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鉴赏(十八)


 

毛泽东诗词鉴赏(十八)

刘咏梅

 

《毛泽东诗词鉴赏》原主编:藏克家

副主编:蔡清富  李捷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8《教学评建月报》

主编:刘咏梅  

时间:2008324日星期一

地点:实验楼三楼评建办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410131

 

招生代码:4755

 

 

联系电话:13755025437

 

 

武装暴动的礼赞(二)

 

--读《西江月·秋收起义》

莫文征

 

 

这首词给我最强烈的印象是,字里行间所流溢出来的磅礴的神气。有无神气,这是一首诗词成败的关键。明代诗家谢榛认为:“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神气之宏大。这宏大,不是象寻常所见的那样表现在词语的夸张和概括之抽象上,而是表现在诗作的取材和运思上。这样博大纷繁的题材,靠短短八行要讲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讲些什么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呢?这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典型化创作方法的指导,更需要作者艰苦而有成效的遴选与运作。在这方面,作者为我们树立了范例:从纷繁的事件中,他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旗号”为主要意象,鲜明而且内涵丰富,这样有力而准确的提纯,表现了作者诗思的敏锐和匠心。在运思上,按一般情况,免不了要从这场革命的寄情、意义上去引发,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采用叙事体从“旗号”的竖立写到暴动为止。而且把一场惊动地的斗争烈军写成如此平常,仿佛讲一件普通的事情,这需要有很高的视点才能做到,表现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的胆略和气魄。词不达意作自首至尾气通达流畅,没有节外生枝,也没有隐讳跳跃,流畅的思路与圆熟的文字本身就能令读者产生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的印象。如处处拘泥于事实、字字生怕片面,是难以达到这样和谐的效果的。

 

强烈的时代感,也是这首词的特点。这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所反映的事件本身是特定的时代产物,而作者又是把笔触直接对准了事件,自然会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因为事件是那个时代的热点;其次,作者所应用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赋、比、兴”中的赋体, 不仅写实,而且叙事的成份也较多,使作品在展示散文美中显示诗美。娓娓叙来,似乎十分平凡,但却可以从平淡中贪图到事件的突兀、感情的波涛和时代的脉博。整首词未用一个典故,而且除个别词语外,均为比较通俗的语言,差不多人人看得懂,读起来也听得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感性。叙述方式应属第三人称,但读来有一种明显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仿佛含有第一人称意味,可见作品包容了广大革命者的意愿,也熔铸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时,既可能抱欣赏态度,也可以产生参与意识。如果过分追求词踬意深,情形将不会是现在的样子。如果认为这首词写得较浅,但这浅不是肤浅的浅,而是深入浅出的浅,可谓“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胡应麟《诗薮》)。

 

在章节的应用上,也有其独特之处。《西江月》词牌,一般每半阕二、三、四句成韵,这首《秋收起义》却不然,虽每半阕二、三句仍押韵,但第四句却未与二、三句同韵,作者吟诗一句谨严,为什么如此处理?看来未必是疏忽:首先,上下半阕末字“进、动”二字,虽未与各自的二、三句末字成韵,但此二字却押韵,这叫隔阕押韵,自有其韵味所在;其次,“进、动”二字按普通话读音并不同韵 ,但按湖南方言读音则同韵 ,按言方押韵,使其更有起义地的色彩,这大约是作者的本意;还有,“进、动”二字均为去声,那读音短而实,有“如击土木厂”之妙(江永《音学辨微》),响亮而有力度。那么,是不是作者故意让第四句不押韵呢?我认为也不是,恐怕更可能是信手写来,又不愿因韵伤意吧。

 

作品风格常常是作者风格的再现。作者的诗词虽也有写景、咏物、抒情之分,但作为革命领袖,他的作品自然以表现政治内容为主,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也是一道政治诗,即使言志也是言革命者之志——“秋收起义”的礼赞。

199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