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收藏品市场潜伏灾难


警惕!收藏品市场潜伏灾难

杨从军

 

曾经,“黄白之物”并不是台面上的话题,俗!

如今,借奥运之机,黄金白银呈燎原之势,火!

笔者发现收藏品市场潜伏着巨大的灾难。

 

收藏品是医药的翻版?

自去年,收藏品突然之间跃然于人的眼前,包揽了各大传媒的广告板块,恍若06年前的医药保健品市场。细数收藏品的营销手法,无一不与医药保健品的手法雷同。

一是制造概念。

收藏品的概念多以题材为主,如主打奥运牌的(历届奥运会徽大全套、奥运鸟巢、奥运银盘等),人民币系列、邮票系列、书画系列等,大多以黄金白银作为产品的根基,顺势贵金属的增长。据统计,在去年光奥组委审批的就有2000多个奥运收藏品,再加上普通收藏品,其数得以万计。因此,产品开发和概念的好坏,对销售的好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销售手段。

建立连锁店、商场专柜、电视购物直销等是主要的销售方式。中华德铭、中视博达、成都孟虎、广东广天、武汉金永恒等都建立了连锁专卖店,并且发展迅猛。其中中视博达的电视购物加DM直投会员营销做的有声有色,号称是收藏品的领头企业(比较知名的产品:奥运鸟巢)。

三是宣传手法。

文案写法、广告脚本的创意,完全模仿医药保健品的形式,概念、恐吓、利益点、科技背书等。据检测,投放上采用连续性的轰炸。

现在,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以往乱七八糟的医药保健品广告突然之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收藏品的广告。(如清明上河图的黄金卷、毛主席手表、中国红瓷等)

收藏品的从业人员大多都是从医药保健品行业转到收藏品,形成了快速营销的基调。

 

无可避免重蹈医药的覆辙?

医药的混乱辉煌已经过去,逐渐回归理性(见文《2007营销将死?!》),再难见到06年前的一版广告打天下的时代。收藏品正处在激情燃烧的时刻,难免不回归。

一是产品的过度开发

什么是收藏?以稀为贵,以奇为贵。

看看当下,收藏品的同质化现象已经显现,成千上万件收藏品如何选择,要开发出一件新的藏品谈何容易。况且很多商人,喜欢模仿喜欢跟风,产品的独特点又如何显现。

在“稀”上,都称限量,限量3万套,限量2万套……很多消费者都反映,这叫限量么?!况且明里是限量,保不齐根本就是不限量。

单从产品上,笔者认为就已经违反了行业的本质。

二是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行业里有句话,“收藏品都不是卖给懂收藏的,是卖给不懂收藏的人”,都是拿“升值”作为忽悠的主题。

上一次当容易,再让别人上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媒体的教育,消费者自己的感受,不出两年,普通老百姓都会成为收藏行业的专家,他们都会深知这里面的弯弯绕。(《我们都快死了》里就举过一个消费者曾指导怎么做产品手册的例子)

尤其是很多商家,看看电视里的“X总”唾沫横飞在介绍收藏品,恶俗的形象和营销手段加速着使消费者的信任感消失殆尽。

从宣传上,都在做着竭泽而渔的勾当。

三是贵金属迟早会低迷

物极必反,整个宇宙是一个矛盾体,去年股市持续走高,免不了今年的狂跌,包括房地产。贵金属价格的持续攀升,大力影响着收藏品市场的火爆。

现在大多收藏品都是以贵金属做为基础的,一旦贵金属跌了,想想买了很多贵金属收藏品消费者的恐慌和即将入市的消费者会是什么反映?!

从材质上,过度依赖贵金属。

四是政府的管控

从混乱到有序,只是时间的长短。医药保健品从98年左右开始,到0708经历了大约10年的时间,针对医药保健品的相关政策从无到有,直至规范,特别是去年相关医药法规的出台,使医药市场更加有序。

收藏品市场亦如此,08年有奥运相关藏品可做,奥运过后以目前收藏品的热度,必将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从政策上,市场有序化是早晚的事。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不为头顶浇水,只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欢迎探讨:杨从军[email protected]

 

我们要改变的还有很多

根据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一到两家企业垄断的格局,目前收藏品市场异常火爆,寡头局面尚未形成,在未来必将形成收藏品领域的响亮品牌,这是市场机会。

并且在营销上,我们还可以做很多很多的改变,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医药保健品。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本质,需要在抓住营销本质的基础上做有效营销。比如产品的开发、概念的设计、传播和销售方式等等。

否则,收藏品市场的灾难将会加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