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甭谈什么“市场化”


    “政策市”的阴霾一直笼罩在A股市场的上空。

    因为年轻,更因为制度建设的不完善,A股市场常常遭遇政策的壁垒。大跌后监管层出面救市,大涨后运用行政资源进行打压,这样的事例已不在少数。因此,A股市场被称之为“政策市”,并常常遭到投资者的诟病。

    市场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更需要基础性的制度建设来保障,否则,监管部门的“有所作为”将大有用武之地。事实上,“有形之手”却在常常左右市场走势。

    但国内证券市场最终走向市场化将是大势所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目前的散户时代会过渡到今后的机构时代一样,市场自发地调节亦是大方向。当然,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将是多方面的。股改之后,监管层市场化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滥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似乎有所收敛,但如果以“市场化”之名而行行政干预之实,则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去年上半年,当低价股、题材股掀起一股旋风之时,监管层先来了个“买者自负”的风险警示,然后,财政部的一声“半夜鸡叫”,导致参与其中的投资者财富巨额缩水。一时间,市场对于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的争论不绝于耳。“半夜鸡叫”亦成为大牛市行情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确实值得回味。

    毫无疑问,印花税政策的调整,是监管部门再次运用政策资源对市场的赤裸裸的干预,尽管其中不乏防范市场风险的意图,但如此作为仍然值得商榷。并且,既然欲大力推行市场化,那么就应该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解决,但是,市场看到的却是非市场化的结果。

    不仅如此,在投资者遭受了风险教育之后,纷纷大举进行“价值投资”,以至于去年下半年蓝筹股的火爆程度比半年的低价股狂潮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股指越涨越高,市场风险越积越大,此时,新基金的发行又骤然而停。没有了新鲜血液的A股市场就此产生了连锁反应。在股指摸高6124点之后,便掉头向下了,至今还没有缓过气来。

    表面上看,以暂停基金发行调节市场资金的举措是市场化行为,但严格地说,其同样含有行政干预的成分在内。可以与之佐证的是,当今年股指出现暴跌时,每周两三只新基金发行竟然被认为是“按程序办事”。那么,在去年股指处于较高位置时,又为什么不“按程序办事”了呢?进一步讲,如果不是监管层想调控指数,又为什么将新基金的发行玩弄于股掌之间?

    在现阶段,A股市场甭谈什么市场化。其实,监管部门管指数也好,不管指数也好,只须按规律办事就行了,而不是按什么“程序”。A股市场更需要的是严格的监管。如果在去年当低价股投机日益猖獗时,能够大力度地查处其中的操纵股价与内幕交易行为,或许财政部也不会“半夜鸡叫”了;如果在去年下半年能够对基金狂炒蓝筹股的现象及时制止,或许A股市场如今的格局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说到底,还是监管上存在缺陷。

    在大力推行市场化的进程中,重回“政策市”的老路,折射出监管方面的缺失与缺位,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纵使A股市场有市场化之名,如果无市场化之实,其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受到阻滞,这是发展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最大的障碍。

    自今年上市公司“再融资门”事件出现后,暴跌已成一种常态,不容否认,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如果面对市场暴跌而无动于衷,还拿什么“市场化”来说事,则正如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所言“背离了监管的初衷”。然而,到目前为止,A股市场还处于暴跌中的“市场化”当中。

    投资者的财富在缩水,市场信心在动摇,A股市场也处在紧要关头。救市还是不救市,两种选择,必然有不同的结果,孰是孰非,该好好地掂量掂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