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关于光的特性与本质在物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最后,得益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光的本质和特性做出了最终的结论,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从而结束了光是一种粒子和光是一种波的的争论。
光的争论结束了,但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争论并没有结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是,在西方的哲学界和高能物理学界,部分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对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观点进出了质疑,他们提出了世界统一于能量的观点,即“唯能论”。当然,这里双方对于物质的定义是不同的,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本身就存在勃论,加之在通常情况下,其物质概念与物理学上的物质概念很容易被人混淆,不是哲学专业方面的人才,一般不是很容易区分物理学上的物质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上的区别。这也正是提出“唯能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高能物理学领域,科学家发现,不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高能粒子和射线均具的“波粒二象性”。研究越是深入到高能物理层次,越深入微观层次,物质越来越变得虚无。一切高能物理领域和微观层次上的粒子、射线均具有波粒二象性,具有波的性质说明是一种能量的存在,粒子说明是物质的存在。站在粒子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这些微观物理现象,去计算和衡量这些粒子的质量、运动方式、运动轨迹、存在时间和分析这些粒子的结构构成,变得越来越越困难,因为许许多多的粒子运动速度接近光速,转瞬即逝,去衡量和计算这些粒子高速运动下,转瞬即逝的时间内的质量和结构在科学研究上意义和价值值得怀疑(寻找宇宙之砖是毫无意义的,在物理上去寻找最小的粒子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站在波的角度、站在能量的角度去研究,将研究的重点方向可调整到波的产生原因、机理、传播、衰退规律,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相比而言更具有科学价值和意义。在相对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质能公式:E=MC2。这个公式揭示了在高能物理领域,质量与能量相互转换的关系。这个公式也表明了宏观物理领域的“能量守恒定律”在微观高能物理领域是不存在的,由于物质质量加入其中,使得能量与质量可能互换,所以能量可能转换为质量,转换为物质,能量不再单纯守恒,而变成质能关系(E=MC2)。按照这一关系式,1克质量相当于“9×1020尔格”或“9×1013焦耳”或“2.5×107千瓦/小时”的能量。量子物理学揭示:质量和能量反映两种不同运动状态,即相对静止和明显运动的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任何相对静止的物体都处于自身内部的运动过程中,而静止质量则恰恰可以看做物质内在运动过程的表现,是一种内化的能量;而经典物理学意义上的能量则是指物体外部运动的表现(动能),可以看做是一种外化的能量(动质量)。静质量与动质量(质量与能量)的相对转化既可以看做物体内能转化为外在运动(动能量)的过程。这样,能量可以分为内能量和动能量,并且,在相对论中,能量和质量等价,物体(粒子)的总能量与总质量呈正比。
经典物理学中,质量是物体相对静止的质量,而粒子始终处于高速运动之中,只具有动质量,而不具有静止质量,低速运动时,粒子就不复存在了。因此,物理学中,只把具有静止质量的客观实体称为物质,这一物质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大大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站在意识的角度 ,把一切与意识相对的客观实在都并入物质的范畴,这不利于我们更进一步的把握和认识宇宙世界的本源。
现在我们回到宇宙宏观,在宇宙中,存在有黑洞和白洞。黑洞具有无比巨大的质量,一切物质从其附近经过,均会被吸入其中,包括“光”在内。白洞恰恰相反,它不是吸入物质,而是向外释放物质。由此形成一个推论,宇宙中,黑洞与白洞在时空上存在某种关联,黑洞将宇宙中有序和无序的物质与能量吸收,利用其巨大的质量和引力作用将吸入的物质与能量重新整合成有序的物质,通过白洞将其释放出来。
另外,在宇宙的诞生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由一个质量无比巨大的点,该点由于高能物理规律发生爆炸,无数的物质被释放出来,产生现在的宇宙,这些物质由于爆炸力的作用向四周扩展,导致我们的宇宙不断的膨胀,也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仍在不断的膨胀变大,宇宙的物质密度越来越稀薄。
唯能论的观点在于,世界统一于能量,物质是能量高度聚集、转化而来的,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态。整个宇宙世界,能量无处不在,能量聚集越高,物质的密度越大,质量越高,当能量分散到一定程度时,不再呈现物质的形态。而是以场、波等形式表现出来。
我们再谈质能公式(E=MC2),E是能量,M是质量,C是速度。上面说到了质量与能量的互换关系,而这种质量与能量的相互转换关系是通过C来实现的,C是速度,因为在一切高能物理领域,所研究的粒子(包括电子、质子、中子等)运动速度均几乎接近光速,因此,高能物理学领域,通常将C理解为光速。速度是什么,速度是揭示关系的,各事物之间的时空系上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C反映是信息。我们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主要依赖于光,我们通常上讲的光在物理学领域指“可见光”,是能被我们的肉眼识别、感知的物理射线,物理学领域,对人的肉眼无法直接识别、感知的物理射线,物理学上称之为“不可见光”。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将很多“不可见光”转化为“可见光”了。无论是可见光还是不可见光,光是我们认知宇宙的主要信息媒介。从另一个角度讲,光是宇宙最主要,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也是宇宙最基本的信息因子。而光是什么,光是运动速度达到或接近每秒30万公里的“粒子”或者“能量波”(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宇宙中的物质、能量(两种不同状态下)对外部释放出来的信息就是光(一切物质对外都有幅射),不同状态,不同属性的质能结构(系统)向外释放的光(信息)是不一样,释放出来的信息在宇宙中传递,并被宇宙中其他“质能系统(人脑就是一种高级的质能系统)”所编译,再释放、再传递(继续用光或者用其他媒介)。
笔者不是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工作的,只是读过一些这些方面的文章,略知一二,在此,笔者并不是肯定“唯能论”是正确的,只是想通过“唯能论”与“唯物论”的区别来分析一下哲学对宇宙本源的探索与认识。其实,不管是“唯能论”还是“唯物论”,只要我们站在一元哲学的立场去认识宇宙世界,认定宇宙只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我们叫它“能量”、“物质”、“一”、“无极”、“太极”、“道”、“气”等等,只是一个名称而矣,只是我们不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去给这个本源下定义,而是借鉴《周易》、《道德经》对宇宙本源的定义方式,就不会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与意识概念的勃论。
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我们用“气”做为宇宙的本源,也就是说,宇宙统一于“气”。再借用物质、能量、信息三个概念来说明(而不是定义)“气”,以使人更便于理解,也便于整个哲学理论与思想的论述和展开。由此,我们可以用如下简要的阐述:宇宙统一于气,也就是说,气是宇宙的本源。物质与能量是气的两种表现形态,信息则是气所具的属性,是物质、能量的状态。【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物质、能量是实在,而信息是不实在,我们的意识从属于信息,是不实在】。我们的意识活动可以理解为(人脑)一种物质和能量(实在)对全部物质与能量(包括人脑)的状态(信息)的信息编译(当然,信息编译有可能是会得出错误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正确的结果)。
何为物质、能量、信息,我们借用物理学上对物质与能量定义,物质是指具有静止质量的客观实体,而能量则是指不具有静止质量的客观实体。信息是什么,“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人类由观察所知有关事物(质量、能量活动系统)的差异而不是事物本身,反映着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中分布的不均匀性,调控着并表达了事物相互作用的形式和事物相互关系的普遍性。①”人类无论观察得到还是观察不到,宇宙的信息永远存在,以前观察不到的,现在能观察到,现在观察不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来,我们一定能观察到。而将信息局限于人类所观察、认知的范围是错误的。因此,从哲学上讲,信息应该是质能系统或结构的(物质、能量系统或结构)状态及彼此间关系的反映,是揭示质能系统或结构(物质、能量系统或结构)属性的哲学范畴。
人脑是一个高度发达、完善的质能系统,是宇宙中质能系统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人类的意识活动就是借助于人脑这一最高级质能系统对宇宙信息的编译,并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界、改造宇宙。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脑也不断的获得发展。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但制造了各种工具提升人的肢体的活能力,还制造了现代化的仪器和电脑等先进设备扶助人类获得更多的宇宙信息,提高对宇宙信息的编译能力。人脑作为一个信息编译信息系统,在对宇宙信息的编译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错误的编译,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展开,人类在不断获得实践信息的基础上,能够不断纠正以往的错误,直至编译出正确无误的信息。
作者留言:构建一个新的哲学理论是一个十分困难和漫长的过程,笔者愿意与有志者共同探索、努力。在此抛砖以引玉,和大家共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