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市场化与适时救市并不矛盾


    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巨额再融资在市场中形成的负面影响至今仍未消除,尽管在3月5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中国平安的方案获得了高票通过,但并不表明市场对于其再融资方案的认同。

    由“融资门”导致的暴跌,其实也反映出投资者信心的脆弱。自去年10月份股指创出历史高点以来,调整便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半年线被跌破,具有“牛熊分界线”之称的年线也被有效洞穿。一时间,关于牛熊的争论之声又起。

    牛熊交替本是市场的运行规律,股指出现调整也属于正常现象,但投资者无法容忍的是,市场常常在“外力”作用下的非理性暴跌。回首看,如果没有中国平安等的巨额再融资,或许目前的行情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1月25日,中国证监会以问答的形式对于“融资门事件”发表了看法,投资者的情绪才有所稳定。尽管如此,绵绵的下跌仍然困扰着市场。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投资者的财富日益缩水。

    在暂停了五个多月之后的新基金重启发行,被解读为监管层救市的举措。虽然相关人士认为证监会从来不评判指数,但新基金的开闸也让市场感觉到意味深长。话说回来,新基金发行在去年人气高涨时实施了暂停,而在市场熊态露出端倪时又重启,不是“暗”中救市又能是什么呢?

    一个负责任的监管层就不应该漠视股指的非理性下跌与投资者财富的缩水。事实上,在中国证券市场有限的历史中,监管层动用行政资源出手救市并不鲜见。

    近几年来,中国证监会正在大力推行市场化,而这也是国内证券市场发展的大方向之一。然而,推行市场化进程与适时救市并不矛盾,而应该是和谐的有机统一体。美国股市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在“9·11事件”、次债危机等发生后政府尚且会伸出援手,何况我们这个年轻的证券市场?

    A股市场由于诞生的时间较短,相关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因此常常会受到政策的左右,也因之被称为“政策市”。当然,这里面也隐含着一个前提,亦即为了保持市场的稳定与防范风险。去年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政策虽然引起极大的争议,也导致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并且还使“政策市”的阴霾笼罩在市场的上空,而监管层防范市场的意图则不言而喻。

    毫无疑问,适时的救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干预市场有本质上的区别。说到底,证券市场能否长治久安,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都是靠投资者的信心在支撑着。如果投资者丧失了信心,一切都将免谈。

    也正因为如此,市场对于监管层出台相关措施进行救市充满了期待。其中就包括降低或免征印花税,对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明确表态等。今年以来,已有18只新基金鱼贯而出,然而市场却不为之所动,一方面说明投资者信心的疲弱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利好”还不足以形成实质性的影响。

    监管层救市不会改变市场的运行规律,但在提振投资者的信心上却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况且,当前市场走势并非完全是“自发”地形成的,偶然因素的作用不容抹杀。一旦这些偶然因素的负面作用被进一步放大,其后果或许将是灾难性的。

    A股市场大力推行市场化没错,在关键时刻进行适时的救市同样有必要。这不仅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需要,更是维护整个市场利益的根本诉求。参加“两会”的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事情已经影响到市场的稳定,监管部门不有所作为,就背离了监管的初衷。笔者以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监管层也应该“有所作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