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荣的“三真”有多少干部能当“真”?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近日在中共江西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说,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有愿做群众工作、会做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关键是要有“三真”——真情、真心、真话。对群众要有真情,真正视群众为衣食父母,赢得群众的信任;对群众要有真心,真心实意听取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冷暖,尊重群众的意愿,维护群众的利益,赢得群众的认同和拥护;对群众要说真话,不说空话、套话,更不能说假话。(2008年12月2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苏荣的“三真”,可以说是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真经”。但是,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能不能在实践中把这一“真经”念好、做好、落实好,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我党执政兴国的每一件事情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关,党的性质和宗旨也决定了,必须始终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能不能做好群众工作,会不会做好群众,愿不愿做好群众工作,是衡量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和重大考验。 

    但是,我们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却不愿、不想、不会、不能做好群众工作,对待群众没有真情、真心、真话,将“真经”念歪。不是视群众为衣食父母,而是将他们当作刁民蛮夷;不能真心实意听取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冷暖,尊重群众的意愿,维护群众的利益,而是高高在上、闭目塞听、深居简出,对群众的呼声、疾苦、意愿、利益,不上心,不入神;在群众面前不讲真话,而是空话、套话、官话、废话连篇,甚至信口雌黄、胡说八道、满嘴假话。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指出,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因此,各级党员干部用真情、出真心、讲真话,全力做好群众工作,实乃当务之急。 

    真情、真心、真话,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三个方面。对群众有真感情,是做好一切群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始终坚持对群众有真情,才能真心实意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才能对群众讲真话,不说空话、套话、假话。而真心又是真话的基础和条件。试想一个对群众虚心假意的领导者,在群众面前怎么可能说真话,又怎么会说真话。言为心声,心为情动。真情、真心、真话,是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 

    其实,“三真”,人人都具有,官员也不例外。只是有些官员这“三真”用在了别的地方,而不是用到群众的身上。比如说,有些干部对情人小蜜,那是动真情、用真心、讲真话,服服帖帖、老老实实,而对群众确实虚情假意、虚心假意、假大空。还有一些干部,对自己对亲戚家人有“三真”,而对群众用“三假”。等等,这些干部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脱离了人民群众,而走到了群众的对立面,甚至成为违法犯罪分子。那么干部对群众的“三真”到底应该怎么来呢?笔者认为,必须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一是从学习中来。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党的群众思想和群众理论,始终坚持和长期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二是从实践中来。实践出真知,实践见真情。党员干部只有长期扎根基层、深入实践,才能不断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三是从群众中来。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转变作风,经常性地深入群众,与群众谈心交心,甘于做群众的小学生,学习人民群众淳朴善良的品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俗话说,将心比心,以情换情。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有“三真”,群众自然会还之以“三真”,赢得群众的信任、认同和拥护,群众也愿意与干部讲真话,讲掏心窝的话,从而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相关新闻: 

    对待群众要有真情、真心、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