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开出几十张教育“罚单”。一年中,有30多名校长、副校长被处分,30多所学校被处罚,显示了教育部门“与其坐而议,不如起而行”的改革决心。(12月8日新华社)
据报道,去年底,山东出台40条中小学办学规范,重点规范课程、课时、作息时间、作业量和考试评价机制。新政甫一出台,即遭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怀疑。很多人以为,这次素质教育又是一阵风,等等就会过去。但接下来的事情让人出乎意料:2008年2月1日,是“40条”出台后的寒假第一天,省教育厅相关处室人员组成6路随机督察小组悄无声息地奔赴各地市。他们沿着公路,随机抽检学校,查学生作息时间表、课程表,与学生和教师交谈,足迹遍及46个县(市、区)70余所中小学校。 此后,类似的督察组随时会出现在违规学校里。同时,为督促学校规范办学,省教育厅开通网上举报信箱、举报电话、组成督导组随时进行暗访督察。 正是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山东高中以前那种“白加黑”“五加二”任意延长学习时间的应试之风,初步得到遏制。
对于山东开出几十张教育“罚单”之举,有网友质疑:“高考政策不变,你山东逞什么能?”然而笔者看到这样的消息,却忍俊不禁地为山东教育厅大声叫了一声:“好!”——如此大的力度推进素质教育,虽不能说是山东独创,但其身体力行之果敢却也是全国之罕见。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国家就明令禁止不得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也屡屡下发文件规定不得补课或变相补课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是在许多基层教育行政官员、校长眼里,这些文件政策几乎都形同废纸,实际效果和理想目标几乎南辕北辙。尽管很多省市也相继出台素质教育措施,对学生作业量、睡眠时间做出限定等,但并没有人去认真执行,从而出现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有增无减,“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难以撼动的尴尬现象。为此,笔者曾一度感慨,发文《“禁令”缘何成为了“一纸空文”?》对于这种屡禁屡令却不见实效教育现象进行了质疑。
记得河南省教育厅在2006年2月25日发布了“严禁中小学校及在岗教师组织本校学生在校内外进行有偿补课活动”等《规范中小学校收费十条禁令》之后,2006年2月28日又发布“不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织招生考试。”“不准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班。”“不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安排早、晚自习(寄宿制学校除外)。”“不准在双休日、节假日统一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不准市、县教育部门组织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不准以质量抽测结果进行校际间排名,不准层层下达升学指标,不准公布学生考试排名。”等等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十不准》。然而结果如何呢?中小学校在星期天和节假日组织学生补课的现象随处可见不说,更有甚者还打着个别辅导的名义办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辅导班、强化班。无怪乎有人愤怒地质疑:电视台每天都在报导,省教育厅为何不见行动,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什么禁令???有谁来执行省教育厅的禁令??有令不禁,省教育厅可以不要了!
面对如此的尴尬,一些地方中小学校负责人也坦言,他们也有难言的苦衷:一些省市的重点学校都在补课,我们不补就显得不够努力,家长就把孩子都送到别的学校了,没有了学生,我们还办什么学校?虽然文件上说的是不能以升学率和教学成绩来评判学校的,但又有哪个领导不要升学率的?!更何况,教育厅门前的学校都在补课,有人查有人问了吗?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也说,“必须从教育部门自身找原因。长期以来,教育部门把素质教育的实施看作是社会的事情,尽管对应试教育痛心疾首,发了一个文件又一个文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但在行动上又表现得无可奈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禁令满天飞都说明一种现象,就是领导机关已经说过话了,这些问题是已经是被禁止了,出现问题领导可不负责任了——这本身就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发禁令难免不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因此禁令就禁不住了。无怪乎有人说:“这样的一纸公文,往往也就成为‘一纸空文’。”
从山东教育厅开出的这几十张“罚单”看,山东推行素质教育确实是“动了真格”的。但也有教育专家认为,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起始阶段,山东以高压态势、以行政处罚为手段处理问题,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然而,对不规范办学行为长期采取高压态势,终非治本之策,关键是优化教书育人环境,打破戴在校长、教师头上的要分数、要名次的“紧箍”,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政绩观。
我想是的,在这个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人才选拔唯高考成绩论英雄的年代里,要做到让中学教育、家长和学生不关注与高考直接相关的学科的成绩,无疑是极其艰难的一件事情。谁又能保证用行政处罚的高压方式处理一些学校的“违规”行为之后,不是应试教育从阳光下的轰轰烈烈转为地下的轰轰烈烈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仅学生辛苦,老师也很累——中国教育何去何从,这确实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课题!
“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涉及到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山东通过一年的实践表明,遏制愈演愈烈的应试之风,使教育回归育人功能,尽管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是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完全能够有所作为。”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说。存在并非就是合理。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终归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的。但其过程也许是漫长的,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
面对于“高考政策不变,你山东逞什么能?”这样的质疑,笔者请问:像山东这样“动了真格”来推行素质教育的,究竟还有没有后来者???
(李吉明2008年12月9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