却因为股权激励的原因导致亏损,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眼球”。
年报显示,2006年11月,伊利股份共授予激励对象5000万股股票期权,这些期权公允价值为每股14.779元,对公司产生的损益影响总额为7.3895亿元,这笔成本分摊到年报中便出现了1.1499亿元巨亏。实际上,如果上市公司没有实施股权激励,其2007年的每股收益应该是1.20元左右,这才是上市公司真实的经营业绩,但由于股权激励的影响,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同理,海南海药如果不是因为股权激励,也不至于出现亏损,投资者也不至于“颗粒无收”。
当股权激励演绎成了高管激励,只是成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蛋糕”,这样的事实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在上市公司高管获得了“激励”的同时,投资者的权益却受到伤害。
董事会提股权激励方案,股东大会批准通过,其实只是“走过场”而已。一般的中小投资者根本不可能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地位形成挑战,即使其方案不合理,即使中间明显存在“利益输送”的行为,也只能眼睁睁地看到自己的利益进了别人的腰包,其无奈的处境更加凸显出其弱势的一面来。
股权激励的作用无须怀疑,但如果操作不当,则定然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就像伊利股份与海南海药一样,高管因为股权激励而受益,中小投资者却因之受伤。并且,由于公司披露了亏损的年报,对其股价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目前市场信心极度疲弱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笔者以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无可厚非,但应该注意到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否则,如果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伤的闹剧总是上演,上市公司的利益、所有股东的利益又如何能够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