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颐和园,那是我们国家最著名的园林公园,很著名;可《颐和园》,就不是公园了,而是一部故事片,娄烨的作品。我曾经看过他更早的一部影片《苏州河》,是周迅主演的。讲一个在上海苏州河边长大的女孩子的生活,故事太零乱,画面也太跳跃,好像是纪实风格,又没有纪实影片的自然和朴实,不过,它表现底层市的生活的主题还是很吸引我的。也是通过这部影片,我记住了娄烨。
带着对娄烨的个性化作品的关注,我又看了他的近作《颐和园》。影片一开始就展示出了他那纪实风格的路子。中朝边境中方一侧的图门市,我不太熟悉,可我对那个时代太熟悉了。1987年,故事刚开始,女主角余红,收到了北京一所虚构的大学—北清大学的入学通知书,而那一年,我正好在北京。不过,余红到大学报到的时候,我已经离开北京的大学了。她是初秋时入学的,我是盛夏来临前毕业的。她从东北到了北京,我从北京回了西北。正因为在京求学年代的接近,所以,我对影片中说的故事,和那个时候大学校园的环境,大学教室的样子,宿舍楼的风格和宿舍里的景象,以及同学们的穿着打扮、兴趣爱好、言谈举止等,可以说太熟悉了。也因为熟悉,我在对影片中的故事和影片中的人,做着重评论的时候,我先要说说影片给我们营造的那个时代的大学气氛和塑造的大学生,这一切都太真实了,真实得让我感到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里。我一边看影片,一边被它的场景和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道具所吸引,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仅仅这一点,我觉得看这部影片就很值!
也许很多人都对这样的大学环境和大学生不陌生吧:风景如画的校园里,穿着白色的连衣裙、长发飘飘的女大学生,手里抱着几本书,高傲地走在校园里。因为她太旁若无人了,以至于看天多于看地,这么像是在天上飘着走的结果,是碰上了地上的人,一个帅气的男大学生。于是,一段浪漫的爱情童话就开始了。这是谁给我们讲的爱情故事呢?琼瑶女士。人,往往就是这样,把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想得非常美好。琼瑶女士之所以把大学表现得那么理想和那么完美,是因为她没有上过大学的缘故,这对她来说,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就像琼瑶有过婚姻的体验,就把太多的婆婆说成了恶婆婆一样;如果她上了大学,再写出来的大学,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浪漫的气息了。换个角度来说,她去过的大学,也许都是台湾的大学吧,她不了解我们大陆的大学了,也因此,她给我们说的大学,我怎么看都更像是一幅画。
也有大陆本地人给我们说过大陆的大学,其中之一,就是上影厂的女导演史蜀君,她给我们讲述了《女大学生宿舍》的故事。她说的,是七十年代末,刚恢复高考时的大学生。一来,那时候的大学生和八十年代后期的大学生已经不一样了;二来,她的视角还沿用的是在这之前不长的时候,那种说教的思维,她极力刻画的是理想化的女大学生。我八十年代初,还在西安读过一所大学,我上学的时候,七十年代末的那几届学生都还没有毕业,也因此,我对那个时候的大学生也有一些了解。我觉得《女大学生宿舍》这部影片太幼稚了,把女大学生表现得也太单纯了,不要情不要爱的,像是《红灯记》里的铁梅上了大学。也因此,这种作品是不会有什么生命力的,过了那个特定的时段,就没人再感兴趣了。
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永恒的文学艺术作品,虽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吻合人性。就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故事,不管哪国人和哪代人看来,都会想到身边的人和事一样。人性的东西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共通的。有些人名为作家、身为导演,可是,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要把人改造成自己做不到的那个样子;其结果,由于太空太高,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多的美感。
这部《颐和园》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对人的描写,对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的描写,对人的感情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描写,都非常地细致。也因此,我喜欢这种用心拍成的影片。影片很长,也讲了很多个大大小小的故事,那么,它主要给我们说了些什么呢?
首先,我要说一下片名。有人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可能会觉得导演跑了题。影片中是有几个像是公园的镜头,但并不明确就是颐和园。只是我们会想了,那种大水面,别的公园很少有,完全是皇家园林的气派,那应该就是片子的标题点的颐和园了。可是,除了影片中的一对男女,在湖面的边上转了转,在湖面的中间划划船之外,在这个园子里,并没有发生什么故事呀!它和这部影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到了一种关系,因为我去过颐和园很多次。这个园子的最大特点就是丰富,树种多得看不过来,花草多得认不过来,春夏秋冬变化万千,各有各的风景,各有各的色彩;园子太大,也太美,园子太丰富。也太神秘,让人看不够,也让人想不透。这种感觉说的是一个园子,可太像人生的一个领域了,那就是爱情领域。这座园子是那么地美好,那么地丰富,那么地令人神往,那么地让人留连忘返;可一圈看下来,漂亮是漂亮,精致是精致,又能带走多少呢?又能看透多少呢?正是这种欲罢不能的魅力,正是这种神秘莫测的魅力,吸引着有可能的人,一次次地往园子里跑。有人出了园子可能会说,非常好,很精彩;也有人出来之后,可能会说,没什么,去不去都无所谓。园子是这样,爱情不也是这样吗?所以,你想知道爱情的魅力,就到颐和园里去看一看吧!在颐和园里,你看到了什么;在爱情的王国里,你也能感到什么。
影片《颐和园》要给我们讲的,就是像颐和园一样丰富多彩,又变幻莫测的爱情故事。概括起来说,主要讲了五个男人和五个女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既是单线的又是交织的;他们的爱情,既是含蓄的又是火辣的;他们的表现,真真假假的又如饥似渴的;他们的出场,匆匆忙忙地,又不乏大胆赤祼的。正是因为这种丰富和火辣,这种浓烈和炽热,让我们看了影片后,像是喝了一杯又浓又醇的酒,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是被感动的吗?是被刺激的吗?是被诱惑的吗?是被引导的吗?都是,又都不是。更准确地说,是这些感觉的混合。
故事中的五男:一个是余红深爱着的男主角,郭晓冬饰演的周伟;一个是在德国柏林留学,中途回国看望女朋友李缇的留学生若古;一个是余红在没上大学之前的男朋友晓军;一个是余红在大学毕业之后,爱上的有妇之夫王波;还有一个是余红的年轻追求者吴刚。五个男人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素质,也各有各的爱情观。
周伟是大众情人型的。故事里的一个小伙子对余红说:周伟这样的,班里的很多女生都等着和他上床呢。这样的男人,不管在哪儿,都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因为,他希望有很多姑娘爱他,实际上也确实会有很多姑娘爱他;这就比那些自己没有魅力,却很喜欢女人或是自己很有魅力,但却不喜欢女人的男人要得意多了。周伟是个花花公子,他在和余红热恋的时候,也没有忘了把一个并没有余红漂亮,但却比余红更新鲜的女生,带到宿舍里;离开大学后,他不管在哪儿,都不会停止他那与生俱来的风流的。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周伟都和余红的好朋友李缇打得火热;他刚回国,又和一个叫莎莎的姑娘搞上了。这样的男人,对哪个女人都不会太认真,但是,有很多的女人却会对他很认真。余红偶然遇到了车祸,在这危急关头,她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远在德国的周伟。而余红这样的心思,还不算是最痴情的。李缇表面上是不露声色的,心里却是火烧火燎的。周伟在德国给了李缇几次她渴望之极的性爱之后,要回国了,可这时,李缇已经被这个功夫太好的男人完全俘虏了,她已经不能没有这个男人了;看到心爱的男人就要离去,她犹如烈焰焚身,她当着周伟的面,从高楼上反落下去。没有了她最爱的男人,她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不过,想爱这号男人的女人,可要想明白了:周伟这样的大众情人,他不会完全属于任何一个女人的。
若古本身不是这个故事发生的主场-北清大学的学生,他是到这个大学里来看她的女友李缇的。小伙子很有才,外表却不是很英俊,挺老实相的。像李缇这样的女孩子,可能会把他当成男朋友,因为给朋友、亲戚和家人说起有这样一个男友的时候,姑娘会觉得挺自豪的。找了个留学生,不管他长什么样,都有两个希望:一是有可能随男友到外国去,那个时候的中国还不像现在,正是看到了别人太好而自己又差得太远的时候;二是男友可能挣来大钱。这两点都很让人羡慕。怎奈,人再有才、再有财,并不自然决定他的风情也同样高。李缇就是这样的感受。若古有很多优点,周伟没有;可周伟有一套绝活,若古却没有。那就是花功,那是女人表面上说无所谓,实际上最想要的东西。周伟因此彻底征服了李缇,李缇为他自尽了。到了这个时候,若古这个书呆子还是没想明白。周伟问他是不是爱过李缇,他都不能明确回答。若古是一个对书的了解多于对女人的了解的男人。想找这类男人的女人,可要想清楚了:他擅长的是不是你想要的。
第三个男人是影片中第一个出场的,一个在图门做邮递员的小伙子。应该说,如果一个姑娘心气不特别高的话,找这样的男人很实惠:工作很稳定,人长得也很帅,花心不重,对感情倒看得很重;不过,他的文化素质和情趣爱好差了点。也正因为这一点,让不喜欢过稳定生活的余红不满意了。余红跟着父亲在图门一个小杂货店里看门面的时候,对这样的小伙子还是很有好感的:这小伙子一来,她就情不自禁地抱住了他;临上大学前,她也完全把自己给了他。当时,两个青春的身体,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急急地就在一排矮房子后面的草丛里爱上了。可是,当余红碰到周伟之后,她对晓军的感觉就淡了许多;因为周伟不但有晓军的功夫,而且还有晓军没有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情趣。也因此,当余红上了大二,晓军到大学里来找她的时候,尝到了更甜的余红,就对他这不太甜的人,不太感兴趣了。之后,余红虽然在中途辍学,和晓军一起回了图门老家;可这时的余红,已经不是原来的眼光和感受了。晓军的庙太小,留不住她这个大和尚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追求,让余红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男人。
第四个男人是王波,一个有老婆有家的男人。他和余红是在深圳的卡拉OK厅里认识的,余红是单身,他是家身,刚认识,很新鲜,都有些不顾一切,两人一起到了武汉。可是,王波只想和余红干男女的事,可不想娶余红这样在他看来并不本份的女人做老婆。男人经常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想和正经的女人做夫妻;另一方面,又想和放荡的女人做情人。王波的情场分寸掌握得特别好,家是家,外是外。正因为这样,当他听说余红出了车祸的时候,他那原有的甜言蜜语和激情似火,顷刻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又不是自己的老婆,不过是一个滥情的女人,何必那么认真呢?她出车祸了,也不知大小,自己又跑去干什么呢?万一跑去了,余红死了,他还要善后呢;万一去了,余红残了,他还要伺候呢。王波这号人,从来就没有想过,对家外的女人要承担什么责任,他要的只是她们的身体。
第五个男人是吴刚,一个和余红在同一个单位里,做收发室工作的外来打工者。小伙子学历不高,收入也不会高,在单位里,没什么地位。可小伙子对余红挺真心的,更难得的是,他知道余红和他交往的时候,还和王波这样的有妇之夫来往着,可他不计较,他明确地给余红说:我不想了解你的过去,我也不在乎你的过去。也许在他看来,他这样的蓝领身份,能找一个白领的妻子,让自己真正过上城里人那种中等档次的生活,梦想就实现了;至于其它,他就考虑不了那么多了。余红也不是说不爱这个男人,但是,这时的余红和大学生的时候,已经不一样了,她不会不顾一切地只要情了。她知道自己对这个朴实健壮的乡下小伙子是有好感的,她也知道收发室的职业不会有太高的收入。用不着多想,她就给吴刚表态了:一个人穷倒还不觉得什么;如果两个人在一起,过苦日子的话,时间长了,就会心生怨恨的。她想,到那个时候,再想回头,可就不容易了,还是早做打算吧。她送给吴刚一条裤子和一封信,了了这段情缘。
片子里的五个女人也很有戏,她们的故事我在上面说五个男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已经提到了一些。
第一个女人当然是余红了。她像很多女人一样,在没有性体验的时候,把爱情更多地看成了精神恋,好象身体的行为可有可无似的;可是,初次体验之后,她们明白了,世界上还有这样好的感受,这样美妙的事情,这样让人销魂的行为,这样让人要死要活的体验。也因此,一旦开了头,越来越要,越要越不够。女人最初的羞耻心是女人的遮羞布,当有男人把女人脸上的这层薄纱扯下来之后,他们会惊讶地发现:女人是那么地强烈!那么地如饥似渴!那么地没完没了!余红也和很多女人或是男人一样,自己心里未必有多少坚贞,但却特别渴望对方坚贞。也因此,余红可以给周伟说,她和生理学课老师上床的事情,却不能忍受周伟和另一个女孩在一起吃饭的事情。体验过几个男人之后,余红的心最终锁定了周伟,她觉得这个男人才是她的最爱。可是,等到历尽了很多事情,她最终终于和周伟相逢了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专一。此时,她已经找不到大学时候和周伟在一起的那种感觉了。同样的,终于和余红重逢了的周伟,也感觉到了余红没有小姑娘的时候那么纯情了,那么对他痴情了。周伟自己又何尝不是事过境迁,无法再回到过去了呢?既然这样,那就好合好散吧!两人最终都在重庆生活,但并没有走进同一个家庭。
第二个女人就是李缇了。这姑娘没有余红漂亮,甚至有些粗相。她也像很多的女孩子一样,心理想得很多,想得很明白,脸上却表现得很少,说得也很少。她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爱上周伟了,可是,她开始极力压抑着自己的情感,直到后来周伟和余红有了矛盾,她才趁虚而入,体会到了周伟的风情。这次体验给她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后来她的男友若古想把她办到德国去,她也要带上周伟一起去。到了德国,她更是对周伟如饥似渴,欲罢不能了。她越来越爱周伟了,越来越离不开周伟了,当周伟说要回国去工作的时候,她选择了在高楼顶上冲周伟笑笑,然后身子往后一仰,从高楼坠下的方式,彻底地解脱了。到了这个时候,周伟才知道,这个早就熟悉的姑娘才是最爱自己的人。可是,一切都晚了。周伟没有大哭,可是我们看到了他眼里含着的泪。
第三个女人是余红的同班同学东东。这个姑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圆圆的娃娃脸,一身的稚气。她把余红当成了大姐姐,什么事都依赖她;为了和余红要好,她还讨好地把好吃的东西留给余红吃;甚至后来她被性成熟困扰的时候,她还要余红教她怎么自慰。这姑娘没有太多的想法,可就像民间说的那句话,傻人有傻富。她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了;回来后,找了个她爱的男人结婚了,同时也退出职场了;在花城广州成家后,她做了全职太太。她是那种表面上看来没有太多野心的姑娘,也是那种外表上看来不太漂亮的姑娘,好象性格和长相都挺平的,可是,这样的女孩子的生活之路,往往会更顺一些。
第四个女人也是余红的同班同学,叫宋萍。她出场不多,可给我们的印象却很深。一个女大学生,居然经常偷书。因为人们的印象中,坏男孩远远多于坏女孩,所以,不管是小偷还是别的什么坏事,如果发生在男人身上,人们会觉得更正常一点,而发生在女人身上,就会觉得很意外了。这种偷窃的女人,虽是少数,但是,这类女人的心态却不在少数,这种心态就是贪小。很多女人由于贪小而咬了一些别有用心的男人的鱼钩,把自己的一生都搭了进去;还有些女人由于贪小,因小失大,耽误了大事。宋萍就是后一种女人,她不顾自己女大学生的身份,把书先从图书馆里偷出来,再拿回家去。余红都知道了,别人也就不会不知道的。这样的人,不可能做什么大事,她这一生都会以这种小便宜而感到得意。她让人想起的,是给点什么吃的就摇头摆尾的狗或者猫。
第五个女人着墨也不多,她是周伟从德国回来之后,新交的一个女朋友莎莎。她像很多的女人一样,会很快爱上周伟。她也和很多的女人一样,很敏感,小心眼。周伟带着她和同事们一起吃饭,本来挺好的,她也挺高兴的;突然,余红的同班女同学朱炜出现了。周伟倒不是对朱炜感兴趣,而是他知道朱炜或许知道余红的现状。周伟情不自禁地和朱炜在旁边聊了很久,他们说得话,莎莎都听到了。本来周伟也许只是怀旧,未必就是不想再和莎莎交往了;但是,莎莎却要想了:还没有碰到余红呢,只是碰到了她的一个同学,说起她就那么起劲,真见到余红了,你还会想到我吗?正是这种联想和推测,让莎莎生气了。当聚会散了之后,周伟带着她回到他的住处,莎莎试探性地问了一句:今天晚上,你更想一个人呆着吧?周伟虽花过不少女人,可他并不真正了解女人,本是一句试探的话,他却当真了。莎莎当然也就没有留下来的台阶了,她走了,她彻底地走了。
这五个男人和五个女人的故事都很有意思,一部电影比一部长篇小说还要丰富和耐人寻味;再加上导演大胆地、火辣地表现那些青春男女的情与性的镜头,我们这些性情中人,这些吃着五谷杂粮生活着的人,不可能不喜欢这样的影片。至于有人说,这部影片涉及了八九年夏天的那个敏感的时期,我要说了:我对政治本身就没有太多的兴趣,在这方面的反应也很迟钝;所以,我看到了那时候的那些镜头,并没有太多的反应,我是把它当成了一种时代背景来看的。我更多地看到的和深有感触的,是我擅长的领域,那就是情和爱。
带着对娄烨的个性化作品的关注,我又看了他的近作《颐和园》。影片一开始就展示出了他那纪实风格的路子。中朝边境中方一侧的图门市,我不太熟悉,可我对那个时代太熟悉了。1987年,故事刚开始,女主角余红,收到了北京一所虚构的大学—北清大学的入学通知书,而那一年,我正好在北京。不过,余红到大学报到的时候,我已经离开北京的大学了。她是初秋时入学的,我是盛夏来临前毕业的。她从东北到了北京,我从北京回了西北。正因为在京求学年代的接近,所以,我对影片中说的故事,和那个时候大学校园的环境,大学教室的样子,宿舍楼的风格和宿舍里的景象,以及同学们的穿着打扮、兴趣爱好、言谈举止等,可以说太熟悉了。也因为熟悉,我在对影片中的故事和影片中的人,做着重评论的时候,我先要说说影片给我们营造的那个时代的大学气氛和塑造的大学生,这一切都太真实了,真实得让我感到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里。我一边看影片,一边被它的场景和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道具所吸引,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仅仅这一点,我觉得看这部影片就很值!
也许很多人都对这样的大学环境和大学生不陌生吧:风景如画的校园里,穿着白色的连衣裙、长发飘飘的女大学生,手里抱着几本书,高傲地走在校园里。因为她太旁若无人了,以至于看天多于看地,这么像是在天上飘着走的结果,是碰上了地上的人,一个帅气的男大学生。于是,一段浪漫的爱情童话就开始了。这是谁给我们讲的爱情故事呢?琼瑶女士。人,往往就是这样,把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想得非常美好。琼瑶女士之所以把大学表现得那么理想和那么完美,是因为她没有上过大学的缘故,这对她来说,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就像琼瑶有过婚姻的体验,就把太多的婆婆说成了恶婆婆一样;如果她上了大学,再写出来的大学,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浪漫的气息了。换个角度来说,她去过的大学,也许都是台湾的大学吧,她不了解我们大陆的大学了,也因此,她给我们说的大学,我怎么看都更像是一幅画。
也有大陆本地人给我们说过大陆的大学,其中之一,就是上影厂的女导演史蜀君,她给我们讲述了《女大学生宿舍》的故事。她说的,是七十年代末,刚恢复高考时的大学生。一来,那时候的大学生和八十年代后期的大学生已经不一样了;二来,她的视角还沿用的是在这之前不长的时候,那种说教的思维,她极力刻画的是理想化的女大学生。我八十年代初,还在西安读过一所大学,我上学的时候,七十年代末的那几届学生都还没有毕业,也因此,我对那个时候的大学生也有一些了解。我觉得《女大学生宿舍》这部影片太幼稚了,把女大学生表现得也太单纯了,不要情不要爱的,像是《红灯记》里的铁梅上了大学。也因此,这种作品是不会有什么生命力的,过了那个特定的时段,就没人再感兴趣了。
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永恒的文学艺术作品,虽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吻合人性。就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故事,不管哪国人和哪代人看来,都会想到身边的人和事一样。人性的东西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共通的。有些人名为作家、身为导演,可是,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要把人改造成自己做不到的那个样子;其结果,由于太空太高,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多的美感。
这部《颐和园》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对人的描写,对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的描写,对人的感情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描写,都非常地细致。也因此,我喜欢这种用心拍成的影片。影片很长,也讲了很多个大大小小的故事,那么,它主要给我们说了些什么呢?
首先,我要说一下片名。有人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可能会觉得导演跑了题。影片中是有几个像是公园的镜头,但并不明确就是颐和园。只是我们会想了,那种大水面,别的公园很少有,完全是皇家园林的气派,那应该就是片子的标题点的颐和园了。可是,除了影片中的一对男女,在湖面的边上转了转,在湖面的中间划划船之外,在这个园子里,并没有发生什么故事呀!它和这部影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到了一种关系,因为我去过颐和园很多次。这个园子的最大特点就是丰富,树种多得看不过来,花草多得认不过来,春夏秋冬变化万千,各有各的风景,各有各的色彩;园子太大,也太美,园子太丰富。也太神秘,让人看不够,也让人想不透。这种感觉说的是一个园子,可太像人生的一个领域了,那就是爱情领域。这座园子是那么地美好,那么地丰富,那么地令人神往,那么地让人留连忘返;可一圈看下来,漂亮是漂亮,精致是精致,又能带走多少呢?又能看透多少呢?正是这种欲罢不能的魅力,正是这种神秘莫测的魅力,吸引着有可能的人,一次次地往园子里跑。有人出了园子可能会说,非常好,很精彩;也有人出来之后,可能会说,没什么,去不去都无所谓。园子是这样,爱情不也是这样吗?所以,你想知道爱情的魅力,就到颐和园里去看一看吧!在颐和园里,你看到了什么;在爱情的王国里,你也能感到什么。
影片《颐和园》要给我们讲的,就是像颐和园一样丰富多彩,又变幻莫测的爱情故事。概括起来说,主要讲了五个男人和五个女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既是单线的又是交织的;他们的爱情,既是含蓄的又是火辣的;他们的表现,真真假假的又如饥似渴的;他们的出场,匆匆忙忙地,又不乏大胆赤祼的。正是因为这种丰富和火辣,这种浓烈和炽热,让我们看了影片后,像是喝了一杯又浓又醇的酒,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是被感动的吗?是被刺激的吗?是被诱惑的吗?是被引导的吗?都是,又都不是。更准确地说,是这些感觉的混合。
故事中的五男:一个是余红深爱着的男主角,郭晓冬饰演的周伟;一个是在德国柏林留学,中途回国看望女朋友李缇的留学生若古;一个是余红在没上大学之前的男朋友晓军;一个是余红在大学毕业之后,爱上的有妇之夫王波;还有一个是余红的年轻追求者吴刚。五个男人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素质,也各有各的爱情观。
周伟是大众情人型的。故事里的一个小伙子对余红说:周伟这样的,班里的很多女生都等着和他上床呢。这样的男人,不管在哪儿,都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因为,他希望有很多姑娘爱他,实际上也确实会有很多姑娘爱他;这就比那些自己没有魅力,却很喜欢女人或是自己很有魅力,但却不喜欢女人的男人要得意多了。周伟是个花花公子,他在和余红热恋的时候,也没有忘了把一个并没有余红漂亮,但却比余红更新鲜的女生,带到宿舍里;离开大学后,他不管在哪儿,都不会停止他那与生俱来的风流的。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周伟都和余红的好朋友李缇打得火热;他刚回国,又和一个叫莎莎的姑娘搞上了。这样的男人,对哪个女人都不会太认真,但是,有很多的女人却会对他很认真。余红偶然遇到了车祸,在这危急关头,她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远在德国的周伟。而余红这样的心思,还不算是最痴情的。李缇表面上是不露声色的,心里却是火烧火燎的。周伟在德国给了李缇几次她渴望之极的性爱之后,要回国了,可这时,李缇已经被这个功夫太好的男人完全俘虏了,她已经不能没有这个男人了;看到心爱的男人就要离去,她犹如烈焰焚身,她当着周伟的面,从高楼上反落下去。没有了她最爱的男人,她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不过,想爱这号男人的女人,可要想明白了:周伟这样的大众情人,他不会完全属于任何一个女人的。
若古本身不是这个故事发生的主场-北清大学的学生,他是到这个大学里来看她的女友李缇的。小伙子很有才,外表却不是很英俊,挺老实相的。像李缇这样的女孩子,可能会把他当成男朋友,因为给朋友、亲戚和家人说起有这样一个男友的时候,姑娘会觉得挺自豪的。找了个留学生,不管他长什么样,都有两个希望:一是有可能随男友到外国去,那个时候的中国还不像现在,正是看到了别人太好而自己又差得太远的时候;二是男友可能挣来大钱。这两点都很让人羡慕。怎奈,人再有才、再有财,并不自然决定他的风情也同样高。李缇就是这样的感受。若古有很多优点,周伟没有;可周伟有一套绝活,若古却没有。那就是花功,那是女人表面上说无所谓,实际上最想要的东西。周伟因此彻底征服了李缇,李缇为他自尽了。到了这个时候,若古这个书呆子还是没想明白。周伟问他是不是爱过李缇,他都不能明确回答。若古是一个对书的了解多于对女人的了解的男人。想找这类男人的女人,可要想清楚了:他擅长的是不是你想要的。
第三个男人是影片中第一个出场的,一个在图门做邮递员的小伙子。应该说,如果一个姑娘心气不特别高的话,找这样的男人很实惠:工作很稳定,人长得也很帅,花心不重,对感情倒看得很重;不过,他的文化素质和情趣爱好差了点。也正因为这一点,让不喜欢过稳定生活的余红不满意了。余红跟着父亲在图门一个小杂货店里看门面的时候,对这样的小伙子还是很有好感的:这小伙子一来,她就情不自禁地抱住了他;临上大学前,她也完全把自己给了他。当时,两个青春的身体,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急急地就在一排矮房子后面的草丛里爱上了。可是,当余红碰到周伟之后,她对晓军的感觉就淡了许多;因为周伟不但有晓军的功夫,而且还有晓军没有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情趣。也因此,当余红上了大二,晓军到大学里来找她的时候,尝到了更甜的余红,就对他这不太甜的人,不太感兴趣了。之后,余红虽然在中途辍学,和晓军一起回了图门老家;可这时的余红,已经不是原来的眼光和感受了。晓军的庙太小,留不住她这个大和尚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追求,让余红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男人。
第四个男人是王波,一个有老婆有家的男人。他和余红是在深圳的卡拉OK厅里认识的,余红是单身,他是家身,刚认识,很新鲜,都有些不顾一切,两人一起到了武汉。可是,王波只想和余红干男女的事,可不想娶余红这样在他看来并不本份的女人做老婆。男人经常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想和正经的女人做夫妻;另一方面,又想和放荡的女人做情人。王波的情场分寸掌握得特别好,家是家,外是外。正因为这样,当他听说余红出了车祸的时候,他那原有的甜言蜜语和激情似火,顷刻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又不是自己的老婆,不过是一个滥情的女人,何必那么认真呢?她出车祸了,也不知大小,自己又跑去干什么呢?万一跑去了,余红死了,他还要善后呢;万一去了,余红残了,他还要伺候呢。王波这号人,从来就没有想过,对家外的女人要承担什么责任,他要的只是她们的身体。
第五个男人是吴刚,一个和余红在同一个单位里,做收发室工作的外来打工者。小伙子学历不高,收入也不会高,在单位里,没什么地位。可小伙子对余红挺真心的,更难得的是,他知道余红和他交往的时候,还和王波这样的有妇之夫来往着,可他不计较,他明确地给余红说:我不想了解你的过去,我也不在乎你的过去。也许在他看来,他这样的蓝领身份,能找一个白领的妻子,让自己真正过上城里人那种中等档次的生活,梦想就实现了;至于其它,他就考虑不了那么多了。余红也不是说不爱这个男人,但是,这时的余红和大学生的时候,已经不一样了,她不会不顾一切地只要情了。她知道自己对这个朴实健壮的乡下小伙子是有好感的,她也知道收发室的职业不会有太高的收入。用不着多想,她就给吴刚表态了:一个人穷倒还不觉得什么;如果两个人在一起,过苦日子的话,时间长了,就会心生怨恨的。她想,到那个时候,再想回头,可就不容易了,还是早做打算吧。她送给吴刚一条裤子和一封信,了了这段情缘。
片子里的五个女人也很有戏,她们的故事我在上面说五个男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已经提到了一些。
第一个女人当然是余红了。她像很多女人一样,在没有性体验的时候,把爱情更多地看成了精神恋,好象身体的行为可有可无似的;可是,初次体验之后,她们明白了,世界上还有这样好的感受,这样美妙的事情,这样让人销魂的行为,这样让人要死要活的体验。也因此,一旦开了头,越来越要,越要越不够。女人最初的羞耻心是女人的遮羞布,当有男人把女人脸上的这层薄纱扯下来之后,他们会惊讶地发现:女人是那么地强烈!那么地如饥似渴!那么地没完没了!余红也和很多女人或是男人一样,自己心里未必有多少坚贞,但却特别渴望对方坚贞。也因此,余红可以给周伟说,她和生理学课老师上床的事情,却不能忍受周伟和另一个女孩在一起吃饭的事情。体验过几个男人之后,余红的心最终锁定了周伟,她觉得这个男人才是她的最爱。可是,等到历尽了很多事情,她最终终于和周伟相逢了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专一。此时,她已经找不到大学时候和周伟在一起的那种感觉了。同样的,终于和余红重逢了的周伟,也感觉到了余红没有小姑娘的时候那么纯情了,那么对他痴情了。周伟自己又何尝不是事过境迁,无法再回到过去了呢?既然这样,那就好合好散吧!两人最终都在重庆生活,但并没有走进同一个家庭。
第二个女人就是李缇了。这姑娘没有余红漂亮,甚至有些粗相。她也像很多的女孩子一样,心理想得很多,想得很明白,脸上却表现得很少,说得也很少。她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爱上周伟了,可是,她开始极力压抑着自己的情感,直到后来周伟和余红有了矛盾,她才趁虚而入,体会到了周伟的风情。这次体验给她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后来她的男友若古想把她办到德国去,她也要带上周伟一起去。到了德国,她更是对周伟如饥似渴,欲罢不能了。她越来越爱周伟了,越来越离不开周伟了,当周伟说要回国去工作的时候,她选择了在高楼顶上冲周伟笑笑,然后身子往后一仰,从高楼坠下的方式,彻底地解脱了。到了这个时候,周伟才知道,这个早就熟悉的姑娘才是最爱自己的人。可是,一切都晚了。周伟没有大哭,可是我们看到了他眼里含着的泪。
第三个女人是余红的同班同学东东。这个姑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圆圆的娃娃脸,一身的稚气。她把余红当成了大姐姐,什么事都依赖她;为了和余红要好,她还讨好地把好吃的东西留给余红吃;甚至后来她被性成熟困扰的时候,她还要余红教她怎么自慰。这姑娘没有太多的想法,可就像民间说的那句话,傻人有傻富。她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了;回来后,找了个她爱的男人结婚了,同时也退出职场了;在花城广州成家后,她做了全职太太。她是那种表面上看来没有太多野心的姑娘,也是那种外表上看来不太漂亮的姑娘,好象性格和长相都挺平的,可是,这样的女孩子的生活之路,往往会更顺一些。
第四个女人也是余红的同班同学,叫宋萍。她出场不多,可给我们的印象却很深。一个女大学生,居然经常偷书。因为人们的印象中,坏男孩远远多于坏女孩,所以,不管是小偷还是别的什么坏事,如果发生在男人身上,人们会觉得更正常一点,而发生在女人身上,就会觉得很意外了。这种偷窃的女人,虽是少数,但是,这类女人的心态却不在少数,这种心态就是贪小。很多女人由于贪小而咬了一些别有用心的男人的鱼钩,把自己的一生都搭了进去;还有些女人由于贪小,因小失大,耽误了大事。宋萍就是后一种女人,她不顾自己女大学生的身份,把书先从图书馆里偷出来,再拿回家去。余红都知道了,别人也就不会不知道的。这样的人,不可能做什么大事,她这一生都会以这种小便宜而感到得意。她让人想起的,是给点什么吃的就摇头摆尾的狗或者猫。
第五个女人着墨也不多,她是周伟从德国回来之后,新交的一个女朋友莎莎。她像很多的女人一样,会很快爱上周伟。她也和很多的女人一样,很敏感,小心眼。周伟带着她和同事们一起吃饭,本来挺好的,她也挺高兴的;突然,余红的同班女同学朱炜出现了。周伟倒不是对朱炜感兴趣,而是他知道朱炜或许知道余红的现状。周伟情不自禁地和朱炜在旁边聊了很久,他们说得话,莎莎都听到了。本来周伟也许只是怀旧,未必就是不想再和莎莎交往了;但是,莎莎却要想了:还没有碰到余红呢,只是碰到了她的一个同学,说起她就那么起劲,真见到余红了,你还会想到我吗?正是这种联想和推测,让莎莎生气了。当聚会散了之后,周伟带着她回到他的住处,莎莎试探性地问了一句:今天晚上,你更想一个人呆着吧?周伟虽花过不少女人,可他并不真正了解女人,本是一句试探的话,他却当真了。莎莎当然也就没有留下来的台阶了,她走了,她彻底地走了。
这五个男人和五个女人的故事都很有意思,一部电影比一部长篇小说还要丰富和耐人寻味;再加上导演大胆地、火辣地表现那些青春男女的情与性的镜头,我们这些性情中人,这些吃着五谷杂粮生活着的人,不可能不喜欢这样的影片。至于有人说,这部影片涉及了八九年夏天的那个敏感的时期,我要说了:我对政治本身就没有太多的兴趣,在这方面的反应也很迟钝;所以,我看到了那时候的那些镜头,并没有太多的反应,我是把它当成了一种时代背景来看的。我更多地看到的和深有感触的,是我擅长的领域,那就是情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