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与内需


外贸与内需

 

   在宁波的时候,经常在大街上看到外贸服饰的小店,其风格多是时尚款式,不论是鞋子还是衣服,样式都特别的夸张,不类一般,很受年轻人青睐。宁波的经济多是外向型的,大街上很多姑娘小伙是做外贸生意的小小年纪,多腰缠万贯。宁海的文具80%销往海外,温州的低压电器、皮鞋多销往海外。人们知道中国玩具制造占世界80%的份额,我想世界文具至少70%是中国生产的。中国的产品销往海外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外贸经济的本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或者中国的外贸经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美国人逼我扩大内需,我们也致力于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看来外贸并不是简单的赚洋人的钱的问题。

    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200716月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9809.3亿美元,逼近万亿美元大关。预计全年进出口总值可望超过两万亿美元。   6月份当月全国实现外贸进出口值为1796.3亿美元,增长21.3%,其中当月出口1032.7亿美元,增长27.1%;当月进口763.6亿美元,增长14.2% 强力外贸顺差引起包括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的不满,要求人民币升值以遏制中国对外贸易。同期,中国外汇储备从2006年年底突破万亿后,每个月以200——4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从而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中国强力外贸是如何产生的?

    可以先看看我所在的小城市的情况。这是山西中部的一个小城市,这几年在中国也是颇有些名气的,因为煤炭储量比较大,计划经济的时候,有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改革开放初期,美国人哈默和中国合资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露天煤矿。当年煤炭如数卖给国内和日本,地方从这两个大厂能够收取比较可观的税收,如今,电厂似乎被大唐收购,煤矿被中煤收购,据知情人讲,地方如今从这两个大厂所收赋税不多这两个大厂发展到今天,似乎也并没有什么溢出效应。哪怕关于电厂和采煤最简单的设备生产,在朔州都没有。这很像外资在中国的作为。在近年来煤炭价格越来越高的形势下,朔州这样的小城市迅速成长了大量的富翁,我所生活的周围就有这样的人,几个月里,他们就积累了上百万的财富,千万过亿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大多数人都把这些钱存入了银行,或者在北京上海等地投资的房地产,有眼光的在当地建起了豪华宾馆,现在朔州的高档宾馆酒楼越来越多,但是几乎没有一家实业,能够制造点什么。一二家和煤炭有关的大型企业实在不能带动当地的经济,相反它的高污染性很可能对当地来说将是灾难。如碳素厂和洗煤厂之类。当然表面看豪华宾馆属于第三产业还是服务业,也许我的观念比较落后,还看不到朔州人把钱投入服务业的先进性,但是朔州现在所做的,到我们的煤炭被挖完之后,都是建筑垃圾,没有人有经济实力在那些豪华酒楼宾馆去消费。

     去掉几个钱,朔州的现实就是30年前中国的现实,我们仅有资源和人力。虽然共和国30年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文化大革命后,经济如何起飞,确实是一个问题。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的现实那时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要发展,资金和技术是没有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不得不提出的。当然也可以说是审时度势的伟大之举,这一举措是中国开始进入全球化的世界,进入国际产业分工的体系。

    首先是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释放出强大的制造力,但是国内没有消费能力,只能向外了。今天我孩子的文具在30年前的我,有十分之一足够了。我上学的时候,一支钢笔要念完一个学段的,高中之前似乎没有记得我买过钢笔,可是现在每个学期,孩子要换书包,要换文具盒,笔和橡皮以及其它学习用具,几乎隔三差五的买,比零食都多。当然今天以我的经济实力,让孩子隔三差五的去旅行,去听音乐会,去打高尔夫,那也还是办不到的,今天我们的消费能力还是非常有限,我及我们的消费能力还支撑不起我们的经济繁荣。当然如果消费促进生产是现代社会的真命题的话。

    只能开放了,当时想的是引进资金,要从外企学习技术和管理,代价就是牺牲市场,现在看来,市场是牺牲了,但是技术和管理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我们没有学习多少,人家也不愿意让我们学习。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技术要靠自己,别人给的是没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技术,是人家升级换代了淘汰的东西;而管理也是需要摸索的,照搬不来的。外资进入中国主要是看中我们的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30年过去了,外用内费,我们已经成为资源缺乏性国家了,尤其是环境恶化到很多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了,甚至有些地方如华北水资源即使现在停止破坏也要上百年来恢复。近来外资还纷纷撤资,抱怨劳动力资源短缺和价格上涨。     

    开放的另一面自然是我们内企走出去了,用我们的资源和我们的人力,去换外汇,然后被迫地把外汇转成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债券。可以看的出,因为技术和资金以及经济体制问题,我们的外贸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决定的,且这个外贸的产品也注定是消耗资源的和劳动密集的,如钢锭,如玩具和服装之类。

     关键在于在我们的环境没有崩溃前我们用我们的外汇提升产业制造水平,尽可能的在国际分工中向上游发展。且社会形态能代表人民及大多数人的利益。当然这是我们的如意算盘,市场份额是有限的,你多了,他就少了,有一个发展中国家上去了,必然有一个发达国家要下来,在中国崛起之前的8个发达国家不是这样吗?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世界力量不是按照这个顺序在演化吗?

   非洲和拉美的现代化之路有借鉴意义。它们在牺牲环境和劳动力的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最终形成了国内权贵买办和跨国公司互相勾结的所谓坏的资本主义,这样的治理结构将比较长久地要在第三世界的各国家存在。这值得后发国家惊醒。非洲和拉美国家,在参与资本全球化的同时,其生产因国内资金、市场和技术长期短缺而被迫与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形成绝对依赖关系,其国民财富最终异化为国际资本增值的另存形式,从而失去了国家经济政治的独立性。这种经济增长是靠透支国内廉价劳动力、市场和矿物质资源并持续向国际资本大量让利来实现的。当市场和技术掌握在他国手里的国家,就不得不通过对外大量供血以换回市场和技术。今天的拉丁美洲就像被切开的血管一样,尽管国家身体在增长,但只能是萎缩性增长,其内在的营养增加只能使自身成为一架更好的对血液外供机器。但如因营养反哺贫乏而使造血机能萎缩,以至无血可供,这时对西方资本而言,这个国家就失去了剥削的价值。近代史中,非洲和拉丁美洲中的多数国家就在这条道路上陷入贫困、荒芜以至被西方所抛弃,现代史上,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也是在这条路上衰落下去而又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崛起。最充分的市场只能是扎根于人民的市场,只能是扩大内需,因为只有人民市场才可能是生产和消费最直接结合的市场。而只有依靠自身充分的市场,才可能是民族经济独立发展的充分前提。

    中国在17大前有专家学者指出这种拉美化倾向和危险性,17大后,所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了最充分的体现,三农建设如火如荼,弱势群体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权贵们的行为部分地受到清查,我们似乎可以说,外贸的经济在向我们想像的好的方向发展,只是道路还非常曲折漫长,我们丢失的市场能不能抢回来,我们期望的创新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能不能发生等等等等,不确定要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