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月下旬,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将陆续实行免费开放。
各地博物馆陆续响应,但先后都发生了类似的问题。
福建一家博物馆率先响应,可是,免费开放不过几天,馆内部分文物被如潮涌进来的一些参观者损坏。情急之下,馆方只得紧急闭馆,将免费之门暂时又关了起来。同样的尴尬事在去年“5·18世界博物馆日”里在山西博物馆也发生过。免费开放的山西博物院人满为患,博物院简介被哄抢一空,卫生间里的洗手液、装卫生纸的不锈钢盒子被参观者顺手牵羊……短短开放日,山博“遍体鳞伤”。
去年11月7日,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第二天,游客蜂拥而至,原定每日限入5000人的省博不得不一再超标,一天放进了1万人。万人一起进馆参观,场面混乱,已经对场馆设施造成了损坏,综合陈列大楼内的五六个厕所冲水器被用坏,数万份简历、卷纸、洗手液被拿用一空。万人进馆“挤瘫”了博物馆,7日下午,省博物馆宣布,近日将闭馆检修。
有人每天在博物馆散步、乘凉
……
这些现象,该引起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和反思呢?
不知道每个博物馆馆长在做出决定前,当决定要响应国家要求免费开馆之前,有没有想过决策风险呢?有没有做出管理防范呢?有没有思考,免费开馆可能会面对的风险是什么?我们如何预防?如何管理?如果这些风险发生了,如何应急呢?有没有做出充分的应对措施?
企业中,我们也经常看到类似的现象,朝令夕改,为什么?
很多制度出台前,没有充分地思考和风险分析,结果发生了一些自己没有预料的情形,所以只好再废掉,重新修正,结果造成员工怨声一片。
原因何在呢?
当需要决策时,我们是如何策的呢?
一个理性的决策流程大致如下:
1、决策目的:为什么要做出这个决策
2、决策标准:做出这个决策要考虑哪些要素
3、备选方案: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方案
4、决策风险:做出了这个决策,我们会面对什么风险?如何管理?如何预防?如何应急?
以上每个问题,我们思考过吗?我们做到了吗?
其中,决策的成败最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大家往往最容易忽略的也是最后一步!
当我们没考虑过这些时,决策就难免有拍脑袋的成份。结果,管理者就只能到处救火,总在收搭残局……。
理性决策应该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必须学习的工具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