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和自信的心态送别伟人——“我的三十年记忆”之二十


以平和自信的心态送别伟人——“我的三十年记忆”之二十

1997年有三件大事是国人难以忘怀的,其一是这一年的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北京病逝,享年九十三岁,没能完成他生前曾经许下的“去回归祖国怀抱后的香港土地上看一看”的生平夙愿。尽管对这一天的到来,人们早有心理准备,然而当他真的离开我们的时候,国人对这位世纪伟人发自内心的缅怀之情,还是以各种方式抒发出来。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命运,是那样深刻地体现在邓小平和他深爱的中华民族的关系上。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再清晰不过地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如此鲜明地感受到国人对领袖深厚情感的主要集中在这样三个人的身上。一个是毛泽东,他的历史功绩是让中国人堂堂正正地站了起来,国人对他有着近乎于“神”一般的崇拜。再一个是周恩来,这位人民的好总理对人民鞠躬尽瘁,赢得了国人的深深爱戴。第三个就是我们的小平,我想国人对于小平的感情是最纯真和质朴的,他最真实地了解中国国情,最清楚中国人的疾苦,是他的设计真正让中国人过上了现代人的好日子。

记得小平逝世的消息公布的那一天,沪深股市开盘就几乎全面跌停,在那个瞬间股民的情绪是恐慌的,小平走了,今后的中国会怎样呢?巨大的抛盘真实地反映了国人的这种担忧。但很快股市就止住了跌势,开始强势向上突破,最终大涨7.58%,随后是半年的大牛市,沪市创下1550点新高。这就是改革开放给国人的巨大信心使然,总设计师虽然仙逝,但他所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却依然会进行下去,由邓小平为国人指明了的奔好日子的康庄大道,我们一定会走下去。这就是邓小平的伟大和过人之处,他尽管从未登上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位,但却用他的智慧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信服。以致他即便不在了,国人也完全坚信他所指明的中国未来发展之路会有着更加光明的未来。我经历过19769月毛泽东去世的情景,那时的中国危机四伏、积重难返,“伟大领袖”不在了,中国的未来会怎样?多么沉重的疑问啊。因此我想,当时国人的确极为悲痛,但悲痛之中也掺杂着对未来的担忧啊。而当邓小平离开我们的时候,这种担忧完全不存在,充满足够自信的中国人,有太多的理由面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那天股市的迭宕起伏,正是对国人这一心态的生动写照啊。

这一年我记忆中的第二件大事是,中英两国政府在当年的71日就香港政权实行了顺利交接。这一天的纪念意义之所以重大,当然不是仅有1092平方公里的领土意义,这个不足沈阳面积十分之一的弹丸之地,它的象征意义是大陆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自1842年鸦片战争它被英国占为殖民地后,它就是中国近现代一段屈辱历史的真实记录。在英国人占领香港155年之后,中国政府恢复在香港地区行使主权,是现代中国结束屈辱、独立自主的历史性标志。同时,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国家领土的完整与统一是至高无上的头等大事,在解决了香港问题之后,还有澳门的回归、台湾的统一等问题等待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性。因此,这一年香港的顺利回归祖国的怀抱,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奠定了一个极好的基础。由小平同志所构思的“一国两制”宏伟构想,其务实的精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当然,香港回归的政治意义还不仅于此,香港回归祖国后,严格实行的“一国两制”方针,在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同时,继续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一点对于中国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对于合理地借鉴西方社会体制的科学合理成分,香港这个活标本的现实意义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于消除台湾民众的各种担心和顾虑,有效化解两岸人民的误解,最终促进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都具有多方面、深远的意义。至于经济方面的意义,自然也不必讳言。香港作为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航运物流中心、现代商贸资讯中心,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之重要,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同时,香港回归祖国,有了祖国大陆强大的经济和资源实力做后盾,依托巨大的内陆市场空间,对于香港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当然也正在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来。

这一年值得一提的第三件大事,就是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自这年的七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压并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重创。至1998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此后,这场危机又先后波及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直到次年二月,这场危机的势头才基本得到遏制。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然而,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

从外部原因看,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例如,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比当时的情况,我们如今面临的这场金融海啸的严重情况远远胜过当年,尽管目前中国经济所受到的冲击似乎还不特别严重,但一切都刚刚开始,未来尚有太多的不确定。而且,当年那场危机中损失惨重的东南亚国家自身的一些问题,我们中国目前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当年中国只是由于开放的程度不够充分而躲过了一劫,但却没能有效地汲取其中的深刻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接受教训,就要接受惩罚,但愿我们的政府能够在这次危机的应对中,吃一堑长一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