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乡公路的政府提供方式和发展历程
一、县乡公路的政府提供方式
国外与我国县乡公路相对应的公路通常称为洲际公路、农村公路、乡村公路和低交通量公路等。从国际经验看,政府介入县乡公路的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35]:第一,政府投资、政府直接生产;第二,政府投资、政府间接生产。前者是指政府直接通过财政支出拨款给自己拥有的公营企业来生产县乡公路;后者是指政府通过预算安排及其他政策,将县乡公路的建设委托给民营企业。
1 政府直接生产
政府直接生产是政府介入基础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具有力度大、收效快的特点。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政府以直接生产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基础产品的比例并不大,但政府直接生产的具体形式却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三种:中央政府直接生产经营(法国、韩国和新加坡)、地方政府直接生产经营(美国)、地方公共团体经营(日本)。
2 政府间接生产
政府直接生产提供基础产品和劳务需要巨额投资,有些间接生产方式如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需要很大的财政支出,影响财政收支平衡,因此二战后,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开始积极探索新的间接生产方式,以支持基础产品和劳务的提供,这些方式主要有法律保护私人进入、授予经营权、签订合同、财政资助等。民间资金进入基础产业融资和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供给效率,而且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政府间接生产方式并不等于政府在基础产品供给上没有责任,只是生产方式的转变。
二、我国县乡公路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我国县乡公路也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普及到提高的建设过程。回顾总结我国县乡公路的发展历程,可大体划分为3个阶段[36]。
第一阶段:初级发展阶段(1955~1977)。这一阶段是我国县乡公路网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期间由于我国经济实力有限,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县乡公路的建养资金投入很少,县乡公路建设主要是依靠发动和组织当地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来完成的。又因为当时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县乡公路的需求层次不高,这一阶段县乡公路是以通为主,注重数量的粗放型发展,县乡公路整体建设标准较低、数量较少。
第二阶段:加快发展阶段(1978~1997)。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县乡公路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国家对县乡公路的发展方针也相应进行了调整,采取了以工代赈、交通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加大了对县乡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促进和加快了县乡公路的发展进程。
第三阶段:全面发展阶段(1998~现在)。1998年中国政府做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决策,县乡公路被作为交通建设的重点之一,自此我国县乡公路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2002年以来,交通系统集中力量实施了西部地区通县公路建设工程,2003年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中央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县乡公路的发展,加大了对县乡公路的投资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标志着中国将以县际通油路建设为契机,带动全国农村公路的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千亿元资金对全国所有县乡公路进行改造和道路升级,各地掀起了县乡公路建设改造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