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社会上,仍然缺乏舆论监督的宽松环境,舆论监督报道常常同时又是“软肋”。
十多年来,媒体的新闻传播理念从传者中心凡转向受者中心,受众本位思想逐渐确立,“三贴近”报道的声音越来越高,的确令人欣慰。但是,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深思。从总体上看,在维护群众利益、反映老百姓呼声和愿望、揭露社会弊病等问题时,有些媒体往往显得底气不足。要么是避重就轻,说大事少说小事多;要么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让人感觉不是那么个理;要么是虽然监督了,但是从领导角度说事多,从群众角度理解得少。惟其如此,写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常常被称为“乌鸦嘴”。写正面报道时往往欢天喜地,锦上添花不嫌多,如果写监督报道,采访对象百般回避,障碍重重,采访非常艰难;在媒体内部,有时候记者在一线采访还未回单位,各级领导的电话已经打过来劝止,上门求情的更是踏破门槛。
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要重视和支持是舆论监督工作。为大力营造一个全社会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监督环境。一方面要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角度来看待舆论工作,充分认识开展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思想上要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心理上能够承受被批评的压力,在实践上不设“禁区”;另一方面,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真诚欢迎和接受舆论监督,鼓励和支持新闻传媒大胆开展舆论监督。
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还要加强与新闻传媒的沟通,及时通报情况、交换意见,要经常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寻找对策。
要大力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和人民群众言论自由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民主进程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提高,积极要求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因此,群众要把参与新闻监督工作视为实现民主权利的条件,积极主动地向新闻传媒反映情况,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发表对时局的看法,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评论,行使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利。新闻传媒要主动向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人民群众充分利用新闻传媒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实质上,如果比较各种新闻报道形式的影响力,可以说舆论监督报道的影响力更大,它对社会的建设性更强。因此,我们应该倡导加强舆论监督,优化和培育切实可行舆论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