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QDII持续巨亏说明了什么?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去年自10月份开始股市出现调整,基金的业绩也跟随着“调整”了。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58家基金公司旗下的340余只基金产品,总体亏损超过720亿元,而这也是近3年来基金首次出现季度性整体亏损。从基金类型来看,开放型股票基金亏损额最大,达到468亿元;封闭式、混合型基金也都整体亏损。

    如果说国内基金的亏损幅度还不算大的话,那么那些“借船出海”的QDII则更是遭到了重创。2007年四季报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南方全球精选的单位净值为0.937元,接下来依次是上投摩根亚太优势0.895元,华夏全球精选0.893元,嘉实海外0.879元,后三只的损失均超过了10%。而截至2008年1月23日,除去南方全球精选最新净值为0.8050元外,其余三只更是跌破了0.80元一线:华夏全球精选最新净值为0.759元,嘉实海外为0.71元,上投摩根亚太优势为0.7610元。

    基金系QDII亏损其实已不算什么“新闻”了。去年下半年H股市场大幅走高,而基金系QDII也开始了“淘金”之旅。没想到“偷鸡”不成,反而蚀了“一把米”。

    相比于基金系QDII的火爆发行,如今的“成绩单”多少也有些显得寒碜。由于监管层自去年9月份便暂停了国内股票型基金的发行,而恰逢基金系QDII的面世,因此众多的投资者纷纷成为基金系QDII的加盟者。尽管投资者的热情高涨,但市场却是无情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内基金系QDII的资金成为了H股市场的高位接盘者。

    股市动荡与涨跌,本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国内基金系QDII出海便遭遇了“翻船”之痛,却应该引起深刻的反思,毕竟境外市场不同于A股市场。在A股市场中,基金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在境外如H股市场,其资金却是“小儿科”,根本起不了什么大风浪。相反,却像国内中小投资者常常成为大资金“鱼肉”的对象一样,基金系QDII在境外市场成为别的资金“鱼肉”的对象也没什么奇怪的。

    与国内证券投资者基金刚诞生的时候不同,基金系QDII涉足H股市场必须首先学会自己“游泳”,否则就像目前那样被“呛水”。为了支持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在 国内证券投资基金问世之初,监管层对于基金呵护有加,违规时轻描淡写地处罚,甚至于“内部处理”;新股发行时,一般有20%左右的额度为基金独享,由于A股市场演绎着“新股不败”的神话,事实上此类规定无异于的在向基金进行利益输送,等等不一而足。

    但基金系QDII的出海,这些待遇都不可能享受到了。因此,对于四只基金系QDII的持续亏损,其实也没什么意外的。

    据媒体报道称,监管层有意今后再发行基金QDII产品时,将允许其投资于国内市场。如此一来,这些投资于国内市场的额度相当于发行的是A股市场产品的基金。尽管这些资金有使用过程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允许其“内外兼顾”,却也多少反映出基金系QDII产品目前所面临着的困境。

    基金亏损、基金系QDII持续亏损,也将“基金不败”、买了基金稳赚不赔的“神话”彻底击碎。基金虽然较一般的投资者无论是在判断大势上、选择投资方向与标的上,以及对于个股的估值上等都凸显出优势的一面,但基金经理是人不是神,也会有看错的时候,当然也会有令投资者失望的时候。盲目的跟从与崇拜,并不是投资的最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