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困境在于供给能力(特别是低技术产品供给能力)过剩与消费需求不足的对立。虽然我们有近20万亿的居民储蓄,中国国家统计局1998年8月对15万户的调查表明,80%的存款集中在20%的高收入和中等收入者手中。如今近10年过去了,有关方面统计,今天的收入差距更大,5%的高收入者占有着80%的社会财富,大众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而且中国的社会福利程度比较底,人民群众在住房、就业、养老、医疗、保险、教育方面缺乏保障,使得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预期降低、支出预期增强,又强化了“抑制消费、增加储蓄”的社会倾向。特别是农民的需求不足。农民的需求不足源于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的分裂,是社会资源与分配机制过度向城市倾斜的结果。收入分配的倾斜使得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三的农民,其消费能力不及全国的四成。今天虽然国家对农民减免了税赋,增加了各种保险甚至养老也有了保障,但是农民收入增长乏力,这是问题的关键。现在一方面国家大力加速城市化,把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但是我们的外向型工业的支柱就是低廉的劳动力,农民即使真的成为城市居民了,但是其收入还是问题。新农村建设正在进行,能不能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未知数。李昌平曾经撰文指出,今天农业科技园区的广泛建立,特别是外资大型农场的建立,剥夺了农民致富的权利。他说,大豆的生产已经让位于外资资本家农场,蔬菜的劳动密集型农业也被科技园的农场瓜分 ,粮食生产多年来均是增产不增收。
农民的致富之路到底在哪里呢?发达国家走的是工业反哺农业,很显然今天我们的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今天的经济增长一方面是建立在外向型经济基础上,同时也是建立在
各级政府主导下的基础设施投资上,道宽了,灯亮了,树多了,宾馆酒店豪华了,但是这些能够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但是很难创收,房地产和汽车制造业蓬勃发展,但是这两个产业也不是直接创造产值的,仅仅是消费(可以有限地促进经济发展),并不能有效增长国民收入。
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其旨在于社会的发展目标不是为了少数人占有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而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个体享受到增加的福利,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增加收入,享受自由,生活和谐幸福!这是政治问题,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是增加大多数人的收入,就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就谈不上人民的政党,两极分化,环境污染,治安恶化,极有可能发生社会危机,那样,中国的前途就很难确定了。政策关注大多数人的利益,将发展的目标放在三农上,无限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根本。同时加大教育投入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从而维护友善的生存环境,改变国民生存境况,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增加内需,使我们的经济持续发展,使我们的社会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