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惜“乱世巨星”年代跟风炒作的群体


“乱世巨星”这个词语其实是90年代的一部电影主题曲,整体的曲风与歌词的寓意主要想反映的是时代变迁所生成的另一种阶层、另一种角落的生存方式与游戏规则。

 

眼下的中国社会在历经了奥运盛会后国际形象的提升,社会内部问题的日益尖锐、国际大环境经济形势下的节节倒退,使得一切的变数回归到了类似“乱世巨星”年代的情景。当然,“乱世”并不一定能代表出“英雄”,也有可能会出现“狗熊”。

 

08下半年到09年展望的过程中,民间舆论聚焦最多的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即将的2400万人待业”及又要扯上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话题。

 

说到金融危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江、浙两地出口制造型企业的相继倒闭与广东等地代加工厂商的不景气。而对于像上海、北京等商业、文化、科技集中地来说,只是偶尔的一些对应企业破产。总体的影响不是很致命,“就好比原来是可以吃一块蛋糕只不过现在只吃半块或更少,所以就顺便忍饥挨饿一下不再做太多运动当作一段时期的减肥。在这个社会上总是会有一些不安份子,喜欢过渡的包装、夸大热点事件的影响程度,以寻求自身利益的控制与心理欲望满意度的平衡。

 

就像一些已经工作很久的前辈在网上总“喜好”拿大学毕业生卖猪肉、当掏粪工人、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等以偏概全、不够深入的判定说事,以此来衬托自己的优越感,并最终还要附加的渲染“大学教育制度的失败”。

 

首先,其反应出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内容的代表性”或是“文章作者的背景”,而是历史演变的轨迹下部分群体的价值观已被分化,面对现象与问题的角度,已不是先想到该怎样帮助及解决问题。毫无夸张的说尽是一些幸灾乐祸的表现。就好比在北京路上开车喜欢“左右开弓”不走直线的司机,正是因为这样的“个体便利”才多增加了整个交通堵塞的时间。未来的中国社会将是精英时代,一个国家的强盛今后也将主要来自这个群体。只有当国家更加强大了,所有的不同阶层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这是大团体中理应共识的规律。

 

再回到关于大学生现象的实例:大学生卖猪肉、大学生当掏粪工人、大学生不如农名工等

难道就凭以上的工作性质、短期收入的标准,就能说明读大学的无用论及大学教育体制的失败?

 

请有这样判断的人,请你再去做一个定量的调研、用所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回归模型的分析、并还要结合自己深入的追踪与考察,而不要仅从媒体的报道就妄下定论。并且请思考你自身情况除去工龄与经验,综合的硬件能力有哪一样是领先于应届的毕业生。英语听说读写、快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抗压下持续的工作能力?等等。这只是一个应届生最基本具备的呈现,至少在笔者我见过的、认识的一些同学中还要更加优秀与全面的。

 

所以如果以上的这些你还不够具备,那请你好好的尊重身边的每一位大学毕业生及大学的教育制度。

  

Ps: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之前也看过一些大学生也在同样的响应或抱怨,的确现在的就业市场需求很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092400万要待业的人群中有700万是大学生,但这真的不代表什么,只要你足够的优秀,具备长远的眼光,愿意所谓的基层开始,那么要找份工作还是很方便的。就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只要你始终“相信希望”、“愿意坚持”,等到经济复苏的那天,你所爆发的能量一定会赶超任何一个现在说风凉话的人,至少作为一名过来人的我,“一直相信。

 

所以最后的一点想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大学教育绝对没有任何问题,我一直觉得很成功也很感恩。为什么总是要迎合一些传统的观念:认为经过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和企业需求有偏差?如果假设是一致的,那么大学应该称为培训机构。记住,大学最重要的是改变你的处世观念、面对任何层面的挫折困境所表现出的“不屑”及最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