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苦禅先生家吃年饭


                   在李苦禅先生家吃年饭
                                                    作者:傅以新

     春节到了,不由得又忆起40多年前在李苦禅先生家吃年饭。

     那是1962年春节,我们几个未回家过年的学生去给苦老拜年。苦老正在家中画鹰,他一边泼墨, 一边与我们聊天,问每个人的境况。同去的还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谈话中苦老知道他因困难没有回山东老家,立即叫儿子李燕:“燕儿,拿钱!让他买票回家去看父母!”豪爽任侠、济危救困是苦老的一贯作风。他知道学校寒假期间每日只开早晚两顿饭,执意留我们在家中吃饭。那时三年困难阴云未过,粮油肉蛋都是定量供应,而且少得可怜。苦老、师母、李燕和两个妹妹,加上我们几个,吃饭的人几乎多了一倍。我们吃的很“小心”,苦老看我们拘束,反复督促我们挟菜、添饭。这餐年饭吃的什么已经完全忘记,只有苦老慈爱的音容永远留存在脑海中。

     苦老不仅关爱学生,同时也敬爱师长。1963年,林风眠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林风眠早年留学于法国,归国后26岁时就当上杭州艺专的校长,苦老年轻时就是在他门下任教授。林风眠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求超越社会功利的永恒审美价值,艺术宗旨是融合中西,在孤寂中执著地探索。解放后,他的艺术主张常遭批判,被指为形式主义和情调不健康。1951年杭州艺专被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他被迫辞职,移居上海。情况一直到六十年代初才有了一些好转,他成为上海市政协委员,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然而未几,文革开始,他以“日特”嫌疑被抓入狱四年,这当然是后话了。

      63年的展览,仍然引起很大争论,有批评林风眠的艺术不伦不类的,也有批评他思想、情调不健康的,… 这时李苦禅先生亮相了,他带着学生,一圈一圈地在展厅中讲解,从林风眠的人品讲到他的艺术,讲解中,但凡提到林风眠的名字,他都称为“校长”和“老师”,充满了尊敬和热爱之情。他不时回答学生和周围参观者的的提问。他与林风眠都是学西画出身,林风眠走中西融合之路,而他则回归了中国传统花鸟画。尽管如此,他仍坚决地认为林风眠的艺术道路会给今天的中国画提供有益的启示。有位学生问:《鹭鸶》线条流利光滑,与传统中国画用笔迥异,好在哪里?苦老答:国画线条讲究质感,更讲究情感,林校长的线条把鹭鸶的纯洁和扇翅欲飞的动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又有人问:林风眠的画就好像是在宣纸上画水粉,这还能叫国画吗?苦老说:林校长一贯主张中西艺术融合,这是很多成功的画家都在做的,只不过林校长更明确而已,称不称国画并不重要,关键是他的画美,美就会在美术史上站得住。

     苦老的讲解和引导使我读懂了林风眠画中的美,读懂了他的情感,影响了我在山水画创作中对光影的追求。

     苦老秉性质朴,艺术充满灵气,唯对政治没有“悟性”。 文革前他的一幅《荷花翠鸟》得了大奖,负责报导的采访者极力启发引导他从政治方面谈创作构思,他却说:没有什么构思,我认为这样画美,就把它画出来了。
我想,学习苦老的艺术,必须先学他的做人。      


                  原载:北京商报 <书画名人堂>         2 00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