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鉴赏(十七)
刘咏梅
《毛泽东诗词鉴赏》原主编:藏克家
副主编:蔡清富 李捷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8年《教学评建月报》
主编:刘咏梅
时间:2008年3月24日星期一
地点:实验楼三楼评建办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410131
招生代码:4755
联系电话:13755025437
武装暴动的礼赞(一)
--读《西江月·秋收起义》
莫文征
中国的诗歌传统认为“诗言志,歌永志”(《虞书》)。所谓“志”,当指志向,但也有更广的含义,《论语》就认为志即“心之所之也”;《礼记》则认为志即“意识也”。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写的虽是一个具体事件,但字里行间却表现着对革命的赞美,和由这赞美所体现出来的革命襟怀,因而是一首言“志”之作。
秋收起义,这是中国革命早期的伟大事件。1927年,由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叛变和镇压,使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于当年在汉口召开了历史上有名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武装反搞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随后,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省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纷纷起义。毛泽东在湖南东北部和江西西北部领导安源工人、湖南、江西的农民和一部分北伐军,成立了一支工农革命军。同年9月9日举行了武装起义,就是秋收起义,也叫秋收暴动。经过激战,起义部队于19日在浏阳文家市会合,向湖南、江西边界的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首词所写的就是这一革命壮举。不过,这不是描写其全过程,只是写这支工农革命军的成立,并从江西开向湖南的史实。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二句交代这支队伍的名称和旗帜,其中的“斧头”应为“锤子”,镰刀锤子为党的旗徽,象征着工农联盟和共产主义。因为这去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为第一支革命军队,所以用两句来突出其特征和性质“匡庐”指江西庐山,此语原来曾作“修铜”,即江西的修水、铜鼓两县名,在该省西北部毗邻湖南东北部。部队不在江西停留,一则为摆脱敌人纠缠,二则起义地原定在湖南东部。作者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曾重点分析了那里阶级斗争的形势,科学论断这一带为革命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队伍后来就在这一带举行了起义,震撼了当时的军阀统治者。“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讲的是当时阶级矛盾状况。在旧中国的农村,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地主了介级是封建主义的代表,他们对农民的残酷压榨,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首先完成以推翻地主阶级为代表(包括官司僚资产阶级)的封建主义势力统治的民主革命,土地革命属于这一范畴。这两个对偶句,扼要地提示了这一农村阶级矛盾尖锐的程序。由于有这一社会基础,突出了土地革命的紧迫性。“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为点题之句,“暮云”当指日暮之云,起义当然未必都在黄昏,但黄昏和晚上农民比较容易聚集,便于兴事。其次,用“暮云”二字极好地点出起义年月那咱“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的凝重、激越、悲壮的氛围。“暮”字还有“将尽”之意,意味着旧生活之将尽,当然也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一个“暮”字用得极妙,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语)。至于“愁”字,我认为它表现了处于地主压迫下的农民的心态,农民辛苦一年,好容易盼到了秋收,本来应该兴高采烈,但成熟的稻谷打下来交了租之后将所剩无几,造这剩下的一点粮食又怎样熬过这漫垂的冬季,想到这些怎不叫人犯愁!正因为广大农民处于这生活的窘迫之中,对他们来说,走向革命就是合乎情理的了。这句的“愁”与下句的“暴动”是因果关系,由于这社会性的受压迫的“愁”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会形成革命的“暴动”是因果关系,由于这社会性的受压迫的“愁”,不仅是灾难性的,而且是世代绵延下来的,积之愈久,暴之愈烈。所以下句以“霹雳”二字来形容革命的暴动,说它象霹雳一样惊世骇俗,因为中国封建势力历史悠久,根基深厚,没有象霹雳一样暴烈的革命是难以摧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