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碎还是瓦全第三
《贞观长歌》也演绎了一出“卧薪尝胆”的悲壮剧。颉利可汗率领20万大军攻打长安,太宗李世民奋力抵抗。然而,敌我力量悬殊太大了,看来,是必败无疑了。这时,朝臣们也自然分成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的理由是,颉利是非正义战争,大唐打的是正义战争,王者之师,焉有不胜之理?主和派的理论是,颉利有备而来,彪悍善射,一个顶俩,打仗毕竟打的是实力,不是“是非”。
主和派的滥觞者是范兴,一个临阵提拔起来的兵部侍郎。可是,他和颉利有过交手,知己知彼,所以,才能有如此洞察之力,才不会把大唐送到这场本来绝对不可能赢的战争里去。范兴的做法是,把国库里的金银财宝全部(不是部分)送给颉利求和,颉利当然不在乎这些珠宝,可是,这样可以瓦解颉利的同盟军们,是士兵们丧失斗志。是啊,大老远的来,不就是为了这些钱财么?现在,不用流血,就能得到,何乐而不为呢?何况,颉利对于他的盟友也不是什么安全因素,兔死狗烹的伎俩,颉利也不是不知道。
果然,此法甚为有效,李世民不战而退敌,范兴功莫大焉。然而,当皇上要嘉奖范兴的时候,范兴说出了一番沉痛之言,这是范兴的远见卓识之处,连李世民都不得不佩服,杨树民自然也是五体投地了。
从来投降派都是不能得到国人的原谅的,即使国人大都是“群氓”,并不知道朝中大事,但是,他们只有一个朴素的真理,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是,如果让他们做了亡国奴了,他们又要骂主战派的无能了。范兴认为,人民的这种不敢受辱的气节十分可以宝贵,这是日后振兴大唐的财富。所以,非但不能奖励我这个“卖国贼”,相反,还要惩罚我,贬谪我,这样才能以谢国人。只要你皇上理解我范兴,我就是背一个卖国贼的罪名,也是值得的。
范兴是个粗人,可是,也知道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会卧薪尝胆。看来,越王勾践发明的“卧薪尝胆”应该申请专利了,因为,她使多少帝王将相成就了一番伟业啊。大丈夫,能屈能伸。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种气节。可是,先碎了玉,保全了瓦,更是一种智慧。历史已经证明,历史名采纳了范兴的珠宝求和的方针是英明正确的。可是,历史不能证明此后的秦桧、李鸿章的求和是正确的。因为,历史从来都是一种偶然,众多的偶然这才组成了历史的必然。不是“因为”正确,才有“所以”的不错,而是“所以”对,才反正了“因为”的正确。现代企业家知道:我只看结果。这就对了。过程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人们看到的只是,结果。
在即将空库送礼的前夜,李世民和史官岑文本谈话,要岑文本不要记录这个丧权辱国的计划了。可是,岑文本不答应,抗旨、杀头,也不答应。李世民没有办法。因为,即使杀了岑文本,还会有李文本张文本出来,这是史官的传统,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一种职业荣耀,前面有着太多可歌可泣的秉笔直书的史官了,他们以生命组成了一道钢铁长城,即使天子,有时候也奈何不得。李世民侥幸保住了大唐的江山,那么,这一出送礼求和(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卖国求荣了),也就成为卧薪尝胆一样的佳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