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珠海市日前“暂停一切形式的户口迁入”。除了暂停购房入户外,其他如夫妻、父母、子女投靠入户,大中专毕业生入户,暂住人口入户等所有户籍迁入都暂时停止。珠海市公安户政部门、人事部门对此消息予以了确认,但对于暂停原因、“解冻”时间等,均不予回应。
看了记者罗列的珠海市的户籍政策,其实寻常得很,与其他大中城市相比,可以说毫无“激进”之处。但是,即便如此,随着珠海12年免费教育、全民医保、老年人免费乘车等民生政策的实行,大规模增加的人口势必带来巨大的公共财政压力。一位“局级官员”评论说:这应是政府决定停止购房入户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报道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当然,在网上说好话的并不多。不过,平心而论,珠海市政府“暂停”的决定,还是可以理解的。试想,就是12年免费教育这一项,比其他城市,至少是大部分城市,孩子受教育的期限就多了3年。若没有限制,公共财政支出马上就会出现问题。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人往高处走,如果没有任何“门槛”,少数“民生政策”更好的城市,就会导致大量人潮的涌来,这是以一个城市自身之财力、物力难以低档的。此前,东北有城市在一个区实行户籍完全放开的试验,结果是迁来了一大批老弱病残,他们上了户口,就可以开始“吃低保”,结果当然是紧急叫停。
中国的很多社会福利政策(广义的)名义上是属地管理,实际上是“属户口”管理,这是户籍制度不得人心的最重要的原因。于是乎,很多人就嚷嚷着要取消户口,使出三十六计中的“釜底抽薪”之计。这样朴素的阶级感情是可以理解的,要让全中国所有的老百姓享受一律平等的“国民待遇”,但在政策实施上却是不可行的,因为目前的现状是,如果把户口制度比作是一棵大树的树干,这些社会福利政策现在就像长在这颗大树上的枝枝杈杈。如果把大树放倒,痛快是痛快,但树上的枝杈也难以存活。所以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先把这些枝杈扦插到地上成活,然后那个树干恐怕也就不碍事了。这在社会政策的理论中称为“路径依赖”和“渐进主义”。
所以,嚷嚷要取消户口到头来终究不过是一场“秀”——难道取消了户口,中国农民就“不农民”了?到那时,还是会有新的“门槛”出来。所以,要是脚踏实地做“民生政策”的话,就应该尽早改革我们的福利政策,使之真正地做到属地管理,而非“属户口”管理。一个人在哪里工作和生活,其福利待遇就应该与当地居民取齐。理由是一个人在这里工作,就意味着作贡献,地方财政就有其创造的一份。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在公共财政上可能就要作出调整。假设这个人来自西部不发达地区,其可能享受一定的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但是这个人现在来到东部沿海地区,在这里工作,并且作贡献。在原住地其名份之下的转移支付就可以考虑免除了。当然不是把这份转移支付转到东部沿海某地,但是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减免东部沿海的税收上缴来达到目的。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城市化之路,而现在不能带家小的劳动力转移并非真正的城市化,真正的城市化应该把被赡养人口计算在内。
至于“购房入户”政策,其实是一项很糟糕的政策。因为这显然是对原居民的社会排斥。实行这样政策的城市,都把相当一部分本地居民给排斥到城乡结合部了。城市的第一功能是生活而不是“国际化”,我们的政策本末倒置了。
看了记者罗列的珠海市的户籍政策,其实寻常得很,与其他大中城市相比,可以说毫无“激进”之处。但是,即便如此,随着珠海12年免费教育、全民医保、老年人免费乘车等民生政策的实行,大规模增加的人口势必带来巨大的公共财政压力。一位“局级官员”评论说:这应是政府决定停止购房入户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报道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当然,在网上说好话的并不多。不过,平心而论,珠海市政府“暂停”的决定,还是可以理解的。试想,就是12年免费教育这一项,比其他城市,至少是大部分城市,孩子受教育的期限就多了3年。若没有限制,公共财政支出马上就会出现问题。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人往高处走,如果没有任何“门槛”,少数“民生政策”更好的城市,就会导致大量人潮的涌来,这是以一个城市自身之财力、物力难以低档的。此前,东北有城市在一个区实行户籍完全放开的试验,结果是迁来了一大批老弱病残,他们上了户口,就可以开始“吃低保”,结果当然是紧急叫停。
中国的很多社会福利政策(广义的)名义上是属地管理,实际上是“属户口”管理,这是户籍制度不得人心的最重要的原因。于是乎,很多人就嚷嚷着要取消户口,使出三十六计中的“釜底抽薪”之计。这样朴素的阶级感情是可以理解的,要让全中国所有的老百姓享受一律平等的“国民待遇”,但在政策实施上却是不可行的,因为目前的现状是,如果把户口制度比作是一棵大树的树干,这些社会福利政策现在就像长在这颗大树上的枝枝杈杈。如果把大树放倒,痛快是痛快,但树上的枝杈也难以存活。所以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先把这些枝杈扦插到地上成活,然后那个树干恐怕也就不碍事了。这在社会政策的理论中称为“路径依赖”和“渐进主义”。
所以,嚷嚷要取消户口到头来终究不过是一场“秀”——难道取消了户口,中国农民就“不农民”了?到那时,还是会有新的“门槛”出来。所以,要是脚踏实地做“民生政策”的话,就应该尽早改革我们的福利政策,使之真正地做到属地管理,而非“属户口”管理。一个人在哪里工作和生活,其福利待遇就应该与当地居民取齐。理由是一个人在这里工作,就意味着作贡献,地方财政就有其创造的一份。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在公共财政上可能就要作出调整。假设这个人来自西部不发达地区,其可能享受一定的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但是这个人现在来到东部沿海地区,在这里工作,并且作贡献。在原住地其名份之下的转移支付就可以考虑免除了。当然不是把这份转移支付转到东部沿海某地,但是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减免东部沿海的税收上缴来达到目的。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城市化之路,而现在不能带家小的劳动力转移并非真正的城市化,真正的城市化应该把被赡养人口计算在内。
至于“购房入户”政策,其实是一项很糟糕的政策。因为这显然是对原居民的社会排斥。实行这样政策的城市,都把相当一部分本地居民给排斥到城乡结合部了。城市的第一功能是生活而不是“国际化”,我们的政策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