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的反思之中,华生对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告诉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终,作者将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四点,否定了所谓的北京共识。
华生等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对外开放带来的技术溢出、体制等因素的溢出导致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第二、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渐进式改革,一方面导致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效率为零的农业为工业输送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城市改革的发展;第三、双轨制的存在,一方面没有打破原有的利益和生产格局,另外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国有经济之外的其他经济力量的积极性,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没有破坏社会的稳定性,稳定的政局是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这个因素是许多转轨国家所不具备的;中国在坚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却在私有化的过程中避免了国有资产被家族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平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四、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灶吃饭,充分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其中,以张五常为代表的经济学对此推崇备至)
在这篇文章之中,作者否定了所谓所谓的东亚模式的共同性,国内有学者及国际学者都认为,把中国经济放在东亚的大背景下,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所有的东亚国家在经济改革三十年之后,都从快速增长陷入停滞的状态。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实质的分析,否定了这一点。就连克鲁格曼都认为,东亚经济的共同点在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和投资,随着投入的增长,在经济增长模式不改变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增加的情况下,单位投入的产出效应将下降,高速增长的局面将不再。1999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验证了这一点。
对于中国经济改革今后的发展方向,作者却持有悲观的态度。作者分别分析了中国改革的这几个重要方面,也就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受递减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必然要下降。这一结论,与国内外众多学者以及克鲁格曼的结论是一致的,虽然他们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不一样的。
但是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我却与华生先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将仍然保持9%左右的增长率,由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支撑:
首先中国政府保持政局稳定的需要。中国经济增长率每下跌一个百分点,中国每年的就业将减少几百万人。而未来二十年中国劳动力人口仍然处于上升时期,如果经济增长率下滑,不仅新增就业人口得不到就业,现存的就业人员也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对于社会稳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中国政府历来把维持社会稳定作为发展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一定不会放仍经济下滑不管。
其次,中国经济还存在潜力可以挖。第一个方面是产业升级的影响,按照全球产业结构排序,中国经济最多处于从一般制造业向成精密制造业转变的过程中。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大力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精密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另外一个方面,要放松对劳动法的管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社会稳定的贡献却是巨大的,一定要防止劳动成本过高而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的局面出现。
第三,金融领域的改革对于经济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目前的金融体制的特征可以用麦金农所说的“金融压抑”来描述。放开中国的金融市场,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无疑会提高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主要的改革方向在于改变贷款的所有取向,让有限的资金资源流向效率更高的私营经济部门。根据国内有关学者的测算,目前我国经济附加值的70%是由非国有经济创造的,但是他们却只获得了30%的金融资源,如果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向,至少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率增加1-2个百分点。
综合上面的因素来分析,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经济还会保持告诉增长的态势,维持在9%左右不变。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